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中的环境伦理观及其生态建设启迪(2)
时间:2017-06-27 来源:低碳世界 作者:郭佳 本文字数:2936字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权利的同时,背负起人类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 强化生态责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3.2 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寂静的春天 》之所以经久不衰 ,在于它传播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人们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必须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变化作为重要的存在,通过宣传反映真实情况,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公民具有环保意识, 才能广泛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活动中。 然而,中国人几千年来通过改造自然而获取经济腾飞的方式使得他们的环保意识淡薄。 大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从家庭、学校、社区各方面抓起,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动员全民参与生态保护活动。
3.3 打造共治共享绿色发展生态圈。
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最后一章中向我们指出了另外一条发展道路,虽然很少有人走那条路,但给我们提供了让地球得以保存的最后的希望。 卡森提倡用生物特性来解决问题,基于对生命体的理解而进行控制,与使用化学药剂相对比,这无疑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这条道路应该是绿色环保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共享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线。
中国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在 2016 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上指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质改革,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我国的发展道路与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所提倡的道路不谋而合, 未来要进一步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推进绿色发展。 以海南省的森林建设为例,2008 年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寻求生态共享,造福了人类和自然界。
4 结语。
卡森运用大量事实数据向世人发出警示, 保护环境是人类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寂静的春天》一书所展示出来的环境伦理思想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我们要把生态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全民共治共享绿色城市,福泽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刘晓旭。生态文学 《寂静的春天 》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J].科技展望,2016(25):275~276.
[2]刘玲利。经济发展之生态回归 ---评 《寂静的春天 》[J].清华法治论衡,2010(01):410~419.
[3]朱 力 ,龙永红。中国环境正义问题的凸显与调控[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01):48~54.
郭佳. 《寂静的春天》中环境正义思想对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启示[J]. 低碳世界,2017,(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