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以人为本和谐生态观的科学性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4-08 共7722字
摘要

  引 言

  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探讨旨在解决生态危机的以人为本和谐生态观,挖掘、整理其内涵,分析其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方面的必然性、可能性,彰显其时代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 以人为本和谐生态观的提出

  2007 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2012 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现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一致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经历过的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现在正处于的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向更高层次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要求把人本身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作为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目的,要以是否有利于人作为社会发展方向对错的评判标准。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也是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既定方向。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另一方面要求必须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其实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在人类社会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在生态自然界坚持以“人—自然”整体为本,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使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一起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迈进!

  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以及中华民族整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对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是以人为本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它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向度:

  其一,在人类社会领域范围内,要树立坚定的以人为本思想,在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或工作中都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尊敬人、肯定人、弘扬人性,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建设更美好社会、为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跃进而努力奋斗。在人类社会里,人类除了不能给自身定价外,是一切其他事物的定价者,是一切其他事物的价值尺度,是有价者之所以有价的原因,也是无价者之所以无价的原因。其二,在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生态环境领域,要树立坚定的生态环保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荣、共同发展,以“人—自然”这个整体为本。在涉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一切活动或工作中,都要以有利于维护“人—自然”这个整体的共同繁荣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积极发挥人的理性和能动性,使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向着更加稳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繁荣的方向迈进。我们要努力使人类文明持续稳步向更高级层次发展,也要努力使地球生态环境向着更加稳定和繁荣的方向演进,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的目的。

  这个地球上,伴随着人类的出现与发展,就不可避免地大致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人类社会,另一个则是亘古就有的自然界。当然,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自然而然产生的,是大自然自身演化的结果,从本质上看也是属于大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但是,人类无疑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智慧物种,能够反思和认识构成自我的自然物质及规律,能够用积累的知识和理性改造周围环境,构建属于人类自身的社会。人类社会的形成,与自然界的发生不同的是,它是在人类的劳动下建设起来的,是完全的人化世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做一下相对划分,把整个地球划分为人类世界和自然界是有意义的。

  2 在社会领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性

  2.1 在社会领域坚持以人为本是对人类优秀历史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扬

  人类社会是一个完全的人化世界,在这里讲究以人为本,是必须的;从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形成过程看,也是不证自明的原本内在要求。同时,以人为本也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扬。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有悠久的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人类漫长历史积淀的瑰宝。早在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就说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这是“以人为本”最早的出处。人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人类社会里只有以人为本才是正常的,才能使人类文明兴旺发达。“以人为本”的本,是与“末”相对,指的是什么最重要,应该以什么为目的,而不是哲学上的“世界本源”的意思。以人为本,当然就是人最重要,人就是目的本身,是一切工作和事情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在人类社会,“以人为本”

  一直都与各种非以人为本的思想相较量着存在,例如拜金主义的以钱为本、拜物教的以物为本、拜神主义的以神为本,等等,但在人类历史上最突出的是与物本主义、神本主义针锋相对的。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正统主流儒家,其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位主张以人为本的伟大人文主义者。《论语· 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棚起火被烧了,人和牲畜都有可能受到伤害,但孔子最关心的是人有没有受伤,而不问牲畜 (马)。要知道,在当时马很贵,而看护马的大抵都是些奴隶贱民,在一般王公贵族眼里,马比人命要值钱得多。

  这样的环境下,孔子的“问人不问马”,充分体现了其人本主义思想。在人类社会里,人相对于物,永远都是位于第一位的。儒家的亚圣孟子,则明确指出了人在人类社会中的至尊地位,把如何对待人与物的态度作了总述,《孟子· 尽心上》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在人类社会里,对人对物应该持两种不同的态度,对人要“亲仁”,对物只能是“爱”。何谓“爱”,宋代大儒朱熹作了很恰当的解释,“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

  程子曰:‘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就这样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高贵于任何其他事物,具有其他事物无可比拟的价值。

  西方文化也是同样主张,在人类社会领域要以人为本,把人本身作为目的,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他的这个说法,在人类社会领域是成立的。人类社会是个人化的世界,除了人类自身以外,就是人构建的物质世界。当然,人不能给人定价,因为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天赋价值,人人生而平等。如果我们把人类看作一个整体,那么人确实就是人类社会里所有的“物”的定价者,说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说它没价值它就没价值。甚至,这些“物”的价值还与社会里的人对它的欲望成正比,越多的人想要,想要的愿望越强烈,它便越值钱。如果人类社会里,人不存在了,这里所有的物,也就无所谓价值不价值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有人类是世界目的论述,他说:“同样明显的是,植物的生长就是为了动物,其他一些动物又是为了人类而生存,驯养动物是为了使用和为了作食品,野生动物,虽非全部,但其绝大部分都是为了作食品以及为人们提供衣物以及各类器具。”

  13 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是近现代西方文明腾飞的转折点,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方文明经文艺复兴的解放,从黑暗的中世纪解脱出来,进而一跃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在人类历史上这个翻天覆地的转折点中,最核心的就是提倡“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本,解放人性,以人本位代替中世纪的神本位。我们可以看到,人性被解放后,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展,人类文明马上就日新月异,飞速向前发展。近代德国着名的哲学家康德也明确指出,人就是目的本身,任何人都不能把人当作工具来使用,“在目的的秩序里,人(以及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就是目的本身,亦即他决不能为任何人(甚至上帝)单用作手段,若非在这种情形下他自身同时就是目的;于是,我们人格之中的人道对于我们自身必定是神圣的,因为它是道德法则的主体,从而是那些本身乃神圣的东西的主体”。

  2.2 在社会领域不坚持以人为本会不利于人类文明发展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时间里,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发挥,科技、政治、艺术等各个领域才能有飞速进步,人类文明才能向更美好、更高级的形态进化。

  西方文明的发展曾经历大起大落,在中世纪以前,西方文化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主,科技文化繁荣发达,为世界之高峰。但是,自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被灭,一直到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在这近 1 000 年的时间里欧洲文明都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状态,这便是着名的“黑暗中世纪”。在此期间,欧洲人不但没有新的创造发明,他们甚至都忘记了自己先辈所创立的先进文化,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着作、学说、思想等在他们原来的产生地销声匿迹了。幸亏,东方的阿拉伯人曾致力于翻译和搜集这些经典着作,从而使它们得以阿拉伯语译本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文艺复兴时,欧洲人便借助流传于东方的阿拉伯语译本,重新找回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化。为什么欧洲文明在中世纪会衰落呢?当然,频繁的战争和日耳曼人的入侵是一部分原因,但不会是主要原因。因为,战争并没有毁灭一切城市文明,亚历山大城、安提阿城、君士坦丁堡等核心大城市都没有遭到破坏,而且还维持着有秩序的行政,这些是当时希腊科学繁荣的地方。就是战争毁了其他地方,尚存的这些地方的文明也应会很快传播开去,所以战争使欧洲文明倒退的观点也说不通[9]68–69。主要原因应该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居于统治地位,这是一种以神为中心,否定贬低人的价值的意识形态。欧洲进入中世纪后,基督教神学垄断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人本主义被神本主义取代。基督教神学宣称,神是世界的创造者,人的理性应当服从于对上帝的信仰。在基督教神本主义的统治下,中世纪欧洲的科学、文化和艺术处于一片黑暗中,除了一些烦琐的、服务于神学的经院哲学外,中世纪没有留给后人更多的遗产[10]。在中世纪,一切以神为中心,人被认为是卑微且带有原罪的,理想的人就应该是自卑、消极和无所作为的;人的追求就是向上帝赎罪,以求死后升入天堂。在这个以神为中心的社会里,圣经被当作真理,被看作是一切知识的集合,人的一切思想和活动都要服从于基督教信仰,否则就会被当作异教徒遭教会迫害。1327年意大利的阿斯科里(Ascoli)说地球是球形的,被宗教裁判所用火烧死;1611 年有一个主教说虹是水滴反光的结果,被开除教籍,死于狱中,死后尸体还被砍碎。有人甚至因为说事物会变化,过去人们的生活同现在不同,也被割了舌头并烧死。15 世纪西班牙宗教裁判官托尔奎马达一人就判了 1 万多人火刑,平均每天要烧死一个异教徒[9]71–72。在一个人性受到压抑、思想受到禁锢、人的地位被贬低到一文不值的社会里,人类文明会衰退到让人难以置信的荒唐地步。就连最有用的医学也倒退到蛮荒时代的水平,6 世纪下半叶法国格列高利(Sai Gregory,539–594)主教说,敬拜死去的圣徒能治百病,吃神龛上的一撮土能治胃病,舐圣徒墓前的栏杆能治喉痛,任何东西只要放在圣徒墓周围,就能得到神奇的能力,能治百病,驱百邪。难怪中世纪每年死于天花的就有 150 万人,人的平均寿命只有 25 岁。

  992 年,在罗马举行宗教会议时,竟找不到识字的神职人员来做记录[9]71–72。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的科技文化飞速发展,并且主导了几次科技革命,一跃为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文艺复兴以后人类文明就能飞速发展,那么文艺复兴所复兴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呢?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又称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主义,这正是人文主义的中心所在。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自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作为中心[11]。文艺复兴把人类自身的尊严、自信、创造力从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着作中重新找了回来,把人性、自尊、自由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古典的人本主义重新占据了人类社会意识的主流,这才是西方文明在文艺复兴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欧洲的这段曲折发展史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弘扬人性、以人为本的社会里,人类就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推动文明飞速发展;反之,在一个压制人性、贬低人类自身价值、禁锢人们思想的社会里,人类文明不仅不能向前发展,还会向后倒退。坚持以人为本是人类文明顺利向前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本保证。

  3 在自然界坚持以“人—自然”整体为本的科学性

  在自然界,则是要以“人—自然”这个整体为中心,为根本;以是否有利于这个整体的繁荣稳定向前发展作为我们人类工作和文明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的判断标准。或者你可以说,在自然领域是要在人类社会放大了的那种“以人为本”,这里我们把人类与生态自然看作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自然是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大写的“人”。同时,你也可以将人类看作是地球生态系统整个巨型生命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唯一有智慧能够认识自我的部分,就像这个巨型生命体的大脑。

  从发育学上说,人是由一个细胞慢慢发育而成的,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一个细胞逐渐分化成四肢、躯干、大脑等,最终形成一个具有各种器官,具有感官,能够独立思考的完整的人。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来看,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起源于大海中的单细胞生物,然后慢慢发展成具有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各种丰富多彩生命的地球生态系统。各种生命互相协作、共同进化发展,最终形成了浩瀚宇宙中与众不同的一颗蓝色宝石——地球,太阳系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我们的家园!跟人需要自身的各个器官各个细胞的协同工作才能生活一样,地球生态系统也需要地球上的各个物种共同协作才能正常运行。如果把地球生态系统比作一个巨型生命体的话,这个巨型生命也有个像人大脑一样能够认识周围事物的器官——整个人类。人的大脑是由许多的脑细胞构成,而地球巨人的“脑细胞”则是一个个的人。

  地球果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吗?这样看来似乎确实是的。在学术界广受重视的“盖娅假说”(Gaiahypothesis)就认为,“地球是活着的”。其提出者,英国着名的科学家詹姆斯 · 拉伍洛克(James Love-lock)说:“最终发展了一个假说,即地球上生物的完整系列 从金鱼到病毒、从橡木到海藻 应被看作组成了一个单一的生命实体,它能够通过操纵地球上的大气来满足其全部的需求,并且拥有远远超过其组成部分的本领与力量。”[12]11地球是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它能够调节自身气候及其构成,以便始终适宜于那些居住其上的有机体。拉伍洛克认为我们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基本上是盖娅的大脑,在保护和协调着盖娅,与盖娅一道协同进化。“如果我们是盖娅的一部分,……我的集体智能在多大程度上也是盖娅的一部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是否构成了盖娅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并能有意识地参与到环境变化中去?不管喜欢与否,我们已经开始以这种方式运作了。”[12]161–162例如,如果有类似伊卡洛斯这样的小行星将要撞击地球,人类会用火箭和氢弹装置使其偏离航线从而保护地球免受撞击;如果冰川时代再次来临,人类会制造大量的氯氟烃等温室气体来保持地球的温度。保护盖娅与盖娅协同进化,是人类应尽的义务,而且人类也只能这么做。如果人类征服、掠夺、破坏自然环境的话,就会遭到盖娅的抛弃,使我们整个人类遭受灾难。 因此,我们与周围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本就是一个整体,在工作生活中要着实把生态环境看作我们人类生命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像保护人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爱护生态环境。失去生态环境的人就像一个失去身躯的大脑,连存活都不可能,焉能谈发展。就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3]。要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生态自然,我国古代的先贤程颢就明白地如是说过:“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14]

  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的被破坏、退化、消亡必然会使人类社会跟着一起退化、消亡!在我们人类文明史上,就有不少因为破坏生态环境而使人类文明退化、消亡的先例。比较典型的是复活节岛文明的消亡史。复活节岛位于太平洋东南部,面积约 163 平方千米。现代人踏上这个岛屿时,发现这里的原住居民贫困且野蛮,非常落后。但是让人惊异的是,岛上散布着 600 多尊巨大的石像,它们一般高 7?10 米,重达 30?90 吨。

  岛上居民对于这些石雕已经没有丝毫的历史记忆了。这些石像的雕刻、运输、竖立等都需要非常发达的社会组织和技术水平,岛上那些落后的居民是不可能做到的。现在,科学家根据多方面的研究材料,对复活节岛文明衰亡的解释一般是这样的:

  复活节岛上曾经植被丰富、森林茂盛,茂密的森林主要以现在已经绝迹的一种棕榈树为主,那时候岛上的居民丰衣足食。没有枝叶的高高的棕榈树干很适合用来建造大型独木舟、运输石像和盖房子。好景不长,岛上开始了部落纷争,部落之间用建造石像来证明自己的强大,谁的石像越大谁就越强大。石像建好后,就要用运输工具把它们运到海边。很可能用滚轮来运送,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木;也有可能用“滑板”来运输,这也需要原木。正是岛上的这种石像文化在后续延绵几百年的时间里消耗了太多的森林资源,最终使岛上只剩下一小块棕榈林,使岛上居民再也找不到原材料来造渔船,捕鱼发生困难,无法出岛,于是被困在岛上。岛上的棕榈林被毁除了人为砍伐占主要因素以外,波利西尼亚人带到岛上来的老鼠喜欢吃棕榈树的种子,也影响了这种植物的传播。森林少了,候鸟不愿来岛休息了,当地飞禽急剧减少。森林减少后,岛上居民开始利用带草的土壤表层。由于没有了树木,风雨加速了破坏肥沃层的进程,土壤贫瘠化开始了。再往后,为了争夺资源,岛上居民便发生无休止的战争,互相残杀,社会崩溃,文明倒退。最终文明消亡,岛上居民忘记曾经辉煌的历史,沦为在贫瘠小岛上挣扎的落后野蛮人。

  可见,在自然界坚持“人—自然”这个整体为本是科学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它不仅是大自然进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必然要求。

  4 结 语

  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主张在人类社会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在自然界坚持“人—自然”这个整体为本,二者为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社会领域的以人为本,与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以“人—自然”整体为本、保护生态环境,这两方面是人类文明健康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生态观念,这是一条能够通向更美好未来的正确路径!我们应当用以人为本和谐生态观为思想武器,抵制、批判、扬弃各种极端生态观,比如主张人与生态系统中普通动植物平等的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掠夺、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等。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 [春秋]管仲. 管子新注[M]. 姜涛,注释. 济南:齐鲁书社,2006:206.

  [3] [春秋]孔子. 论语[M]. 臧知非,注说.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77.

  [4] [战国]孟子. 孟子[M]. 杨伯峻,杨逢彬,注. 长沙:岳麓书社,2000:264.

  [5] [宋]朱熹. 孟子集注[M]. 济南:齐鲁书社,1992:205.

相关标签:以人为本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