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瞿秋白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
3.1 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
瞿秋白的一生留下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多个方面的 500 多万字的着作和译作,这些文字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实际,为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与创办、主编革命报刊,并发表大量文章,宣传社会主义。专着:《不签字后之办法》1919 年 7 月 17 日,瞿秋白在北京《晨报》上发表的《不签字后之办法》一文,是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此文写于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未签合约之后,文中分"政府所应办者三"、"国民所应办者有六"、"学生所应办者有三"三部分,联系当时社会现状,就政府、国民、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呼吁各国的留学生以及华侨华工:"亟宜组织通讯社……并可激发国外舆论,冀博取英法各国之同情,或可挽救于万一。" 针对国内学生则倡导:" 各地学生联合会宜多出书报,厉行研究外交与政治,为社会工作提供指导。" [6]1 3 鼓励组织通讯社、创办报馆、多出书报,极为重视宣传工作。
《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瞿秋白赴俄期间创作的两部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散文集(各学者对其文体存在争议:一说是散文;一说是报告文学),两书约 16 万字,由郑振铎编入《文学研究会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瞿秋白通过这两部着作,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同时表达了自己思想上和认识上的变化。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着卓越的贡献。
茅盾曾言:"《饿乡纪程》对于像我这样出生在本世纪初期,成长在旧社会当中的知识分子能够产生深切的启发影响。是是先通过《饿乡纪程》认识了秋白同志,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敬佩之情。"茅盾还说:在当时的人们被"十月革命"炮声所鼓舞,大都幻想着经过革命的改造,俄国将会变成极乐之地。而若是有人对此发出质疑之声,则必然会争得面红耳赤。而瞿秋白《饿乡纪程》以及《赤都心史》则是通过"清醒的现实主义"极大的教育与惊醒了天真的人们,这在当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饿乡纪程》,写于 1920 1921 年,后由郑振铎将书名改为《新俄国游记》。该书以游记的形式,抒写了赴俄旅程中,随着路程的延展,作者心程的变化起伏。
开篇对过去的生活道路做了回顾,表达出一个知识分子对革命抱有的极大热情和理想。文中说:"灿烂庄严,光明鲜艳,想来没有看见的阳光,居然露出一线,那‘阴影’跟随着他,领导着我。"、"我决不忘记你们,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道路。"
他用"一线阳光"和"光明的道路"表达了对十月革命的向往。除了对赴俄的极大热忱,他还在书中记载了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态度,"俄国与中国是亲密友好的邻邦,也愿意与中国形成同盟关系",鼓励国民积极改造社会。
《赤都心史》记载了瞿秋白"在此赤色的莫斯科里,所闻所见所思所感。"[8] 瞿秋白到达莫斯科后,接触了很多俄罗斯共产党的官员,还在 1921 年 6 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上会见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赤都心史》中对列宁在克莱摩宫的演说作了生动的描写:
列宁多次出席并发言,德语与法语都讲得十分流利,谈吐沉着且果断,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一位政治家的态度。有一次在廊上相遇略谈几句,他只给我几篇东方问题材料,公事匆忙,略略道歉就散了。
列宁演说的篇末经常会被霹雳般的鼓掌声吞没……(《赤都心史》一八 列宁杜洛次基)瞿秋白对列宁光辉形象的热爱和敬仰溢于言表,体现出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而是走入人民群众中的"战士",这也使人们心中的列宁形象第一次具体了。
《多余的话》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同志就义前在狱中所作,从文笔和内容看是瞿秋白所写,但因一直未见作者手稿,所以是否有被国民党当局篡改之处难以断定。
《多余的话》具体有"何必说 -代序"、"历史的误会"、"脆弱的二元人物"、 "我与马克思主义"、"盲动主义与立三路线"、"文人"、"告别"、"附:记忆中的日期"八个部分,写在瞿秋白同志的人生最后阶段,当时他已有了为革命献身的意识,他最后用"真"的态度深刻剖析了自己的一生:从"历史的误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二元"的人生观到"一元",从托尔斯泰式的无政府主义转到马克思主义,从直面 "左"的错误到改正。瞿秋白的一生,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建立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的事实是抹杀不了的,我愿意受历史的最公开的裁判。" ,显示了革命伟人坦荡的胸怀和对革命的忠诚。
其他专着《俄国文学史》,曾作为蒋光慈的《俄罗斯文学》下卷,于 1927 年 12 月由上海创造出版社出版部出版,现收入《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二卷。
《俄罗斯革命论》,此书除了部分章节刊登在《新青年》外,其余部分都在 1932 年上海"一 二八"战火中焚毁。参与创办、主编的革命报刊:
瞿秋白先后参与创办、主编多个革命报刊,开创了优良的办报传统,并在其中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性文章,及时介绍了马列主义的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社会现状,探索革命道路,鼓吹社会改造。这些报刊发行量大,覆盖面广,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 1919 年 11 月,瞿秋白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以此为阵地宣传社会改造思想,而这也是瞿秋白首次参与创办革命刊物。《新社会》旬刊创刊于 1911 年 11 月,到 1920 年 5 月被查封,共出版了 19 期,瞿秋白共在该刊上发表文章 23 篇。
《新青年》原来的刊名是《青年》,主编为陈独秀,创刊时间是 1915 年。而从 1920 年起《新青年》成为机关刊物。1923 年 1 月,瞿秋白同志自俄国回国后,陈独秀将主编的重任交给了瞿秋白并改为《新青年》季刊,该刊 1923 年创刊,至 1924 年停刊,共 4 期。瞿秋白还亲自题写了刊名,并设计了封面。后来 1925 年又由季刊改为月刊,仍由瞿秋白主编。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瞿秋白翻译了列宁的报告《俄罗斯革命之五年》,这是最早翻译的列宁着作之一。瞿秋白在刊中多篇着作和译文阐述列宁和列宁主义理论,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该刊还宣传了党的纲领和策略。
同时,1923 年 7 月 1 日,瞿秋白创办、主编的中共中央政治经济机关报《前锋》创刊,与《新青年》相比,《前锋》更注重阐述中国社会实际,用共产国际的经验,分析中国革命实际。宣传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对建立统一战线起到了积极作用。
1925 年 6 月 4 日,五卅运动过后,瞿秋白创办了我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并亲自题写了报头字"热血日报",这份日报设有"社论"、"专论"、"外人铁蹄下之中国"、"国外要闻"等专栏,发表的主要是政治性新闻,充分报道了全国革命群众反帝斗争中的英勇气势,在上海人民以致全国人民心中激起巨大反响。他在《热血日报》的发刊词中说:"民族自由的争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需要上海市民的热血持续沸腾,同时在空间上还要用上海市民的热血来引起全国人的热血;在时间上要用现在人的热血来引起后来者的热血。"
1927 年 4 月,瞿秋白代理主编中央政治机关报《向导》,该刊出版了八期,于 7 月 18 日停刊。这在瞿秋白主编的党报中参与时间最长,在瞿秋白的主持下,《向导》几乎每期都有对当时重要的政治事件的评论。
1927 年《布尔塞维克》在上海正式创刊,瞿秋白担任编委会主任,编委则由郑中夏、罗亦农、王若飞以及郑超麟等人。瞿秋白为该刊撰写社论、评论 50 多篇,内容多涉及苏区的革命、建设情况以及中国革命在新形势下的新策略。
译着:
早年在俄文专修馆学习的俄语基础、对俄国文学的热爱,以及作为记者亲自深入苏俄社会探究的经历,使得瞿秋白同志成为一名出色的翻译家。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大多是马列主义经典着作,他翻译过包括普希金与托尔斯泰在内的多位俄国着名文学家的作品。普希金的诗句,托尔斯泰的"忏悔",屠格涅夫对社会和人生的冷静观察,契柯夫对专制制度的揭露、嘲讽和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描写,为他开启了一扇世界文学之窗。
在翻译过程中,瞿秋白始终坚持"翻译为政治服务"的观点,在力求精准的表达原作者意图的同时,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融入在翻译的作品中。
瞿秋白最初翻译的是短篇小说,后来逐渐扩大到诗歌、独幕剧、长篇小说。他翻译的首篇文学着作是托尔斯泰的小说《闲谈》,并发表于 1919 年 9 月 15 日出版的《新中国》第一卷第五期。伺候还陆续发表过果戈里的独幕剧《仆御室》以及小说《妇女》,托尔斯泰的小说《祈祷》等。
瞿秋白翻译的高尔基的《海燕》,不仅把握住原稿的内涵和意境,而且译文准确,简洁流畅,用人民易于理解的通俗语言,表达得婉转优美,迄今还为人们所传诵。现如今有关《海燕》的译文,很多是在瞿秋白译文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瞿秋白在翻译后常常写下译者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介绍原着作者及他们的观点。翻译着作也引起了瞿秋白对俄国以至西欧政治、历史、哲学的兴趣,因而也做过一些关于新思潮论的论文的译介,如翻译了托尔斯泰的《告妇女》、《答论驳(告妇女)书》、《论教育书》等。
"五四"运动后,希望通过俄国文学来认识伟大的俄罗斯民族和俄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在知识分子中间成为一种风气,瞿秋白对此作出的解释是:俄罗斯文学研究之所以曾在中国盛极一时,其原因就在于俄国布尔什维克组织发动的赤色革命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动,包括政治上的、社会上的以及经济上的,同时也深刻影响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潮流。人们要追溯其起因,考察其文化,因此不知不觉的全世界眼光都集中到了俄国乃至俄国文学;中国正处在黑暗落后的社会现实当中,人们都希望做出改变,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于是倾听了俄国旧社会崩裂的声音,可谓是空谷足音,这自然会动心。所以,中国各方人士都去研究俄国,其中就包括文学家。
瞿秋白顺势在这样的社会情形下,翻译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作品。如:1922 年 11 月 13 日,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做了报告"俄罗斯革命之五年及世界革命之前途",总结十月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并展望以后的革命前途,这是当时列宁思想的最新体现,瞿秋白很快做了翻译并发表在 1923 年 6 月出版的《新青年》第一期。这次大会上,罗若夫斯基做的关于劳工运动的报告,瞿秋白翻译后以"共产主义之于劳工运动"为题,也发表在《新青年》上。1927 年,瞿秋白翻译了前苏联哲学家格列夫着的《无产阶级哲学--新唯物论》,并在书后附录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之概念》和《唯物论的宇宙观概说》,详细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
瞿秋白对于俄国文学、社会思潮的译介和反思,促使他的文学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闻报道:
瞿秋白的新闻报道生涯中最重要的即是在作为《晨报》特派记者赴苏俄采访的两年间,这两年间,他接触采访的人中,有各阶层和具有各种信仰各种政治态度的人。通过这些采访,他写了大约 16 万字的新闻通讯,寄回国内发表,并报道了多个重大历史事件。
在赴俄途中,瞿秋白便开始写新闻通讯,首篇通讯就是于 1920 年 10 月写作的《哈尔滨四日之闻见》,其中记载了去莫斯科途中,因西伯利亚交通堵塞,在哈尔滨滞留时初到哈尔滨四天的见闻。此行,瞿秋白发表在《晨报》和《时事新报》的通讯有 48 篇(其中与李宗武和写的 1 篇,与俞颂华合写的 3 篇),1981 年初,到达莫斯科后,还发了 30 多篇专电,刊登在《时事新报》上。
瞿秋白在苏俄的两年,正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他报道的重大事件主要有:
第 10 次全俄共产党代表大会。大会于 1921 年 3 月 8 日至 16 日在莫斯科举行,列宁就政治工作、党的统一、公会问题等做了报告,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就民族、外交等问题也作了报告,分析了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为新经济政策的相关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瞿秋白基于该次会议内容进行了报道,即长篇系列通讯《共产主义之人间化》。其中曾经提及:"自此以后共产主义不再是社会主义丛书当中的一个目录……俄国革命史可以作为一部理想的参考书。"
1921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莫斯科举行盛大游行,全俄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发表演说,瞿秋白给《晨报》发表了通讯《莫斯科之耶稣复活节及五一节》,文中写道:"共产党人发出的万岁欢呼声与礼拜堂的钟声震动了这个共产国家首都的空气,所代表的是俄国的两种精神。"
1921 年 7 月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瞿秋白以中国新闻记者的身份参加。会后,他写了《列宁》,收入《赤都心史》。1921 年 12 月 23 日,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开幕,列宁在会上做了内政外交报告。瞿秋白又写了《第九次全俄苏维埃大会》。对于这些报道起到的作用,郑振铎曾言:"我们连续阅读他写的游记与通讯,其中饱含着热情与同情的气息,让每个读者都能够对这个人类历史上首个社会主义过度产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