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伦理学论文(高校硕博力荐10篇)之第三篇
摘要:改革开放为我国当代经济伦理问题研究和学科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回顾40年来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园中的主干和显学。经济伦理学科体系逐步完善,在市场经济伦理、经济公正、经济自由、道德资本、信用道德建设、企业伦理等研究热点和焦点方面彰显了学科价值和学术特色,经济伦理的理论史研究日臻完善,“走出去”国际交流成绩斐然、实现重大突破,经济伦理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已经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中国经济伦理学在经验总结和趋势展望基础上,在新时代重新出发。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伦理,市场经济,道德资本,企业伦理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而成长的经济伦理学,已经成长为给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理论支撑资源的重要学科。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为当代经济伦理问题研究和学科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经济伦理学的诞生。中国经济伦理学的发展也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园中的主干和显学。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伦理学科发展,总结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学术话语发展经验,从学理层面讲好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的经济发展故事,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一、经济伦理学研究40年的历程
1.初期发展阶段 (1978—1991)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开始兴起,随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稳步发展,美国的大学开设了“经济、伦理与社会”“经济伦理学”“商业伦理学”等等课程,许多案例教学教材也涌现出来。中国经济伦理研究的发生发展与我国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开放进程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为当时突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由于当时在国际上还处于冷战格局之下,因此如何突破国内体制机制的束缚和打开国际发展空间就显得尤为困难,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也需要极大的改革勇气。恢复主持中央全面工作的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眼光,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步伐。
这一时期的中国伦理学研究立足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理论突破,提出了经济伦理概念,在思想历史的梳理上形成了少量的初步研究成果。1986年开始在学术研究话语中出现“经济伦理”[1]这个概念,围绕着儒家经济伦理、经济体制改革、职业道德、西方宗教伦理等各个视角,出现了最初的经济伦理研究探索性成果1。
2.突破发展阶段 (1992—2002)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伦理研究的突破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出现的研究成果呈现爆发式增长的状态。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加大步伐,邓小平南方谈话破除了改革的思想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之后,在经济改革领域破除体制机制弊端阻碍成为改革共识。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的实践基础上,经济伦理理论的创新、突破和发展也获得了丰富成果。
国内经济学界和伦理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以经济伦理学命名或者研究经济伦理主题的学术论文和着作开始大量产生,经济伦理学学科进入初创阶段。此间学界发表了第一篇研究中国经济伦理学理论体系的标志性文章———《经济伦理学论纲》 (王小锡) ,此外还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夏伟东) 、《现代经济伦理学初探》 (陈泽环) 、《经济活动伦理研究》 (刘光明) 、《经济伦理的研究对象和主要课题》 (赵修义) 、《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和学科特征》 (陆晓禾) 等等反映了学科理念的系列论文。同时,专门研究历史人物的经济伦理思想的文章也陆续出现,丰富了经济伦理学科体系的研究视野,加深了研究力度。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专门性的着作初创和丰富了经济伦理学科的思想体系,其中代表性的有中国经济伦理学第一本专门性的着作———《中国经济伦理学》 (王小锡) ,在经济学家的着作中,也出现了《经济学的伦理问题》 (厉以宁) 、《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 (厉以宁) 等等这些集中研究经济伦理问题的着作。这些开拓者的研究都奠基了经济伦理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逐步开拓国际市场的进程中,产生了诚信、唯增长论、全球化挑战等问题,借鉴国外同类问题研究成果,寻求解决之道成为重要共识。因此,国外的经济伦理学研究也逐渐地被翻译到国内,经济伦理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我国的经济伦理学科体系逐渐成型,主要表现在:其一,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内容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逐渐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说服力;其二,经济伦理学的学科专有范畴或者理论特色不断提炼并且深度拓展;其三,经济伦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已经成为学者们自觉的研究路向。学者们自觉地把理论建构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同时提出了创新的理论概念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证,比如,提出了道德资本概念 (王小锡) 并且进行了系统论证,在实践应用方面具体化为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同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经济伦理学》译丛,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经济伦理学名着译丛》,也为我国的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对外交流的话语构建了交流的平台。特别是国内学者对德国经济伦理的研究。
在这一时期的丰富研究成果中,关于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探讨以及对市场经济的道德反思这个方面的内容最蔚为大观。除了继续在中国和西方各自的思想文化资源中,追寻中西传统中的经济伦理思想比如对亚当·斯密、休谟、马克斯·韦伯等思想家的经济伦理思想,以及重商主义等西方经济学流派中的经济伦理思想的挖掘和研究,还对我国儒家流派中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梳理研究,有许多学者从古至今梳理了孔子、管子、墨子、孟子、荀况、司马迁,还有近代的曾国藩、张之洞等洋务派和改良派的经济伦理思想。此外,这一时期对于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形成了较多的理论成果,这是由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他的许多思想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极大的突破和推动作用,因此深度挖掘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供思想资源就成为必然和必需。
3.繁荣发展阶段 (2003—)
进入21世纪之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随后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逐步落实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相关研究日益增多。目前已知出版的经济伦理研究的教材包括译着已经达到十多种,经济伦理研究的学科特色随着我国日益凸显的假冒伪劣和经济诚信问题、唯增长论缺陷、全球化经济危机等等挑战而向纵深发展,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特色显着,结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经济伦理研究进入到繁荣发展阶段。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大量各类主题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推进,出现了几部梳理、归纳、总结和前瞻中国道路中的经济伦理问题及实践经验的着作。比如已经出版的几部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方面的着作,《经济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章海山,2001)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王小锡,郭建新,2001)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余达淮,2006) ,《〈资本论〉伦理思想研究》 (胡贤鑫,2006)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吴兵,2011) 《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徐强,2012) ,《资本现代性的伦理批判》 (刘琳,2015) 等着作,这些着作都比较全面地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中对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比较透彻,比如对拜物教理论的研究,学者们都指出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实质的揭示。还有对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中的基本范畴诸如自由、平等、信用等的研究。综合而言,这些研究已经使得对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容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但是对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比较欠缺,这是在内容研究上的缺陷。此外还有不少学术论文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伦理思想中的个别主题进行研究,但仍然没有超出以上着作所涵盖的研究内容,在不少论文中主题重复性的研究比较多。在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方面,由于时代局限使得研究主题较为狭窄,有的偏重于范畴分析,有的偏重于个别人物的思想梳理等等。这些着作或者结合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主题,或者从理论史角度以人物为分类论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拓宽了研究主题和理论视野,初步开拓了研究路径和框架,但是仍然存在体系和主题方面的研究空白。
这一时期国内的学者也与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经济伦理研究学者开展了学术交流,形成了系列的合作成果。上海社科院陆晓禾研究员与美国学者金黛如的合作交流,出版了系列的合作研究和会议文集,比如陆晓禾、 (美) 金黛如主编的《国际论坛:企业、伦理与社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国际研讨会:企业伦理:实践与问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等系列国际会议论文集等。译介了许多论着,例如 (美) 乔治·恩德勒主编的《国际经济伦理:挑战与应对方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美) 博特赖特着的《金融伦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美) 理查德·T·德·乔治着的《经济伦理学》, (美) 金黛如着《地方智慧与全球商业伦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美) 理查德·T.德·乔治着思维《信息技术与企业伦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美) 罗纳德·F.杜斯卡,布伦达·谢伊·杜斯卡着的《会计伦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美) 诺曼·E·鲍伊着的《经济伦理学:康德的观点》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 (美) 帕特利霞·H.威尔汉,塔拉·J.拉丁及诺曼·E.博威着的《就业和员工权利》, (美) 柯林斯·菲舍尔,艾伦·洛维尔着,《经济伦理与价值观:个人、公司和国际透视》,等诸多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已经译介到国内的经济伦理着作来看,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占据绝大多数。
二、经济伦理学40年来的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给我国经济伦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创新土壤,包括经济学界和伦理学界的学者投入到经济伦理研究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梳理40年来研究的重点议题,是总结理论成就和展望未来的关键2。40年来的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呼应着我国当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学科界定、核心范畴厘定、理论史梳理到多层次学科问题研究,标志着经济伦理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的形成。
1.经济伦理学科体系从无到有且逐步完善
(1) 经济伦理的学科界定及相关问题
许多学者从定义“何为经济伦理研究”开始来界定经济伦理学科,也就是从研究对象的划定入手界定一门理论科学。经济伦理的学科界定关系到这门学科的成立与否问题。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经济伦理”为题的论文,但是对经济伦理的概念厘定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且延续至21世纪初。较早时期学者们在使用“经济伦理”来指称所论述的研究对象时,普遍认为经济伦理就是指在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关系到道德评价和判断的观念,并且在此意义上剖析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始自觉厘定经济伦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虽然有一定争论但仍然取得了一定共识。
在学科界定的意义上,王小锡教授最早从学科视角认为“经济伦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善恶取向及其应该不应该的经济行为规定”[2]。王泽应等界定经济伦理学是“一门独立系统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并且是“现代市场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3]。陆晓禾通过考察中国和西方国家已有的经济伦理研究指出这种研究是从伦理学角度对经济提出的问题,按照宏观制度、中观组织和微观个人三个层次来研究问题,经济伦理学是一门应用伦理学并且具有学科交叉性质[4]。周中之同样认为经济伦理学的学科建构和学科性质以“三层次”说为宜[5]。夏伟东认为经济伦理学是交叉学科同时也是实践伦理学,不宜直接按宏观中观和微观来构建学科框架,而是可以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框架内对如上三个层次领域中的道德现象进行研究[6]。综合观之,这些关于学科界定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在经济伦理研究初创时期就具有了宝贵的学科自觉意识,虽然其中有“三层次说”和“四环节说”等不同看法,但并不影响经济伦理研究在今后的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2) 经济伦理学科框架的形成
一门学科是否成立和成熟还需要学科体系框架的形成。自从经济伦理研究伴随改革开放而提出之后,学者们始终在完善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框架。从目前国内已有的经济伦理学相关教材和着作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相关着作中并未形成统一的学科框架体系。有的学者比如经济学界的厉以宁最早剖析经济学中的伦理问题,主要是从经济学中的七个问题诸如效率与公平、产权交易、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个人消费行为、个人投资行为、经济增长的代价、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等等入手来剖析其中的伦理问题[7] (P1-5) 。在目前已出版的多数以“经济伦理学”为名的专着和教材中,已经形成了依照诸如理论基础、生产、交换、消费、分配、企业伦理、经济制度伦理等内容版块,来设置章节内容的惯常做法3,另有相当多的专着也是按照如上逻辑思路来阐述思想4。综合观之,已经形成了以“四环节”为核心,加上宏观经济制度、中观企业伦理、微观个体伦理等“三层次”的经济伦理学科体系。
(3) 经济伦理学科范畴的成熟
学科范畴是一个学科成熟的基础,是彰显学科研究问题域的标志。国内经济伦理研究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独特的经济环境,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由单纯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环境。此时的学术话语在经济学界更多关注的是效率该如何释放,经济公平与否尚在其次。伦理学界关注着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功利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冲击,以及价值评价标准上的日益激烈的现实冲突,这些都汇聚在关于道德“爬坡”还是“滑坡”的争论中。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伦理的学科范畴逐渐被挖掘,聚焦在利益、公平、正义、效率、信用、功利、资本、劳动、竞争等等这些范畴[8],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机制运行效应在社会意识层面形成了经济伦理的问题域,可以看出经济伦理问题域是高度开放的,有的范畴是其他学科的核心范畴,亦可以作为经济伦理的范畴来看待。这说明经济伦理学科范围的开放性,但是也正因如此会被诟病作为一门学科的经济伦理学是否可以成立,这是今后经济伦理学研究要加以高度重视的方面。
2.经济伦理研究热点彰显学术价值和学科特色
经济伦理学研究在40年来形成了若干研究焦点和热点,在取得理论共识的同时也存在着争论。在学科初建和发展时提出新的概念范畴出现争论是学科发展充满活力的表现。呈现这些焦点和热点中的共识及争论是未来经济伦理学研究更进一步的镜鉴。
(1) 市场经济伦理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决策,也是理论和实践上前无古人的突破。经济伦理学研究在这个伟大变革的进程中,突出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党的十四大以后,探讨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研讨会增多是学界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大决策的积极回应。可以说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大量成就是在探究和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大潮中取得的。1992年的第六次全国伦理学理论讨论会,以“市场经济与伦理学研究”为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上一致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地包含着道德规范的要求,但是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所导致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变化,提出了是否还要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重大道德价值导向原则问题。取得的共识是只有加强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才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此要系统总结近现代伦理思想发展的规律,改进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得伦理学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伦理建设所要面对的是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对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巨大挑战。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剖析问题,有学者提出除了要恰当纠正过去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忽视个人正当利益的错误倾向,但是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能弱化且要强化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要让它成为化解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关系矛盾和冲突的指导原则,而不能让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我国社会中泛滥[9]。有学者从市场经济内在具有的道德维度来剖析其中蕴含的、具有经济普遍意义的人类善的积极价值,包括价值效率、市场分配正义、充分的行为交往和利益共享等三个主要方面,但即使如此,也需要法律和道德这两种外在规范约束方式来控制其消极效应[10]。如上是学界探讨市场经济伦理的两种代表性观点,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与各种复杂历史和现实因素的耦合所产生的问题,经过十多年的积累逐渐聚焦于贫富分化、社会公正、分配正义、反腐败等等问题之中,对市场经济消极作用的反思及其道德规约,成为学界重点探讨的话题。无论是呼唤“市场集体主义”[11],还是主张社会主义功利伦理的建构[12],抑或是呼吁建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相适应的经济伦理原则[13],及至主张财产权利和分配正义来规约市场秩序[14] (P21) ,都是我国经济伦理学科前进中的呼应实践的颇具建设性的思想道德文化发展诉求,打破“市场神话”进而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规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逐渐走向稳健成熟的理论标识。
(2) 信用伦理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但是信用缺失问题却是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信用缺失不仅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而且指企业之间缺失契约精神,延续到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以摧毁一个奶制品行业的信用危机的方式昭告诚实信用的重要性。学界始终在探讨为何中国的市场会缺失信用?郭建新等认为:“相对完备意义上的经济信用应该是经济关系及其价值与道德关系及其价值相互博弈而达于均衡的一种态势体现。现代性的信用危机的深层缘由就是对这种均衡的破坏。”[15]但是现实中甚至有人指责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才会如此。当然,信用问题是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交叉的问题域,但是经济伦理研究更能深度剖析这种现象在社会意识层面的思想根源。学界在信用问题上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有学者从学理上阐释道德信用的含义,通过剖析失信类型,提出解决失信问题的对策[16]。随着“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这个观点被大家所接受,更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体系,特别是要确立“诚信”是市场经济最基础性的道德规范之一的观念。维护信用制度既需要法律的刚性保证更需要良心和社会舆论的软性约束[17]。在信用伦理规范建设问题上,学界的共识一致性很高。由于信用问题在新时代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持续进行且态度一致,在学理论证上尚有可以挖掘的空间。
(3) 道德资本
改革开放40年来在经济伦理研究的核心范畴凝炼中,道德资本是极具创新性的概念。王小锡教授提出的道德资本的核心概念,已成为引领经济伦理学科发展的卓越理论成果。如上提到的频发的企业产品假冒伪劣以及信用缺失现象,实际上是在市场经济的中观层次也就是企业伦理方面,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在法律和道德规约方面的缺失造成。在资本逐利特性统摄下的作为市场经济中观层次主体的企业,该如何处理好利润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呢?早在20世纪末期,王小锡教授就已经率先界定了“道德资本”这个来源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概念,并且长期结合实践问题对其进行多达十篇论文的系列论证和完善。
道德资本的提出填补了经济伦理研究在实践问题层面的理论支撑空白。市场经济机制中企业的道德维度匮乏,反映的不仅是我国长期缺乏市场经济伦理精神,更是说明我国在市场经济实践层面匮乏具有中国特色的阐释话语体系和实践应用手段。王小锡教授长期致力道德生产力研究,高度重视作为意识现象的道德与物质生产的相互作用,他指出谈经济必须要讲道德,道德虽然是意识现象,但却对经济活动带来重要影响,起到推动经济效益增加的良好作用。
从概念界定上来看,王小锡教授认为道德资本不仅具有物质形态,更是包括道德理念、道德规范及价值特性的精神资本,它不是独立的资本形态,而是贯穿于经济体系的资本循环中的渗透型资本,它不能用具体的货币来衡量其存在,但它发挥的作用却可以体现在物质资本量的扩张上面。人们用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个体的道德判断来感受到道德资本的具体存在。以道德资本是无形的资本从而否定它的存在,其实是与事实不符的。正如王小锡教授在本书中所言,有经济必有道德,道德对于经济来说不可或缺,更可以说,有资本必有道德,资本投资必须讲道德[18]。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践领域缺失道德血液的情况,经济伦理研究往往缺乏有力的理论阐释实践指导,往往流于空谈。而道德资本的提出,为在理论上总结实践经验教训,为发挥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当然,对于新概念和范畴的提出总会有不同的声音,甚至是严重的质疑,但是产生理论的是实践,检验理论的更是不断发展的实践。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推进,道德资本理论这种真正体现原创性精神的理论会继续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引领中国经济伦理学科研究,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添砖加瓦。
(4) 分配正义
分配正义论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就出现的公平与效率的讨论而逐渐聚焦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厉以宁在《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中指出效率与公平都有各自的伦理含义。他认为收入分配的均等或财产分配的均等并不意味着公平,或者说,不应当把分配均等当作公平的同义词[19] (P5) ,这种观点恰恰应当摒弃,应当把效率、公平与按效益分配原则联系在一起考察,从更深层次说明二者的伦理学含义。学界对公平与效率的广泛讨论,对于打破根深蒂固的结果平均主义分配思想是有重要意义的。
毋庸置疑,分配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随着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凸显而成为经济伦理研究的重要问题场域,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应运而生。近年来出版了诸多着作探讨分配正义5,虽然有的学者把分配正义归结为政治哲学类别,但是笔者认为分配正义所探讨的问题恰恰是经济伦理学科体系中的内在环节,而且是集结了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的经济伦理调节发挥社会效应的重要运行环节。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前行,作为经济伦理最具有社会价值的分配正义理论研究必将形成极具政策参考价值的思想成果。
(5) 企业伦理
作为中观层次的企业伦理研究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实践问题研究场域。早在20世纪80年代杜维明就曾经以新加坡为例探究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的关系[20]。国内企业伦理研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开始繁荣发展,先后出版了多部着作6。企业伦理是研究企业道德现象的科学,包括企业经营道德、分配道德、财务道德、技术道德、广告道德、环境道德、企业家道德等多个方面。企业道德范畴包括企业权利、企业义务与责任、企业良心和企业荣誉等等范畴。这些都是已经成熟的企业伦理内容。另外,还有不少已出版的企业伦理案例精选的书籍,为企业伦理的实践性研究提供了指南。案例剖析及其教学应用是企业伦理研究的特色,也是经济伦理学作为应用哲学研究的最大价值所在。
3.经济伦理的理论史研究日臻完善
从经济伦理学科发端时起,对经济伦理史的研究即同步开展。学者们分别从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西方经济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这三大领域进行理论史梳理。最早开始的是对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以唐凯麟、王小锡、张鸿翼、汪洁、黄海涛等学者为代表,挖掘中国传统儒家经济伦理思想,探究其精神实质,以期为现代中国经济生活变迁提供精神养料,涵养现代经济伦理精神。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的梳理以乔洪武、王初根等为代表,出版了诸如《正谊谋利:近代西方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乔洪武,2000) 、《西方经济伦理思想新探》 (王初根,2015) 等着作以及系列论文。在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以章海山、余达淮等为代表,近年来也陆续推出较多研究成果。总体比较而言,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表现得更为突出。另外还需要在中外经济伦理的对比研究方面加大力度。
4.“走出去”国际交流成绩斐然,实现重大突破
如前所述,中国与国外学者的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成果之间的互通理解也越来越多,助推了中国的经济伦理研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一阶段国内理论界翻译介绍了许多国外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成果,但所实现的重大突破则是“走出去”的国际交流。王小锡教授的《道德资本论》被译成英文首先在国外出版发行,随后又被译成日文、塞尔维亚文等多国文字畅销海外。五四以降,我国学术始终处于西学东渐的潮流中,中国的学术思想由于语言文字和文化差异,很难在海外展示中国学术话语权,而王小锡教授实现的突破是非常宝贵的创新。
三、研究趋势及展望
经济伦理学40年来的研究贡献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国改革开放扬帆起航作出了思想贡献。但还是需要在经验总结和趋势展望上看到局限及廓清思路,推动中国经济伦理学研究在新时代重新出发。
1.问题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经济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经济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它涉及到的问题域通常也是这些学科的研究领域。因此使得经济伦理研究缺乏足够的学科辨识度,比如有些研究集中在自由、公平、正义等等论题,但是这些论题也是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主题,使得以经济伦理为名进行的研究,细察起来类似于政治哲学研究等等。因此,需要在经济伦理研究领域耕耘的学者进一步深化作为经济伦理特有问题的研究和提炼,进一步完善经济伦理学的学科属性和理论体系。
2.加强学科核心范畴的提炼
学科核心范畴是支撑学科的支柱。这些范畴包括学科基石范畴、核心范畴、支援范畴等等方面。目前经济伦理研究已经具备了经过充分论证的道德资本、经济正义等核心范畴,但是在其他范畴方面还缺乏更多的提炼和论证。这是当前经济伦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
3.夯实学科理论史的挖掘研究
厚实的学科理论史研究肥沃了学科研究的理论土壤。目前对国外经济伦理思想史的梳理和思想挖掘成果较为丰厚,但更为急需的是深度挖掘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进而形成更加完善的包括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三大理论进路的思想史资源宝库。习近平提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经济伦理思想史挖掘的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问题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思想内涵加以比较、补充、拓展、完善,为中国发展道路的论证提供思想借鉴。
4.推动经济伦理研究成果继续走向世界
国内外经济伦理研究的学术交流已经蓬勃开展。如前所述,译介成中文的外国学术着作已经不少,但是中国学者的经济伦理学术研究着作被翻译成外文并且正式出版的屈指可数。而当代经济伦理研究更需要在中外学术对话和交流的基础上互通融合,特别需要中国学者的研究能够在国际上引起关注。因此,今后继续推动中国学者经济伦理研究走出国门,为讲好中国道路的发展故事提供思想材料,将是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总之,我国当代经济伦理学研究需要紧扣新时代改革开放脉搏再出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40年后的再出发,经济伦理学研究也要把握住新时代的脉搏,在诸多方面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21] (P33)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伦理学要继续深入研究那些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关的问题,研究如何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推动新时代主要矛盾逐步化解的历史进程;此外,经济伦理学要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的特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牛长有.经济伦理漫谈[J].长白学刊,1986 (4) .
[2]王小锡.经济伦理学论纲[J].江苏社会科学,1994 (2) .
[3]王泽应,郑根成.关于经济伦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 (3) .
[4]陆晓禾.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框架和学科特征[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8 (4) .
[5]周中之.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00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