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当前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分析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5 共542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时期我国生态危机与生态文建设探究 
【第一章】当前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分析引言 
【第二章】生态危机概述 
【第三章】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第四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五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引 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依据

  现实依据:目前,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同样存在生态危机,如果不对此进行研究,必将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此外,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及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新格局。这也充分显示了研究生态危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严峻性、紧迫性和必要性。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内容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受时代的局限,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生态”和“生态危机”这类词语,但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工业污染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形成了关于生态问题系统性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将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取代,而且为我们解决当下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1.1.2 研究目的

  近几年来,我国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以资源、环境、人口等形式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究其根源并寻找解决对策。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从理论上理清生态危机产生的实质和根源,以及中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特征,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思想,寻找出我国生态建设的具体路径。

  1.1.3 研究意义

  新时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理性思考,对全面认识和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

  (1)此课题有利于全面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生态危机现实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不仅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完整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

  (2)本课题有助于深化对十八大报告的理解。通过对我国生态危机现状、特点等的分析,懂得了十八大为何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将其融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大建设之中,形成“五位一体”新格局,把握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意义。

  在实践上:

  (1)此课题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相应对策。研究中国生态危机问题,可以在具体执行上提出解决方案,进而促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2)此课题为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态危机的理解,增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生态文明之风、采取生态文明行动。

  1.2 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学术界围绕着生态危机的实质、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法举措等方面研究都有着相应的探讨,我国学者对于生态危机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

  1、在生态危机的实质方面,有些学者认为,生态危机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负面结果。巨乃岐在《试论生态危机的实质和根源》中讲到,生态危机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生态退化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为资源枯竭、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等等。但这些现象并不是自然界自身作用产生的,而是有了人类之后由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导致的系列效应。人类活动具有双重作用,生态危机即是人实践活动的负面效应。另外,生态危机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危机,是人的生存危机。曹孟勤在《追问生态危机的实质》上指出,生态危机表现为环境的污染、生物的灭绝等现象,其实质是人类正在面临其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被肆意破坏的危机。最后,生态危机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之间矛盾激化的体现。如果人类只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忽略对自然生产力的保护,那么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笔者认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实践的扭曲,此外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加速了生态危机的产生。

  2、在我国生态环境现状方面,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有关我国资源日渐趋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全面退化的表述,表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严峻。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国内生态环境现状做了不同分析。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多数地区和行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低,通常以高能耗来换取经济的快增长,以至于各种废弃物排放超标,导致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我国资源消耗程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学者曾珠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未来》中讲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也在日益加大。从环境治理取得成果方面来讲,正如张剑的《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所讲,国家领导层对生态的关注与世界同步,国家目前出台了若干项环境立法,也采取了保护环境的相应措施,环保方面取得了相应进步等。总体上说,我国当前生态现状仍不容乐观,但党和国家在治理环境问题上一直做着不断的努力。笔者认为,我们应向既兼顾经济增长又兼顾生态环境的方向努力,找对发展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3、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方面,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人民需要美好的生活环境,中国的生态环境必须得到改善,这是人民所期望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的。潘岳在《生态文明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所说,生态文明促进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文明的每一次转型,都带来社会经济政治的转型,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势必会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改变。路甬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挑战和战略》中讲到,把“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使其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同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次报告充分认识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是否能够建设成功。周生贤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最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它为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为推进我们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所趋,使我党在对当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下的明智之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表现,关系到我国当前和长远的发展,意义深远。

  4、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路径方面,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另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二大板块“分论”中,专门阐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需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此次会议继承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进行了具体阐述。另外,我国各学者分别在变革思维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态治理国际化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如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的徐民华早在1999年就撰文指出,我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给以摆正,使我们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邱耕田教授指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上,思维方式应由功利型向互利型转变。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即生态经济,它是实现生产方式生态化、缓解资源紧张、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扬州大学文学院的缪昌武指出:国际化生态治理的实现,一方面,发达国家应率先作出示范,勇于承担责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寻求国家之间通过产业间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于生态危机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已然如火如荼,党和国家也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视。在当前背景下,怎样正确认识我国的生态危机,如何切实地改善生态危机现状,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促使我们建设美丽中国之梦的达成,成为了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1.2.2 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西方生态问题出现的时间较早,因此对于生态问题关注和研究的也较早。早在1962 年,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就强烈呼吁人类走出征服自然的恶性循环。她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揭示了动植物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揭露了人类滥用化学药剂所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灾难,拉开了当代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序幕。1971 年,由美国生物、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发表的《封闭的循环》以及由麻省理工学院夫雷斯特尔教授发表的《世界动态学》都提出了生态问题是由经济发展所导致。1972 年,由罗马俱乐部各成员共同作出的《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提出了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无法满足的观点,警示人类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已经带来危机。1982 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在《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提出,想要解决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难题,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997 年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提出,资本主义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外,还存在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之后他提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同时存在的双重危机理论,最终只有以生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得到双重解决。法国左翼理论家安德烈·高兹在发表的《作为政治的生态学》中主张,我们除了注重生态运动之外,还应将社会生态运动变成斗争的一部分,也就是将生态运动推向政治化。西方学者对生态危机的发现、实质研究、路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逐步形成体系。总体而言,国外对生态问题的研究较早,较中国成熟,但要明确它是基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当时的发展情况而进行的研究,在研究中国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中时,要结合中国实际在某些方面拿来借鉴。

  1.3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1.3.1 论文结构

  本文以解决我国生态危机为主要目的,紧紧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线展开分析,以生态危机-中国的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这一思想路线,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理性思考。除去引言,论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生态危机概述”.重点论述什么是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实质以及生态危机的危害三个问题。第一部分先对生态危机的内涵、特征进行简要分析;然后通过将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方法,寻找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扭曲、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剩余价值的必然结果;最后分析生态危机的危害,既影响人的生存、导致人类文明倒退,也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民的幸福指数。

  第二部分为“中国的生态危机”.本章从中国生态危机的现状、中国生态危机的特征以及中国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中国现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全面退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困境,因此必须找出中国产生生态危机的原因。笔者认为,我国产生生态危机的四大根源,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片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畸形的政绩观以及扭曲的消费观,最后总结出中国生态危机的特征,具有发生时间晚且集中、结构性强、危害程度重、治理难度大且复杂。本章旨在全面把握中国的生态问题,为解决中国生态危机寻找出路做好铺垫。

  第三部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本章衔接前章需要,在找出我国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之后,紧接着探求解决中国生态危机的科学理论,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主要对原着中体现的生态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改革开放前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党中央集体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从中提炼出解决中国生态危机的理论精华。

  第四部分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此部分依据前面的原因分析及理论指导,对应提出解决我国生态危机的具体对策,从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四个方面,总结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路径,即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以及引导公民文明消费。

  1.3.2 创新点

  1.论据新。本文按十八大报告中对我国生态危机的概括寻找立论依据。

  2.方法新。在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中,提出了可操作的路径。

  1.4 研究方法及进度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文献解读法。首先对原着的核心思想做整体把握,再根据论文需要,在原着中寻找论据,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2.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在列举众多相关现象的基础上,找出共性的东西;在通过归纳找出共性的前提下,再把共性作为指导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既要吃透理论,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搞清实际,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

  1.4.2 进度安排

  本课题于 2013 年 11 月开始至 2015 年 3 月结束,具体安排如下:2013 年 11 月至 2014 年 1 月,本阶段首先结合以往阅读文献同导师交流,确定写作方向,并通过图书馆、上网等多种途径进行资料搜集;2014 年 1 月至 2014 年 3 月,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工作;2014 年 4 月至 2014 年 11 月,撰写论文,提交初稿;2014年 12 月至 2015 年 3 月,修改定稿。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