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探索过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14 共74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及其实现
  【第一章】实现中国梦的途径探究引言
  【第二章】 “中国梦”的概述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探索过程
  【第四章】 “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要求和路径
  【第五章】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中国梦的形成与实现研究参考文献
  
   3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的探索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在追梦过程中,立足于不同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梦”有不同的定位标准,不同的实现目标以及不同侧重点,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确是他们最基本的、共同的追求。他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追寻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历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1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富强梦”
  
  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执政的哲学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民主主义理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成为实现“独立梦”、“富强梦”的理论依据和支点。
  
  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实践性特点,与具体的现实紧密结合。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统一起来,总结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恩格斯指出:“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①”列宁也曾说:“马克思主义者完全不是以抽象公式之类的胡说为标准,而是以这种估计是否正确和是否同现实符合为标准的。②”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党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客观事实、与发展规律相结合,制定实事求是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梦”.
  
  毛泽东第一次成功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范例就是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中国社会在社会主义之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革命论。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③”毛泽东首次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理论概述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社会主义要分清两类不同的矛盾,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范畴相对应的,因此,解决社会矛盾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国家工作的重点放到社会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为实现国家梦和个人梦做好了理论铺垫。
  
  毛泽东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并把这一深刻认识创造性的运用到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是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①”历史和实践证明,群众路线成为党带领中国人民,凝聚中国力量,实现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的强大武器和致胜法宝。
  
  中国共产党担当着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大历史使命。毛泽东作为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以“与敌人血战到底,奋斗到最后一滴血”的英雄气概,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击溃了国民党的反动势力,成立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梦。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之后,毛泽东曾经制定了“十个五年计划”来改变中国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局面,力图建立高度工业化的现代化国家,提出“四个现代化”以及“两步走”战略构想,为人民建设祖国,实现富强梦想描绘了时代蓝图。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梦富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民族繁荣富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3.2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富裕梦”
  
  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总结历史经验,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改革开放论”,指导人民群众扎实稳步的实现富裕发展梦。
  
  马克思曾经有过落后的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假想。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笼统的划分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邓小平根据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这一国情,认为中国必须在长时期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提醒要实现人民发展的梦想任重道远,需要人民群众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下,持续努力奋斗,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以逐步实现生活富裕的梦想。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①。”邓小平认为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才有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承认社会主义可以在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而来,生产力低下落后绝不是社会主义特征。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力低下是现阶段一切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源,在实现发展梦想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最终实现共同的富裕梦。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②。”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是一种生产力,邓小平更是将科学技术放在生产力各因素中的“第一”位置,突出了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的巨大作用。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用科技改变生活,以科技为支撑,促进民族振兴发展,人民生活富足。
  
  改革开放是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必经之路。恩格斯曾经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③”改革,就是要不断探求与实际生产力相符合的发展路径,形成与具体实际相符合的制度;开放,就是把中国积极地融入世界市场中,引进来,走出去。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对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的继承、补充与完善,为中国社会进步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经济在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用300多年才拥有的成就,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一条通往富裕社会的正确的路,只有坚定不移地事实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富裕的“中国梦”.
  
  邓小平在青年旅欧时期就萌发了救国复兴的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的回答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的问题,划时代的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如果说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构想的提出者,邓小平则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具体地制定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和策略。“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等一系列伟大的战略构想,引领着中国人民在富强、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行。邓小平的战略目标成为现阶段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3.3中国共产党人的“和谐发展梦”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先进的生产力,从生产力到先进生产力深化,是对生产力本身的要求,而不是在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力,从而发展了生产力理论。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社会进步。
  
  先进的文化一定集中反映着先进的生产力。伴随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也再生产着文化本身。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主流文化都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是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层面上的反映。先进文化实质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传承与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吸收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指引“中国梦”的前进方向。
  
  人民群众的不断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与物质密切相关,物质活动成为人们历史活动的真正动因,人的需要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在观念上的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己任,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终极价值归属。在此基础上,共产党人继续深化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明确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将小康社会深化为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两个阶段,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强调党要带领人民群众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和谐发展的梦。“科学发展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放眼全球视野,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条件,创新发展社会系统,强调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生存保障,之后升华为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客观的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的客观需求,进而在此基础上产生人类的其它活动。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推动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活动的根本力量。以人为本,注重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恩格斯说:“我们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之中。①”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整个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建立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的,是共产主义高级形态的坚实一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必然引领者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实现和谐发展的梦想。
  
  在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发展梦的引领下,明确了由全面建设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渡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向着“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迈进。
  
  3.4十八大之后倡导的“中国梦”
  
  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入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明确了坐标。
  
  3.4.1“中国梦”与我国政治建设
  
  “中国梦”,是政治进步的梦。党的十八大以后强调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三方面有机统一起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让人民民主更加充分、广泛、健全,民主基础不断扩展,政治文明不断提升,党执政的能力显着提高。不断健全和丰富民主制度以及民主形式,保障人民民主的各项权利,将法制摆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突出位置,维护国家的法治权威和尊严。民主政治建设更加突出制度建设重要性,同时积极借鉴西方文明,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探索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人的解放为终极价值追求,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提供指导,使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发展完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反映,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就要积极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中国梦”,是政治进步的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始终把人民当家做主作为基本原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到新的高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民主形式得以丰富,公民广泛参与政治,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人民的幸福感增强。这一切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实现“中国梦”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3.4.2“中国梦”与我国经济发展
  
  “中国梦”,是经济发展的梦。十八大指出,把经济建设放在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用发展的眼光解决现代化建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积极性,大力促进现代产业新体系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更多依靠扩大内需、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和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经济,更多依靠科技、人才、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城乡互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促进城镇化和农业化相协调,同步发展。
  
  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顺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陈旧落后的生产关系,把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否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尺。
  
  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强调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改革必然触及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经济改革是一系列改革的核心,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包括投资、生产、计划、金融、财政税收、价格、分配、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改革。也就是说改革要全面改革,才会成功。十八大以后,在经济发展方面,重点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驱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持续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继续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融合到开放的世界进程之中,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人民的福祉。回眸历史,闭关自守导致了中国近代中国长期落后世界发达国家,要想成功必须积极融入世界。中国要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要不断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类文明成果,学习各类遵循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先进理念。改革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改革才能逐步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开放也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积极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3.4.3“中国梦”与我国文化构建
  
  “中国梦”,是文化繁荣的梦。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对于引导社会风气、服务和教育人民的积极作用。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条件,对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以及文化综合实力的提升,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以及精神风貌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文化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坚强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实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从而促进个人梦和国家梦之间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文化源于生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意识观念等文化现象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解释。人们的思想“都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政治组织的有意识的表现。①”文化只是被意识到了的现实生活,并且随着实际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正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说:“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物质资料生产是文化产生的第一个历史前提,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了文化本身。现实基础是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另外,文化寓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整体结构之中,把文化作为社会运动机制中重要一部分,使得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得到阐释和说明。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关怀是实现人的解放,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持续提升文化的质量和品味,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风尚、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境界;提升文化竞争力,推进建设文化强国,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推动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3.4.4“中国梦”与我国社会和谐
  
  “中国梦”,是社会和谐的梦。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有着自身的内在必然性,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调节、更新以及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的整体。社会有机体形成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的人的活动。各个要素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具有协调性,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是社会有机体形成总体体系的重要保障。和谐,就是社会有机体诸多要素协调发展的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注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现实的人以及现实的人的活动创造了社会有机体,人是主体,以人为本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有机体存在的方式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依赖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因此,改善民生,就要继续解放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持续提高和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和谐的根本原因就是两大基本矛盾各自的和解。社会有机体以两大社会基本规律为动力,不断满足人以及社会的需求。和谐社会构建也要依据这两大规律,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党和国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建立健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心系人民,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让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加强社会管理,社会各个方面相互协同,完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努力形成以人为本,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协调新局面。
  
  3.4.5“中国梦”与我国生态保护
  
  “中国梦”,是生态文明的梦。建设生态文明,进行生态保护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福祉以及未来人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面临日益加重的环境污染,不断破坏的生态系统,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要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
  
  马克思曾经明确的说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则是人的外在环境。恩格斯也曾经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①”人与自然界相互制约,人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人的实践致使交往的产生和外化。人要想获得自身发展的外部物质条件,就必须要和自然界和谐、协调一致。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时,注重生态的保护,保护生态平衡。人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处在自然界中,人类的文明进步应该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人们要正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提倡美丽中国建设,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提倡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整个民族的生态伦理水平,努力培养人们尊重自然的自觉性,大力倡导生态正义,把生态保护作为个人的义务。大力提倡绿色生产、生活以及消费方式,注重具有生态观念的理性的人的培养,对解决现阶段生态问题,加大未来生态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做好生态保护,让美丽的“中国梦”绽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