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媒体中人的异化问题根源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28 共517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自媒体中人的异化问题探究
【第一章】自媒体环境中人的异化消解研究绪论
【第二章】自媒体理论分析
【第三章】自媒体发展过程中人的异化表现
【第四章】 媒体中人的异化问题根源探析
【第五章】自媒体中人的异化问题的消解之道
【结论/参考文献】自媒体中人的异化现象破解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自媒体中人的异化问题根源探析
  
  一、从主体维度探寻自媒体异化的根源
  
  (一)虚拟自我的盲目技术崇拜
  
  自媒体环境是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在虚拟空间的实践活动越加频繁,虚拟自我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开始形成,人的主体性被虚拟空间强制分裂为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两个部分。虚拟自我相对于现实自我而言更加感性、敏感和易塑造。在信息庞杂的自媒体环境中,虚拟自我更容易被广告、营销、宣传等手段所诱惑,尤其是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宣传信息中,总是在传达一种技术万能的优势,虚拟自我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了盲目的技术崇拜心理。如近些年来每次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都能得到大批自媒体用户的拥护和信赖,他们不断讨论和攀比着技术的优越性能,致使虚拟自我对新技术、新产品趋之若鹜,甚至刻意忽略技术所存在的安全风险。
  
  “我们的一切发展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钝化为愚纯的物质力量。”①纵观人类的历史发展,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知识积累,通过不断地改造和更新技术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技术的进步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我们不断的摆脱着时间、地域和自然环境的束缚,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自媒体平台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人们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事更多的实践活动。但是,人在心理上对技术的崇拜也在不断深入,也表现为对系统、组织方法和生产技巧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并且无条件地服从技术的驱使。人们相信、依赖、迷恋甚至信仰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二)人被非理性所支配
  
  “现代技术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因此,无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必然会涉及技术,这是不以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较之传统信息传播技术而言,自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包容性整合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一切成果。在媒介技术出现之前,我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寻找信息,媒介技术出现之后,我们成为信息的主宰者,现在的一部手机基本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切需求,人们尽情的享受着自媒体技术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培养着自己信仰技术、依赖技术的主体实践活动。当信仰和依赖达到一定程度,自媒体使用主体的理性思维逐渐下降,从媒介技术所赋予的功能中使自我获得愉悦,但是现实主体从来也来不及思考究竟是自己的肉体感官获得了愉悦,还是精神被媒介内容所愉悦。自我在自媒体技术所构造的技术环境中表现得更加信仰和依赖,作为主体的人似乎已经变成自媒体技术的一个启动代码,一经开启便无法停止。人们会毫不犹豫的相信技术,认为自媒体技术给自己可以带来极大的满足,这种“唯技术”倾向会使人的非理性思维进一步膨胀,从而进一步“欺骗”现实主体的愉悦感,使现实自我沉溺其中,乐此不疲。
  
  (三)自媒体用户的工具理性倾向
  
  哈贝马斯认为,功利主义的技术观存在工具理性的倾向,它只关注人的一种“技术的认识旨趣”.①随着自媒体平台应用的生活常态化,人们的实践场域也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人加入微商群体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人们将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转向了虚拟空间,并通过虚拟实践行为确定工具的有用性,在获得一定回报之后,进而追求时间效率的最大功率,自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功利的平台。
  
  这些不合理的应用使人产生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带来了人性平均化和普遍化的倾向。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改造着世界,也在不断的思索着“物”与“我”的存在关系。自我意识就是在不断地思考和追问中觉醒和清晰。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希望人类建立一种合理的、合规律的、合目的性的价值理念,进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理性思维也逐步被技术左右,人们功利追求的思想动机在技术工具的帮助下实现了效果的最大化,因此一些人将工具本身等同于人的理性,将技术手段视为目的,技术由解放劳动退化为统治奴役人的工具。尤其在自媒体平台迅速普及和运用的今天,很多人甚至是依靠自媒体平台而生活,人的社会实践场域向虚拟空间转移,原本用于维系关系、传播信息的自媒体平台被视为人的理性本身,将自媒体信息视为权利和真理的化身,也有些人将自媒体平台视为“名利场”、“捞金场”,人人都希望自己在自媒体平台中引领舆论、引领潮流,最终又被平均化和普遍化。人的价值难以得到体现,人的个性也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凸显。
  
  二、从技术维度探寻自媒体异化的根源
  
  (一)自媒体技术的“虚拟”性质
  
  自媒体技术所构造的是一种虚拟性质的平台,用户只需要在平台申请一个账号,就可以拥有平台所提供的功能资源,这个账号就成为你在自媒体平台的显在身份。用户不需要用自己的真实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进行注册,可以选择用真实或者虚拟的身份在平台与其他用户进行线上互动,这种虚拟的交往方式使人的交往不再受到现实空间物理属性的约束,如地域、交通、天气等,实现了人的全天候交往模式。
  
  但是,这种虚拟实在技术也是人异化的主要诱因。“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如虚拟性、超时空性、匿名性等, 造成了现实主体对以往经验的质疑。”
  
  由于进入虚拟社会的便捷性,自我在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切换更加频繁,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在时间上变得更为碎片化。在海量信息面前,虚拟空间中的自我总想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只能匆匆一瞥就跳转到下一条信息,只是简单留有印象,却难以深入思考,只是沉溺于信息获取的快感中,而致使虚拟自我变得孤立、分散。在自媒体环境中,我们仿佛成为具有高速处理速度的机器人,作为生物属性的大脑反而丧失了。表层化、碎片化的阅读和表达方式,致使人们失去耐心、理性和创造力,逐步改变人的自我认知,使自我异化。
  
  (二)后台数据的“隐匿性”设计
  
  自媒体平台的信息发送建立在后台数据流交换的基础上,其技术原理就是信息通过编码→传输→解码的过程。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是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的方式,但人们并看不到平台的信息解码转换过程,这种转码是平台服务器“后台”运行的过程。自媒体技术的开发者可以依据营销运用的目的对用户数据流进行筛选和控制。如手机自媒体平台系统设置中的推送功能,就会将现实主体强制带入虚拟空间,自媒体用户的浏览记录和阅读偏好也会被后台数据所记录,自媒体平台“后台”系统就会选择当日热点或者迎合用户的信息内容,强制推送到自媒体的信息接收端,这种隐匿的“后台”设计,导致地自我的自主选择被强制改变。
  
  自媒体技术延续了互联网技术先天存在的缺陷,即无法持久的对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控制,针对性的程序编写就能使原先的信息控制得到破坏。自媒体平台无法有效识别不健康、不真实的信息数据,这些技术漏洞也很容易对自媒体环境造成污染,一些充斥着暴力、色情、虚假的信息内容也容易被自媒体平台迅速传播,长期以往自我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异化。另外,对不良信息的技术屏蔽只能是对不良敏感信息的屏蔽,这种屏蔽也是以一定的数据为参数的,平台对变异、变形的信息仍然无法屏蔽,这就使得自媒体用户将日常用语符号化、网络化,当这些变异成为常态时,对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腐蚀。
  
  (三)自媒体系统设计的去中心化
  
  自媒体系统设计以满足人的感性诉求为基础,自媒体应用的功能设计更倾向于简单、便捷、易操作、多功能化。自媒体技术拓展了互联网技术中的超文本链接技术,自媒体平台可以将信息文本在各平台间进行链接和转载,我们可以在微博、微信、贴吧和 QQ 空间自由链接来自各个渠道的网络信息。自媒体平台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整合,将信息资源按照技术预设的程序分门别类,同时利用技术的后台数据对受众阅读喜好进行优先推送,自媒体使用主体很容易就会陷入一个无止境的信息链接环境,在庞大的信息背景中找不出阅读重心。
  
  另外,自媒体平台多是以多媒体形式并存、以移动数据为应用载体的,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进行安装,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自媒体设计的去中心化,当用户面对眼花缭乱的自媒体 APP 应用时,其思维注意力也被进一步分化,从进入界面开始,用户的关注点就已经被其功能、分类、属性等多种因素分化,进而影响用户理性的判断,随着自媒体平台的火爆,娱乐、理财、游戏、新闻热点播报等功能也被加入到自媒体平台。当用户进入自媒体界面就要面对众多的功能选择,主体很难理性的在众多功能中找到应用目标,进而导致自我日常生活的目的性被异化。当下流行的“拖延症”与自媒体的不恰当运用也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去中心化的设计极易使自我找不到生活重心,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无意识、无目标的自媒体应用。
  
  三、从社会维度探寻自媒体异化的根源
  
  (一)自媒体的消费文化将人符号化
  
  自媒体的迅速窜红也为人们带来一场狂欢式的信息盛宴,大家都开始热议新闻、关注八卦、评议是非。但是“狂欢生活的背后,却是生活的脱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生活的颠覆即‘反面的生活'.自媒体的狂欢盛宴还在继续,一个又一个的自媒体营销神话不断诞生,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掘金平台,自媒体在当下的应用已经逐渐向商业化、利益化所倾斜。人们已经把自媒体平台当作一个”捞金“的场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自媒体联盟开始利用自媒体公众账号对普通受众进行消费引导。这本来应该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和服务,现在的自媒体商业模式,是将原本活生生的人转化为冰冷的数字。商业型自媒体只是关心有多少用户关注了自己的品牌,为了争夺消费数据流量,大量粗制乱造、虚假的、低俗化的自媒体软文、视频、恶搞事件在自媒体平台疯传。这些数字争夺在本质上就是将人数字化、符号化。我们从 2016 年的支付宝”集福“事件,就可窥见一般。2016 年春节前支付宝推出了集齐”爱国、敬业、富强、和谐、友善“五福,就可以平分 2.15 亿大奖,要求要邀请十个好友之后,通过互相送福、春晚联播互动等方式收集。所以,我们在 2016 年除夕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全家人不是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享受团圆的喜悦,而是全民低头抢”敬业福“的场景,在这场营销事件背后,企业集团将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深深传达到自媒体受众的脑中,将人的关系纽带转化为数字的堆积,人在消费营销中被数字化。
  
  (二)自媒体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公信力下降
  
  前文论述的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传播思维的不同,传统媒体尤其是官方主流媒体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而自媒体的传播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点对点的传播。双方针对同一热点事件时,主流媒体的新闻信息是一种经过职业编辑的信息,自媒体多是以事件目击者的”原生态“方式发布的信息。”显然,传播者的角色已经被模糊化和重叠化了,我们很难获知谁是这条信息的第一个发布者。“②信息的真实性在短时间内无法考证,自媒体与主流媒体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也时有发生。双方在同一事件上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态度有时会形成对立的情况。尤其是针对突发事件,主流媒体需要时间去调查,在此基础上才能编辑新闻发布,在这一过程中是有”把关人“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分辨的。而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就发布信息,期间没有”把关人“对事件的真伪进行辨别,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很容易被其他转发者编辑修改,在新闻信息的源头上就已经存在主观色彩和变异成分双方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既造成今天草根自媒体用户对传统媒体新闻信息的不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草根自媒体用户对政府的不信任,政府的公信力在逐步丧失。尤其是政府机关在针对自媒体舆论的导向上,存在反应不及时,信息不透明的情况,这就越加造成自媒体用户胡乱的猜测和臆想,在舆论导向上更容易站在对立的立场上。
  
  (三)自媒体在制度和伦理约束上的滞后性
  
  自媒体在国内的发展只有短短十年的时间,对于一个新生事物来说其发展体现了惊人的速度和旺盛的生命力。自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形速度同样也是惊人的,由最初的维系人们关系的社交平台转化为人们生活、工作、休闲娱乐平台。
  
  由于自媒体本身的特性,在制度管理和伦理约束上很难跟上自媒体的发展和转速度,微博、微信出台的管理制度也是在互联网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15年 12 月著名的”快播软件“掀起了热议,快播 CEO 王欣等几位快播公司负责人被公诉机关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提起公诉。在庭审中王欣的辩护律师团队对公诉人的辩论,被网友称之为”吊打“,王欣的言论”技术本身并不可耻“也迅速获得了草根自媒体用户的认可和力挺。
  
  先抛开网友对我国司法制度的质疑问题,单就从自媒体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上来讲,公诉人之所以被”吊打“不是简单的公诉人的能力和准备态度的问题,而是我国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在应对自媒体发展过程中的准备不足和滞后性。目前国内的自媒体言论管理手段显得粗暴单一,以技术手段进行删帖和屏蔽是远远不够的。自媒体环境的伦理建设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自媒体虚拟环境的隐匿性致使现实的伦理体系不能很好得发挥作用,自媒体虚拟环境中的人们很容易陷入后现代道德相对主义的危险,自媒体相对隐匿自由的环境滋生出多元化、表面化、无中心主义、无终极目标等特征。人们不想对任何事情负责,他们以为自己也没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进而为道德相对主义找到了借口。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