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要求和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14 共647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
  【第一章】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探究引言
  【第二章】 “中国梦”的概述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探索过程
  【第四章】 “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要求和路径
  【第五章】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梦的形成与实现研究参考文献
  
   4“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要求和路径
  
  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殷切期盼。首先,实现“中国梦”要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在理论上坚定历史唯物主义信仰,同时在实践中践行历史唯物主义;其次,要实现“中国梦”,具体的途径要清楚,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坚持改革开放,以中国精神为支撑,再经过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最终共圆“中国梦”.
  
  4.1“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要求
  
  “中国梦”的实现,是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既需要我们有理论上的指导,又缺少不了实践层面的具体落实。
  
  4.1.1在理论上坚定历史唯物主义信仰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因此,要理解作为社会意识的“中国梦”的功能,就要在理论上学习领会作为“中国梦”思想理论根源的历史唯物主义,坚定历史唯物主义信仰。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旧的不以现实为依据的唯心世界观,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就是明确现实的人以及他们的物质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用“历史是人的活动而已”来反对费尔巴哈等人不谈现实的哲学观。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作为切入点,阐述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是统一的,通过主体的人的对象性活动,来达到自然的人化。生产实践是人生存的前提,从这个角度,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类历史以及活动的几种关系。人能够创造历史,就要生存,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类能够生存的基础,满足物质生活之后又引起新的需要,这就是物质生活的再生产。此外人在生产自身的同时,也生产着另外的人。物质活动生产与人的生产又构成了社会关系的生产。这几种关系一直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人类社会所有冲突的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决定交往方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因此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是人们物质实践的直接产物,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分为以生产力相关的自然的意识和与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意识。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坚定历史唯物主义信仰,对于理解“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是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梦”作为社会意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是为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依据,进而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4.1.2在实践中践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实现“中国梦”,就要努力树立实践观,在实践中践行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践行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立足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中国梦”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是对马克思“全人类解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要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把历史活动作为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国梦”的实践不能脱离时代,要立足于当代的伟大实践中,焕发生命力,提升感召力,指引人民群众投身伟大的实践之中,才能最终实现。
  
  在实践中践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把历史观作为“中国梦”的理论出发点,必须把历史观融入于“中国梦”的实践之中,把“中国梦”的实现看作是历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②”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不能与中国历史割裂,要把“中国梦”植根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样才能证明“中国梦”不是空想,而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4.2“中国梦”实现的路径
  
  4.2.1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国统治阶级是广大无产阶级。“中国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反映了现时代人民群众迫切期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面发展的伟大愿望。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才能凝聚全体人民的伟大力量,才能使党员干部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实现“中国梦”就要把党锤炼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脊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发展现代化建设,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保证。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自我调节,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和开放才能全面有序深入的进行,才能立足具体实践,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完善,道路才能更有方向性,理论才能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才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2.2实现“中国梦”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的能力就是生产力。人的需要来源于人的自然属性,是全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人类的需要与动物不同,是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有着无限发展的倾向。人类不仅有生存的需要,而且有享受和发展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的需要也不断发展,在一种需要满足之后,新的需要就会产生。生产活动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但是人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对物质生产要素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不断满足需要的能力,以此为动力,生产力就会不断地发展。
  
  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是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因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生产力是人劳动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终究是人类劳动能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连接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综合体,即劳动工具。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拓展了人的劳动能力,人类通过使用劳动工具,提升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梦。因此,实现“中国梦”,就必须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满足人的需求是核心,发展科学技术是关键。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使人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提升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①”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越来越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取决于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
  
  因此,需要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升人的劳动技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2.3实现“中国梦”必须建立完善的法治环境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对黑格尔颠倒国家、法律、社会三者关系的唯心主义的法治理论进行了批判,首次提出市民社会是国家和法律的产生的基础条件。法律产生的内在原因是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关系,物质生活是法的客观基础。他们认为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表现。认为法律能够并用于调整人的行为规范,法律维护自由且自由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马克思在《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中指出:“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自由的存在具有普遍的、理论的、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性的性质②”惩罚犯罪体现着国家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法律更要体现人类的理性和人民的意志。
  
  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法治实现“中国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要敢于挑战,善于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任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沿着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以及规范作用,实现我国和平稳定的战略发展目标。
  
  把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运用到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对指导我国制定各项法律,促进司法公开公正,规范立法、司法、执法行为,提高全体公民法律意识意义深远。当前,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法治道路,坚持把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新常态。只有将法治融入到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国家和社会生活沿着法治的轨道运行,社会才会更加稳定有序,人民才能最大限度的享受公平正义的发展成果,保证自身权利合法的实现。也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梦”的实现才会有坚实的法制保障。
  
  4.2.4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得出来的,有着深刻和广泛的实践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意识反作用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的意识,如果被群众所认知,认可,就会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把发展阶段与发展目的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树立共同理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凝聚人心实现“中国梦”.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并且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因素,因此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坚持改革、勇于创新,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唯物史观的核心就是实现对人的关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主流意识结合起来,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法宝。
  
  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站在国家的高度明确了追梦的道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社会目标和提供价值准绳;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规定了“中国梦”实现的主体品质。规定了作为“中国梦”实现主体的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规范以及个人品质,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打下坚实的道德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指引。
  
  4.2.5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同样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基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就是要是要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现阶段我国的改革就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理论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邓小平立足现代开放世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历史是在辩证否定基础上不断地更迭,社会主义也例外。因此,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吸收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加快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步伐。开放是把双刃剑,有利处,当然也同时存在着风险,但是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就会克服这些风险,从而借鉴世界发展成果为我国建设服务。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注重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以更大的勇气做好在重点领域的改革。改革和开放都是必须要坚持进行到底的,不能停歇,在改革与开放的过程中要敢于攻坚克难,用改革和开放引领实现“中国梦”的新风尚。
  
  中国社会进步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开拓进取的必经之路,实现“中国梦”,需要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使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致胜武器。
  
  4.2.6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中国精神为支撑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一个国家、民族的复兴必须以精神为支撑。中国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枢纽,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点。中国精神继承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精髓,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以及近代一百七十多年来的抗争求索史,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之中。“中国梦”彰显着历史的轮廓,而中国精神,就是为“中国梦”铸魂。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求索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中华民族饱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历经风霜而傲然挺立,就是以爱国主义的感召力激发出全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
  
  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大力提倡和践行改革创新,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社会的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都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结果。正是以改革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引领我们战胜发展道路上的困难,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也为“中国梦”的实现夯实了现实根基。
  
  梦想的实现需要精神的鼓舞。我们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鼓舞士气。
  
  4.2.7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群众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承认生产力从最根本上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生产方式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生产力发展,最终促进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他们的生产活动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人民群众决定了社会变革,生产和再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民群众的人心所向体现着历史发展的潮流以及时代精神,人民群众的力量也必然决定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上的活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每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世世传承,代代延续,促使人民群众的力量的无限延伸,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走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4.2.8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个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个人梦和“中国梦”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无数个人梦的共同组成“中国梦”,“中国梦”是个人梦的实现的重要保障。个人的梦的实现依赖于国家梦的实现。“中国梦”与个人梦想密不可分又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实现“中国梦”,必须依赖于个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脚踏实地实现“中国梦”,就要辛勤劳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由辛勤劳动创造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梦想,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成为现实,也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实现“中国梦”,更是需要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辛勤劳动,最终铸就辉煌伟业。踏踏实实地实现“中国梦”,就需要诚实劳动。诚实劳动就要求每一个劳动者在劳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积极、实干、富有创造力,能够实实在在的为社会提供劳动,以和谐的心态,正确处理个人同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诚信做事,诚恳待人,积极促进个人之间的合作与互助,提升劳动效率,促进人际和谐。诚实劳动就要坚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三者有机统一,自觉承担法律、社会和家庭责任,知荣辱,讲正义,树新风。用诚实劳动为实现“中国梦”画上美丽的标线。脚踏实地的实现“中国梦”,也要富于创造性,用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梦想的实现。
  
  ***总书记指出,实干才能兴国兴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每个个人积极投身追梦的大潮之中,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向着伟大的“中国梦”愿景出发。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省调研考察时提出“四个全面”的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不仅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方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