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与伦理思想探究
【引言】党的群众路线的伦理学分析引言
【第一章】群众路线思想与中国民本与西方民主思想之比较
【第二章】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与哲学基础
【第三章】群众路线的伦理内涵与特征
【第四章】践行群众路线的伦理途径
【结论/参考文献】群众路线的伦理内涵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群众路线思想与中国民本与西方民主思想之比较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以及西方的民主思想虽然与群众路线思想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其本质内涵与群众路线思想有根本上的区别,群众路线思想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以及西方民主思想的超越。
1.1 群众路线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比较
“民本”一词首次出现是在《尚书·五子之歌》中,“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中不难看出,民本的含义是,广大民众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牢固了,邦国大厦才能得到安宁。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意思就是国家的根本是人民,人民才是国家的主导者,要想国家繁荣昌盛,就必须维护好这个根本。
1.1.1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派别
(一)儒家的“民本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要求是通过规范君主的统治行为,从而达到国泰、君尊、民安的目的。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其重点是调节君民关系。虽然具有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世的思想进步奠定了基础。
春秋末年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先驱者。他提出了“仁”、“爱人”等,要求君主尊重和爱护百姓,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待百姓,制定政策时要符合百姓的心意。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着名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民的地位是最高的,并把人民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儒家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派别。
(二)道家的“民本思想”
最早有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观点,是道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部分,其实,老子所谓的“无为”指的是顺其自然规律,而不会是坐等事情的发生,所谓的“为无为”指的是不要任性随意去做事情。老子认为人民具有自己教育自己,自己丰富自己,自己充实自己的能力,而政府要做的就是帮助人民, 让人民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社会就能长治久安。道家以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为终极目标,其民本思想中还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蕴含着众生平等、众人平等的中心思想。道家的民本思想虽然与儒家的民本思想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
(三)法家的民本思想
在《管子·霸权》中首次提到了“以人为本”.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其主张把武力作为实行霸业的必要条件,管仲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重视民众的观点,他把民众视为提供兵源和给养的重要保证,并不是真正把民众视为国家的根本,只是把民众当作了战争的工具。总之,法家思想是为了驱使民众为君主的富国强兵事业出力卖命,因而重视民众。
二、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民本思想也经过了数个朝代的发展:西周时期的萌芽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阶段,汉唐时期的发展阶段和明清时期的完善阶段。
(一)西周时期的萌芽阶段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极其低下,古人无法对客观世界做出合理的、科学的解释,“神”的观念由此而来。人们在早期社会中处理的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人与神的关系,早在殷商时期,天道、鬼神的观念就一直是社会的统治思想。尽管如此,在国家正式形成前,民本意识也已经萌生了。形成“民本”思想的表现就是氏族制度的形成,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着关于“五帝”和大禹躬身实践,为人民谋福,并注重教育感化人民的传说,这表明早在“五帝”、大禹时代“民本”思想就已经开始萌芽。
到了周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殷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动摇了人们天道、鬼神的观念。《尚书·盘庚》提出“重我民”,宣称要以广大人民为本,将君主权利的行使与政治统治解释成是造福广大臣民之举。周朝的政治家周公提出了“天命不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等思想,不光将“民”提升到了政治的高度,还对政治统治中的“德”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研究,把“德”纳入了政治体制内,宣称德的内容就是“敬天”和“保民”,而且“敬天”的关键就是“保民”,这无疑又使“民本”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新生的封建制度取代了落后的奴隶制度,统治者都知道要想治国安邦,必须以民为本。
并且随着私有观念的发展以及周朝天子权势的衰落,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也导致了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上文在介绍民本思想的内涵时提到了儒家思想及孔子的主张,这里还得再提一下。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要求统治者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也被称为“德治”或“礼治”,这种统治思想主张把德与礼施之于民,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观念,也冲击了贵族和庶民间那条明显的界线。他第一个提出了“爱人”的思想,并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当作最高的道德追求。这些思想充分的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后历经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2][316]、荀子“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23][179]、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24][15]“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25][223]等等种种关于“民本”思想的学说与主张,使得“民本”思想的内涵日益丰富,体系逐渐形成。
(三)汉、唐时期的发展阶段
汉、唐时期,传统民本思想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汉、唐都经历了前朝的暴政被推翻的残酷现实,统治之后统治者们都反思前朝的灭国教训,更加注重“安民”、“抚民”、“为民”、“爱民”.汉朝的思想家把儒家的民本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整合起来,发展了重民、为民、爱民的思想,形成了一套新的民本思想体系。汉朝经历了秦亡,总结了教训,在统治当中,更加注重对人民的安抚。贾谊认为,民众是统治的根本,只有安抚好人民,保障人民的生存环境,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统治。由此可见,汉朝将“安民”“抚民”思想作为其民本思想的核心。两汉的思想家也以“抚民”为核心,兼收并蓄了以往的思想,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唐朝时期,民本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的执政思想就是“仁政”和“民本”,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他认为人民已经不单纯是统治者爱戴的对象,更是统治者必须敬畏的力量了,强调了人民才能决定国家的存亡。
(四)明、清时期的完善阶段
明、清时期,社会又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封建专制日趋腐朽,阶级矛盾尖锐,社会7亟待改变,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最高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原则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刻批判,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提高了民众的地位,王夫之的“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观点,是对封建制度中“家天下”观念的深刻抨击,反对君主专权。这三人的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思想,对“民”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封建专制统治,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本思想并没能摆脱传统的儒家思想,没能发展成为民主思想,但是其反对专制的思想使得民主思想初露端倪。
纵观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史,历经了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使民本思想从最初的意识层面发展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并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其对后世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1.2 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
古代民本思想肯定了民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它反对野蛮、粗暴的治理国家,更多提倡的是用礼、仁和德治理国家,认为社会的基础和国家的根本就是民,要求通知者要做到“安民”“保民”“养民”“富民”.事实证明,古代民本思想是有利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对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上,凡是重视民本思想的统治者,其统治时期都取得了好的成绩,例如:汉文帝与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文景之治”,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清康熙帝和乾隆帝时期的“康乾盛世”.而相反,凡是暴君,都会引起大的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亡国,例如:唐朝的唐僖宗和宋朝的宋徽宗,任用官吏并不以官员的能力为考核标准,而是以谁的球玩的好来定夺,明朝的明熹宗,身为皇帝,并不想着如何治理国家,终日不理朝政,只想着做木匠,导致明朝末年经历了多年机器黑暗的阉党专制。由此可见,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不过,我们应该指出,虽然古代的民本思想在一定时期内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国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它却不能同近代民主思想划等号,我国的古代民本思想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它不可能像近代民主思想一样先进,因为,古代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之下,思想家们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下,为的是统治者能够更好的统治,“民为本”的实质其实是“官本位”,并不是真正的“民本位”,所以它不可能像近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先进。
1.1.3 群众路线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之异同
在我国历朝历代,民本思想都占据着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这种思想源自周朝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汉唐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是关于人民的作用与地位的研究,从表面上看似乎古代的民本思想与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思想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实际上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群众路线与民本思想的相似点
在对人民的重视方面,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的观点是一致的。“以民为本”是民本的中心思想,该观点认为人民群众可以断定一个国家的兴盛与衰败。而我党始终代表的是群众的利益,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其核心思想是“党的一切都是为了群众,党的一切都是依靠群众,我们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又要到群众中去”.
由此可以看出,在重视人民方面,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思想是一致的,其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两种思想都强调人民的根本地位和重要作用,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2][318]
在孟子看来,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社稷次之,君主是最轻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分析“党的一切都是为了群众,党的一切都是依靠群众,我们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又要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思想基本内容,可得出,在我党的思想中,群众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也凸显了我党的工作重点就是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因此笔者认为,古代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思想在强调人民地位和作用方面是有着相似性的。其次,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两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孔子曾提出过“富而后教”的观点,管仲在《管子·治国第四十八》中提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三国时期的王符正有过这样的观点“为国者以富民为本”,这些观点都显示出了古代民本思想在“富民”“抚民”“惠民”方面的主张。在我党建立 94 年的历史进程中,不管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说,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思想仍然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群众路线与民本思想的区别
当今时代的群众路线与古代民本思想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两者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中国古代改变不了的属性就是君主专制统治,君权盖过了人权甚至法律,民本思想虽然在不断地丰富,产生和发展历经了多个朝代,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管是哪个朝代,都是封建主义社会,他们终究摆脱不了封建制度的烙印,不可能真正的站在人民的角度替人民考虑问题。相反,我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群众路线思想成立的初衷就是更好的让人民当家作主,从“五四”开始,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取得了民族的解放与人民的独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着改革之路的战略,并且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带领我国人民走上富国强民之路,这些充分显示出民本思想和群众路线思想在时代背景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在“本位”思想上的本质区别。古代“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官本位”的思想,古代“民本思想”当中的“民”其实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对象。所谓“爱民”“富民”“抚民”等观点,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以民为本”只是一种统治手段,并不是真正的以民为本。而我党“群众路线”思想中的“人民大众”,真正是国家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因此,群众路线思想不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再现,而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质的飞跃。
最后,在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上两者完全不同。群众路线思想有着一整套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由广泛的走访与调研,广泛汇集劳动大众的知识与经验,了解大众的需求,并将其运用于解决人民内部问题,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其理论指导的方针就是“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一个往复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正好符合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正确观点。而古代民本思想当中基本没有涉猎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的内容,更没有制定为民所想的各种政策与措施。所以在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上,根本不能与群众路线思想相提并论。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1.1.4 群众路线对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我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对古代民本思想非常重视,它不仅传承了古代民本思想中的“爱民”“富民”“顺民”的思想,它还冲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桎梏,有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本思想,即群众路线思想。
(一)从“子民”到“人民”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中所提到的“民”,一般指的是子民或者臣民,这个“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对象,例如:孔子把“民”称作“庶民”、“小人”,与掌握大权的“君主”是对立的;而孟子更是将民称为了“野人”.虽然这些称呼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把“民”作为统治阶级的对立面,与思想中的“爱民”“富民”“顺民”的思想其实是一种统治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其对人民的治理,“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之本,而不是价值之本”.而群众路线思想对“民”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毛泽东曾说过:“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而在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的科学发展观,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认为全体中国人都是国家的主人。
所以说,群众路线思想当中的“民”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的,而古代民本思想中的“民”则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提出的,这也就是群众路线思想对于民本思想的超越。
(二)从“人治”到“法治”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建立和发展处在封建制度的背景下,所以我国的民本思想属于人治的思想,我国古代圣贤曾说过,君主要以民众为根基,没有民众,则根基不稳,君主的统治不牢,其实这样的观点其前提就是要承认君主,服从君主的一人统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治社会”.而我党主张依法治国,通过法制实现对国家的管理,在法治的范围内。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这无疑是对古代民本思想中“人治”理念的超越。总的来说,我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传承和超越。
1.2 群众路线与西方民主思想之比较
西方民主源自本地历史文化的积淀,基础深厚,非常符合当地国家发展实情的需要。就像中国的群众路线思想一样,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适合中国的国情,能够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1.2.1 西方民主思想的起源
关于西方民主思想的起源,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有种说法认为现代民主的源头是古希腊,认为它是希腊城邦独具特色的政治形成了西方民主。“民主政治”在希腊人的历史中是“人民的统治”的意思。从希腊人的角度来分析,民主政体是城邦政体的一种表现形式。民主政体的最高权力属于国家的全体成员,并不属于某个人或某些人的。
公民的概念除王公大臣,还包括本邦血统的普通平民百姓,平等的政治权利在公民内部已经实现,公民有权通过公民大会等机构讨论和决定本国的重大事务,这是民主政体的基本特征。但是另有一流行的说法,其大意是,自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开始西方民主开始有了发展,中世纪英国封建制度下国王与贵族不间断的政治斗争产生了早期的议会制度。它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对于限制国王的权力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条款是第十二条,内容是这样的“国王如想征收任何免役税与贡金,必须得到全国公议的认可”,第十四条内容如下“只有采取盖有印章的诏书,并送往大主教、主教、住持、伯爵与男爵处,同时告知会议时间与地点,国王才能征收贡金与免役税,才有可能获得全国的公意”,这两条充分体现了对于国王权利的约束和人民的地位。这两种说法代表着近年来西方民主思想的开端。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派别来进行介绍:
(一)新自由主义民主观
在十七世纪的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就开始萌芽,自由主义民主观也开始应运而生。
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尝试,到 1900 年,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体系逐渐变为自由民主思想。新自由主义的特征就是积极发展政府对经济的干涉,朝着个性解放和人类进步的方向共同发展。人类在本性上都是倾向于民主自由的,因为民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由来已久的传统自由主义崇尚“绝对个人主义”、“个人至上”,新型的自由民主对个人主义有新的看法与表达。一方面,只有有了道德允许,自由的权利才能正确行使。任何人的自由行为都要保证其他人的权益的完整性,社会公民的自由权利,人人平等。另一方面,自由具有相对不完整性,它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来自外界约束和强制。爱尔兰新自由主义开创者托马斯·希尔·格林曾提到:“仅仅摆脱了外界限制或外界强制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恣意妄为而不顾后果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仅仅为某一个人或集团所独享而剥夺别人的同等权利的自由更谈不上真正的自由”.他的学生伦纳德·霍布豪斯也认为如果想要保证一部分人享有自由的权利,另一部分人必须有约束“我们不能允许一个人按自己的意志随意自行其事,否则会导致其余所有的人除非顺从、迎合这个人,意志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从新自由主义角度出发,自由必须是全社会一切民众的自由,还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二)精英主义民主观
有一种民主观,采取精英理论来研究并辨析资产阶级在民主理论方面存在的漏洞,这种观点就是精英主义观。精英主义观是西方民主的代表,它把资产阶级的精英主义作为研究重点。他们基本沿袭了罗马的古典民主观念,法国文学家卢梭曾经提出过的人民主权的原则。上世纪的密尔、托克维尔在信奉传统民主理论的同时意识到民主“多数专制”的危险,在他们看来“只有在有教养的少数这部分人中才能给民主制的多数的本能倾向找到一种补充或使之臻于完善的矫正物” .很明显,这些言论已经出现了精英主义的思潮。
欧豪·韦伯也不把公民的治理作为民主,在他看来,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精髓是理性化。但是欧豪·韦伯并不排斥资本主义民主制,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民主实质上是官僚的民主制度,韦伯认为官僚统治和民主政治互为补充、相互联系的官僚民主论世界上开启了现代经营民主论点先声。当代德国着名学者萨托利,参考前人的经营民主论,通过自己的整理、分析与创新,他公布了一种新型的民主理论即反馈式民主。在萨托利看来,公民的治理或者是众人的治理就是民主,社会的领导者是个别的精英,而大多数的平民就是被统治者,所谓的民主是少数人领导多数人。然而,民主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制和独裁的统治。他认为“民主的特点在于这样一条原则:没有一个人可以自称他比任何人都优秀,优秀与否这事一定是由他人决定的”.
(三)多元主义民主观
在西方,一元民主论广为流传,该理论认为政府的权力或决策的权力掌握在人民手里,广大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卢梭的民权精神中彻底的代表着这种一元民主论。其存在不仅仅通过国家的权力来体现,而且社会中的众多团体也包含在内,由众多团体共同参与政治决策过程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多元化民主。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各类协会结合而成的国家就是法国着名法学家狄骥提出理想国家也就是工团国家,如工会、雇佣团、职工代表协会、农林牧副渔协会、工商业者协会等,国家权力应该由这些社会团体所分享,国家权力不能由政府霸占。这表明他的思想已经朝多元主义发展。上世纪初的前 50 年,德国着名的思想理论家拉斯夫代表着政治多元主义。他对于一元国家论不屑一顾,却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多元主义政治观的宣传上。在拉斯夫看来,多元化国家是以众多地位平等的社会团体为根本的。这类国家并不以社会秩序的统一为终极目标,能够栽培出欲望、态度和价值才是其价值所在。拉斯夫开启了现代多元化国家的先河。
罗伯特·达尔开创并发展了当代多元民主论。在他看来:“一个民主社会可定义为一个社会体系,它不仅具有民主的政治体系,而且还有许多其他直接地或间接地起着民主政治过程作用的次体系”,并且他还提出了“在‘民主多元论’或‘多元主义民主'的说法中,’多元论‘和’多元论者‘这两个术语都指组织的多元论,也就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许多相对自治的(独立的)组织(子系统)的存在”.
1.2.2 群众路线与西方民主思想的区别
我国的群众路线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有着许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国家制度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资本主义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在是产生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的基础。资产阶级掌握并占据大量资源和财富,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掌握着国家的权力,所以维护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的必然要求。相反,群众路线思想则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人民当家作主、全体人民平等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国家制定的基础之上的,而它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所有的人民享受到极为广泛的民主权力。
(二)民主主体上,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是无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民主的主体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其服务目标是资产阶级,它代表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我国群众路线思想的根本就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大多数的中国人民是掌握着国家政权,其人民的含义非常丰富,包含着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有工人、有农民、有知识分子,以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爱国者等在内的亿万群众,其实质是人民代表着国家,他们掌握一切国家权力和社会资源。其代表的是真正的多数人的利益。
1.2.3 群众路线对西方民主思想的超越
虽然这些年,西方总有一些所谓的“人权卫士”否定我国的民主,否定我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其用意是为了鼓吹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但是无论他们怎么鼓吹自己,贬低我们,也无法否认我国的民主和我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展现出来的优越性。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我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使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得到了真正的实现,能够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有利于人民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国家的建设与管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己之力。我国实行直接选举,同时适当配合间接选举,一级代表选举更高一级的代表,而且对选举代表的身份有严格的要求,这样做能够从根本上避免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表面看来多数人参加,真正掌权的只是少数”的弊端,切实的落实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二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章中群众路线思想能够更好协调国家机关高效运转,才能使我党集中精力办大事,才能使我党提高办事的效率。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我党的群众路线能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