一、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个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的理论,都有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和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亦是如此,是在经历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1.自然科学的发展。
中世纪的宗教神权长期统治人类的思想,上帝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科学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才逐渐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16 世纪,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掀起了第一次自然科学革命的浪潮,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恩格斯曾评论说:"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怯懦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前)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研究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17 世纪,伟大的科学家开普勒、伽利略、牛顿分别以行星运动定律、自由落体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1687 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此外,新科学也打开了中世纪时期的研究者为了单纯的追求知识进行独立科学研究并将科技与生产实践相分离的局面,以实验显示科学的巨大实用性,出现了如斯台文和惠更斯等注重科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新型科学家。
随着技术革命不断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在 19 世纪中叶迎来了第二次自然科学革命。在物理学领域,如 1801 年托马斯·杨提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场理论;在生物学领域,如 1839 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1859 年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和 1865 年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在化学领域,如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在天文学领域,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等。其中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论也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自然科学的发展、作用及其与技术革命的关系为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基础,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特别是 18 至 19 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影响较大。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首次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观点,他在政治经济学史上也是第一个考察商品价值的人。马克思评价配第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继威廉·配第之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改变了重商主义将经济学研究放在流通领域的做法,而把生产领域作为研究的重点,从而为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和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在《英国法释义》中对英国法制现状所做辩护,推进法律改革事业,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第一次阐述了功利主义理论,并提出应以"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作为立法的原则。德国哲学也获得进一步发展,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9 世纪以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等人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阐明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等。
在文学艺术方面也产生各类流派,大多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个性的充分自由表达,追求个人理想和主张社会改良的现实主义。如浪漫主义文学: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现实主义文学: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和俄国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新古典主义美术:大卫的《马拉之死》和安格尔的《泉》等等。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认为社会学的研究要成为经验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也打破传统神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极大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和观念改变,使人们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这些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
18 世纪以英国为首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工业革命源于科技的发展,开启技术发明大幕的是 1765 年织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珍妮机的研制成功和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1785 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并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引起了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的革命性变化。进入 19 世纪时,蒸汽动力不仅带动了英国工业的机械化发展进程,也促进了燃料及采矿工业、机器制造工业和钢铁等有关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使产业革命扩展到各个领域。由此,英国也因其技术发明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恩格斯指出:"现在,蒸汽织机得到了实际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所有的机器都有过无数次微小的但终究是很有意义的改进,而每一个新的改进都给予整个工业体系的发展以有利的影响,所有的棉纺织业部门都革命化了。"此后,欧洲其他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也加入了技术革命的行列,如美国、俄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革命和改革,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工厂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越来越凸显它的巨大作用,加快了欧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至 20 世纪初,以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电力的广泛应用,如 1866 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的发电机、1870 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的电动机;化学工业的建立,如 1867 年诺贝尔研制成的炸药;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如 1876 年贝尔试验出的第一台可用电话机、1895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发明的无线电报;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造,如 1885 年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研制出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03 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在美国试飞成功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更加推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及引发的社会变革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作用。由于技术发明会出现更多新的生产工具和手段,使劳动者能力提高,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能够为社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科学技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即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同时,不仅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同时也为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提供新的手段和方式,使其积累大量的物质财富并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有关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及影响,在马克思恩格斯科技理论中有着充分的阐述。他们也正是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后、各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上开始从事科技理论的相关研究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科技创新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每个理论都会经历一个形成发展过程,它会依赖一定条件而产生、随着实践和认识水平提高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也有一个产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和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1.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主要代表作有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完成的《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
这个阶段主要论述的是关于人的异化劳动。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第一,工人对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马克思把科技与工业的本质紧密的联系起来,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劳动。"在他看来,科技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的劳动,工业或者科技就是劳动,是人类全部的活动,因为这种活动是在私有财产范围内的活动,所以在工业中看不到人性及其本质,就算把工业或者科技看做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一部分,但归根到底仍然看作是劳动和异化活动的表现。此外,马克思把科技即工业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在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时以人的劳动和社会生产为基础,说明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和作用,而人的劳动活动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科技活动。
所以马克思在这个时期研究劳动、工业或者科技的历史,就是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来理解人的本质,使其中隐含的科技思想得以显现。1845 年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使萌芽阶段的科技创新思想有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分工必然引起工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使之分离的就是工业即科学技术。技术通过促进工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显露出其价值,它不仅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科技活动更是人类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它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在这个时期里,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角度出发,以哲学视角揭示科技的本质,阐述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本质以及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萌芽阶段的相关论断和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形成阶段。
形成阶段主要以《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的发表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问题的同时,说明了机器的本质在于对自然力和自然科学的应用,分析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形成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思想。
这个阶段主要论述的是机器代替劳动的科技创新思想。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一部光辉文献,马克思通过阅读大量工艺史资料,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中对机器的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后果等问题作了精辟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说明机器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同时也为《资本论》的写作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科技在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时指出:"火药把骑士阶级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同时,他还特别考察了蒸汽机和磨这种典型的机器,其中包含从手磨、水磨、船磨、风磨到蒸汽磨这种机器的历史演变过程,说明了"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对科技的研究是从最直观的实体入手,而从工场手工业到资本主义大工业演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第一个物质实体就是机器,运用机器的生产过程成了科技的应用,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机器发明、创造、使用和推广是近代产业革命的全部生产过程,构成了近代的科技创新体系,从纺织机到蒸汽机的改进,使产业革命进入完成阶段。而产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采掘技术、交通运输技术和炼钢技术等,其实质也是机器和机器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最终使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厂手工业,代替了人力的应用,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以科学技术生产的基础地位。所以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机器大工业生产是人类发展史上伟大的进步。《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包含的这些观点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逐渐形成。
3.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主要以《资本论》的发表为代表,马克思主要从技术变革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科技创新问题。
1867 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撇开自然物质不说,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不花费资本家分文的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说明马克思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先进技术,最大限度的剥削劳动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家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降低商品价值,实际是变革劳动过程中的技术条件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取得经济效益,这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意义所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资料的更新和创造不仅是技术发展的特征,也是科技进一步物化的过程。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考察科技,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科技创新带来的劳动成果不断加大,最终会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但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和资本家靠科技创新增加剩余价值生产、加重对工人剥削程度会激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是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是与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成反比发展,这必然会引起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不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充分利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指导和大量的理论研究,在深入探究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其发展必然走向灭亡的过程中使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创新思想逐步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