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谢谢”仿佛是一种礼貌,一种对外人才有的客套。以致于轮到那些真正令我们心生感激的人,我们反倒难以认真地说一句谢谢。大抵是因此,毕业生们开始认认真真书写论文致谢,这一官方的,但却主观而感性的内容,以成就毕业季最盛大的谢幕,和最隆重的仪式感。下面以“党校毕业论文致谢”为例,给大家带来三两篇范文阅读,欢迎指正。
1.平日里开不了口的感谢
我们的生活不是美剧。说不出精彩流畅的台词,也难以在直接对话中表达真挚的感情,不要说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就连认认真真对他们说一声感谢也是难事。毕竟当你想象自己认真对着他们说谢谢的样子,总会忍不住脑补他们的回应:“别搞这虚头巴脑的,你少气我点儿我就知足了。”——倒也不怪他们,毕竟你突然对着他们说谢谢,他们也有些慌了,只能开个玩笑,用传统的亲子对话方式打发了这场尴尬,再回过头背着你擦干湿润的眼角。
其实,中国的大多数学校里,学生对老师也是一样。撇开导师撒手不管,毕业前三天水完论文的例子不谈——一篇历经艰难,最终令自己和老师们都满意的毕业论文,是少不了导师的指导的。他们用多年的研究经验,为你稚嫩的科研指明方向,在你数据出错时提出背后可能的原因,在你逻辑混乱或缺少架构时,为你讲述如何搭好积木,哪里存在漏洞。在与导师的交流中,你或许有过多次的豁然开朗,也在内心诚恳地想过“我导就是牛X!”,但就是没办法当面好好说一句“老师辛苦了,谢谢您”。
于是只能悄咪咪地,却也光明正大地,在毕业论文致谢里郑重无比地写下:
“感谢我的导师,分享ta无私的经验,即使教学和研究生活非常繁忙,仍然耐心地指导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
“感谢我的父母,即使我的论文他们或许连标题都看不懂,却永远默默地支持我完成我想完成的一切。”
——也许有人说这是你们的责任,可我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谢谢你们,让我成长成了更好的自己。
“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2.那些年,致谢里拥有姓名的兄弟姐妹
在毕业论文致谢里拥有姓名的朋友,不一定是你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也不一定是你此生一辈子的挚友,但一定是陪伴你度过大学校园时光,和你一起教室里刷过夜,体育馆里打过球,操场边上喝过酒的朋友。
人生如此短暂也漫长,让人无法祈求拥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朋友,但这些年,有他们的陪伴,你真真实实地快乐和感动过。不论是同一个寝室里每天一起夜聊入睡的室友,还是同一个社团里一起策划活动到深夜的战友,抑或是同一个游戏群里一起约“和平精英”的鸡友,都或许在你迷茫时为你打过气,在你失恋时陪你发过疯——在毕业时,和你在KTV唱到掉眼泪。
这些人,你可以拥抱他们,却始终觉得张口说一句“谢谢”太难。
太过认真的态度,仿佛不适用于每天一起插科打诨的你们。
最终,你们都把毕业论文致谢发在朋友圈,相信对方看得到也会懂——
“这些年,谢谢你的陪伴。”
“我想起那天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3.被写进致谢的恋人
如果你被恋人写进了致谢,至少说明,在那一刻,ta是真得想和你共度余生。
网上流传的段子很多,譬如,母胎solo的男生在论文致谢里写道:“感谢我的女朋友,22年来一直没有出现,让我得以认真完成我的论文,没有半点分心。”
再譬如有导师警告学生,致谢里不要随便感谢男女朋友,因为恋人可能会换,但论文会在国家论文库里存到天荒地老。
——我本科毕业时是单身狗一条,却八卦兮兮地拍了室友致谢男朋友的扉页,扬言要待她硕士毕业时对比一番。时隔三年,今年她真得又要毕业了,也真得还是在致谢同一个人。要我说,被你两次写进致谢里的人,便是你一冲动嫁了,我自然也是毫无异议的呀。
我们也许不会拥有在神父面前互相交换誓词的婚礼,但留在知网里的论文中,我们的名字被永远印刻在了一起。我们的学术之路或许不会像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和Amy那样熠熠生辉,无法两个人一起名垂青史,但如果我们的论文足够好,好到可以被人多多引用,那么这份“誓词”,有很大的概率,会比我们更久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即使后来的人没有注意,他们引用的论文的致谢里,藏着一个多年前充满着青春气息的爱情故事:
“谢谢我的伴侣,在无数个我抓狂的瞬间,逗我开心,给我拥抱,骑着单车载我穿过校园去吃最爱的夜宵。”
“你意识到我们一起获得诺贝尔奖,
就此把我们的名字永远联系在一起了吗?”
“我们已经结婚了,不是早就联系在一起了吗……”
4.写给自己,道阻且长
一定有那么些时刻,我们是孤独的。
一定有那么些夜晚,我们在漆黑的夜里对着发光的屏幕,为了保持清醒只好灌下一罐咖啡。
虽然一路走来,亲人、恩师、朋友和恋人的支持给了我们力量,但我们最不该忘记的功臣,是我们自己。
谢谢我自己,在想要放弃的时刻坚持了下来。
谢谢我自己,在迷茫的时刻没有自暴自弃。
谢谢我自己,为了追求更好的提升努力地成长。
我希望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但我更感激,我没有对不起曾经的自己。
网络上关于致谢流传的很广的还有一句话:“希望这篇论文不会是学术思考的终点,希望前面这句话不只是希望。”
我们都清楚,从大学里走出来的人,只有很小的一部分,会选择学术作为终身的事业。然而,大学的确是大多数人打开世界大门的地方。抛开从小享受顶级教育资源的群体不谈,无数人第一次离开家乡,接触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文化,学习应试以外的思考模式,都是从大学开始的。大学或许没有让大多数人走上学术的道路,但的确教会了我们如何独立和深度地思考。
“希望这篇论文不会是你停止思考的终点,希望前面这句话不只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