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生态伦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2 共4234字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探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瞩目的成就基本上是靠高污染、高能耗、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以社会的发展角度,从生态当前利益以及长远利益来考量,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处于不利地位,是整个社会建设的“短板”,因此,发展重点应落实在生态伦理建设中,并为未来发展“点亮”生态“警示灯”。[1](P.130)
  
  一 、理论概述

  生态伦理是指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2](P.55-60)
  
  通常是人类以伦理关系为前提的对生态活动进行调节的合理原则。生态伦理道德素质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准,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核心价值理念的本质需求,也直接关系到多元化生态建设的方向和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体现我国基本的生态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条红线不仅仅是严格的管控制度和政策,更是以节约、保护、恢复为主的生态伦理道德的跃升标准。

  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当前全社会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生态文明就是将以人为主体的单一主体地位,转化成人和自然双重主体地位,无论是人的价值还是自然的价值,人的主动性抑或是自然的主动性都将转化成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形态。[3](P.1-3)
  
  生态文明的转型首先依附于生态伦理观念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伦理观念对人的需求是一种满足,从取用无度的生态观念中走出来,将伦理观念拓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上去。现代哲学强调“主客二分”,是将人与自然进行分离使其对立,这是极其错误的,现在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如:雾霾,水污染,土壤退化,森林破坏等,都是人类将自身作为主体而忽视客观环境造成的恶果。生态伦理把“主客共分”作为改变人与社会环境的终极追求,创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生存环境为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共赢的目的是非常必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建的生态伦理观念,关系到未来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更是走生态文明之路的必然要求。

  二、生态伦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不和谐因素

  当前,中国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凸显,如:矛盾的对抗性,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偏移等。人类为满足自身利益需要,总是无序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人类自身能力的桎梏,造成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遭到掠夺和损害。当这种掠夺和损害日积月累最终遭到生态环境惩罚的时候,才恍然大悟这种无序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超出了自身能够承担的范围即以丧失了自我修复的能力,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不和谐的发展关系的存在。这种生态危机归根到底来自于以人为主导的价值观的偏移,人类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破坏自然的程度和强度不断扩大和深化,这种反生态,反社会的价值观长期过度透支生态环境而受到环境的惩罚。这种不和谐关系的存在最终导致“生态赤字”、“极端天气”的出现,从而引起诸多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价值观偏移即影响生态伦理观念的贯彻执行,又会产生一些障碍,阻碍社会建设和发展。

  (二)双重利益冲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一度被国际经济学家称之为“中国之谜”,中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离不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的战略决策,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必要的,也是中国人民所期望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举世瞩目的成绩都是片面的追求GDP换来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利益,导致经济发展畸形,生态污染严重。[4](P.12-17)
  
  从当今社会现状来看,现在人们只关注个人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资本随着利益的流向而转移。发展经济既不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考虑生态资源耗用度,一味攥取个人利益忘记资源的休养生息,终有一天人与自然的这种生态伦理关系被利益所淹没,经济在没有生态环境的助力下难以为继,到那时我们不得不说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失误。

  (三)生态伦理道德感降低

  目前,许多城市相继出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这些CENTURY问题归根到底除了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生态破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态伦理道德的缺失。以前我们只知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如今山荒水干,食品污染,都是由于生态伦理道德的缺失,致使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从另一个层面上说环境道德的缺失也大大增加了履行环保责任的巨大障碍。如何能够跨过这个障碍,最主要的就是强化生态伦理道德建设,如今我们开展严守生态红线开展环境修复工作这只是在国家行政法规的强列制约下而执行的,我们何时能够看到人们真正把生态伦理道德意识上升为自觉意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原本是两条平行线,齐头并进、共抓共管,正是由于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缺失导致道德滑坡性事件的发生。因此,生态伦理道德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要想将整个社会的生态危机程度降到最低,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三、生态伦理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设生态伦理引导机制。[5](P.22-35)发展生态文明是建设“五位一体”建设的终极目标,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伦理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发挥新的生态伦理观的引导机制,在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也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要求。

  1.心理引导是加强生态伦理建设的前提。生态伦理的心理引导是让人们认识到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具有行为伦理观念,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这些伦理观念入手,从心理上打破人伦观念界线,将环境友好,有序发展,资源节约等观念灌输人们心中使其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生态永续发展。加强生态伦理心理引导机制,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们从观念上保护环境注重节能减排,从根源上避免生态再次恶化的最终结果,生态伦理观念加强了才能最终实现卢瑟发展,循环发展,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长远发展。

  2.环境引导是加强生态伦理建设的保障。[6](P.20-27)生态环境对于时下人们来说已经成为灾难,人人都知道生物间有生物链,某一种生物的消亡或减弱都会影响整个生物链的循环和发展。当然,作为生态系统来说,也存在生态环境链,虽然我们还不能证明一个地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但是我们能够充分证明某一地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这个地域以及该地域周围的发展造成威胁。加强生态伦理环境引导机制是将身边的环境污染展现在人们面前,对人们进行生态伦理环境教育,把雾霾等生态环境恶化的真实景象充分展示给人们,其真实感受比直接灌输更直观更贴近生活。

  3.未来发展趋势的引导是加强生态伦理建设的最终目标。生态伦理未来发展不仅是靠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不仅仅是在人们对社会做出恶劣行为之后的追索和补偿,而是将生态伦理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导向,来引导人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二)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的“三统一”。[7](P.32 - 50)1.以生态利益为媒介的经济建设和生态伦理建设的统一。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求社会在考虑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生态伦理建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稳定增长是实现生态利益的保障。生态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利益均衡点。以前我们总认为生态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但经过几十年来的证实,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利益均衡才是可持续的发展的关键。生态伦理建设得到永续发展的有效对策是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伦理建设的统一,如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活环境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生态环境恶化印证了经济利益向生态利益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以生态利益为中介的经济建设和生态伦理建设的统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2.以人民为导向的社会建设和生态伦理建设的统一[8](P. 3-5)生态伦理建设其根本目标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突出问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终极目标也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生态伦理道德建设为未来发展创造长远战略谋划,也为生态文明外延发展营造高水平的理论突破。

  3.以道德为准绳的环境建设和生态伦理建设的统一。环境建设和生态伦理建设离不开道德标准的制约,从内部环境治理和生态伦理理念来讲,环境建设和生态伦理建设都要以道德建设为依托,加强道德建设,使整个社会环境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从外部环境发展和生态伦理传播来看,环境建设和生态伦理建设是道德建设有效地传播途径,社会道德的传播是社会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因此,生态伦理道德建设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9](P. 9-43)
  
  (三)广泛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提高公众生态伦理意识。加强生态伦理宣传和教育,构建美丽中国,不仅关系到生态文明的构建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和形成。同时,在文化传播方面还要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力度,发挥主流媒体传播生态文化的影响作用,保证社会效力的最大化,使其成为主流文化,让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继而通过积极组织社会力量等途径来实现全民参与。

  结束语: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们共同构建不同维度的生态文明的美好愿景,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增强节约、环保,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以及在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生态伦理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新任务,新形势,新起点的生态伦理建设理论的助推下,完成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还不能够完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10](P.20-50)只有在生态伦理思想已经完全深入人心,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参考文献:
  [1]齐美东.中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M].厦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小青《.华严经》生态思想与我国中小学生态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0.
  [3]高哲明.我国企业生态文化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6).
  [4]李春海.县域城乡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以莱芜市钢城区为例[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07.
  [5]王玉华.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研究及政府行为的实践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6]王艳.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当代生态伦理的建构[C].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7]郑少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J].厦门: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8]邵娜娜.社会主义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研究[C].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1.
  [9]凌惠.浅论生态伦理与我国的跨世纪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绿色道路[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10]张扬.后北京奥运视野下“奥运理念”的文化价值[C].沈阳:沈阳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