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机构养老的比较优势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7 共381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伦理学视角下的机构养老分析
  【第一章】机构养老存在的伦理问题研究引言
  【2.1  2.2】机构养老的比较优势
  【2.3】机构养老的现状、问题和原因
  【3.1  3.2】机构养老的伦理价值
  【3.3】孝文化与机构养老
  【第四章】应对机构养老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中国机构养老发展机制的构建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机构养老概述
  
  面对 21 世纪老龄化的巨大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养老保障工作,在养老服务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 年)通知》(以下称《通知》)中提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通知》同时还指出,"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包括老年养护机构和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老年养护机构主要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专门服务。"
  
  第一节 养老机构的含义、类别和性质

  机构养老即上述《通知》中所说的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撑,是养老机构中扶养老人的一种养老形式。养老机构是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银色浪潮"的冲击之下,养老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完善,养老机构也开始迎来了崭新的篇章。

  一、养老机构的含义。

  所谓的养老,无外乎牵涉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以此三个维度来考量,机构养老可以定义为依靠国家资助、亲属承担或老年人自助并以各种养老机构为载体的养老模式。需要明确的是,机构养老的养老场所是区别家庭以外的场地,它可以远离家庭所在区域,如老年公寓、老人院、老人护理院、敬老院、老年人福利院,也可以临近家庭所在街道、社区,如社区托老所、微型养老院、社区疗养院等。

  二、养老机构的类别。

  根据对养老机构的定义不同,其类别也不相同。而且,港澳台地区与中国内地对养老机构的类别划分也不相同。香港的老年院舍服务是按照受助人的自理能力划分为四个层面:健康老人提供安养服务;半自理老人提供护理安养服务;完全不能自理老人提供护养院服务;对濒临死亡老人实行临终关怀性质的护理。

  在内地,根据所有制不同分为公办和民办:公办中又分为国办、市办、街道办及所谓"混合"办,民办中又有企业办、个人办等;第二种是根据地区的划分,如老年公寓、老人养护院、老人医疗机构等。

  黎民、胡思科认为,公有公办和公有民办适宜无居家养老条件和无缴费能力的困难老年群体,民办公助则适合中低缴费能力水平的老年人,民有民办的市场化模式的目标消费群体是具有中高端缴费能力的老年人。

  三、养老机构的性质。

  闫青春认为,机构养老的性质具有社会福利和公益性质,另外还有学者提出机构养老具有非营利性质。(董红亚,2001)社会福利分为广义的社会福利与狭义的社会福利,前者指社会福利制度,即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旨在增进收入的"社会保障"制度;后者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它与"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同为促进人类幸福的制度措施。

  本文所指社会福利取其狭义的含义。

  福利性养老机构即由政府出资创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主要包括城镇社会福利院、农村敬老院。城镇社会福利院收容安置城市"三无"老人,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农村敬老院收容安置农村五保户老人,属救济性质,由于救济在某种意义上算低层次的福利,亦可视之为福利。

  非营利性机构养老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老年服务机构。因此,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是公办、民办、公私合营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养老机构。

  营利性养老机构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养老机构,即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养老机构。

  第二节 机构养老的比较优势

  机构养老的经济支持力主要是通过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即它摒弃了传统家庭养老中单靠家庭经济供养的形式,而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外围下,家庭参与一部分的经济的分担。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作为我国目前三大社会化养老方式,根据针对人群的不同,其养老的方式优劣各异,本文针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客观需求,探求适宜其生存发展的最优养老方式。

  一、社会化养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养老问题并不是在近代社会中一蹴而就形成的话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一直存在。我们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并不探究养老,那是因为在小农自然经济的制度下,以家庭为单位对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分配、消费,我们无须担心养老问题。而随着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浪潮下,小农自然经济解体,生产资料方式发生改变,社会结构不断变迁,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父代与子代在经济上的分离,导致核心家庭逐渐取代扩大家庭(或主干家庭),成为主要的家庭模式。现代的家庭成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易于流动,且具有流动规模大、流动区域广、流动距离远等特点,家庭成员因地缘的疏离,代际交流的减少,使传统家庭的照护功能不断减弱,同时,新中国成立后,推出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养老责任从家庭转向了社会,社会化养老将家庭支持与社会保障粘合在了一起,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和市场化社会服务的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家庭中单一的供养形式。

  除此之外,由于中国严格地执行了近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方面使得人口数量保持在了可控的范围内,而另一方面,却引起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急剧膨胀,使中国城镇家庭结构的格局打破了传统的"三代同居"之形式,而转向了"有距离的亲密"之形式。加之代际间成长环境的迥异,知识构成的差异,老中青三代在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方面有着很大的出入,与此同时,频繁的社会流动,以及在残酷的职业竞争下,促使诸多子女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的二元冲突,他们无法贡献更多精力或时间来照顾年迈的双亲。在城镇中,以夫妻为轴心的"核心家庭"逐渐取代以父子为中心的"主干家庭"形式,分居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代际间"面对面的亲情模式"逐渐消解,"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因此,但凡老人出现意外事故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子女的帮助,尤其是鳏寡老人,其生存风险更甚。

  因此,传统以家庭为主的供养方式无法适应时代的新需,老龄照护资源需求的增加与传统家庭照顾资源的衰竭,二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表明了一元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失能、空巢的沉重挑战,积极探寻新型养老模式对冲社会人口老龄化压力已然成为时代紧迫的艰巨任务。

  二、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比较。

  "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二者都是强调以家庭为载体的养老方式,前者的侧重点是指向在无社区的地域下,老人在家中生活养老;后者则是着重于利用社区的资源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强调的是以社区为单位,共享正规服务、社区公共资源以及社区志愿者资源的老龄个体养老形式。另外,也有学者将农村的村落养老视为社区养老,"在广大农村,村落更像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区,共同的文化传统,共同的道德规范,共同的经济基础。"翟德华、陶立群依照影响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以经济学中经典的个人消费效用决策理论模型,对"老年个体"选择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方式决策过程给予一个简洁的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机构养老还具备以下几种优势:

  第一,养老样式选择的多样化。不同养老主体其物质经济条件、文化背景、价值观取向各异,他们的选择需求也不尽相同。经济条件较好的老龄群体,他们对未来养老生活的追求可以提升至更高层次,比如说有些人倾心于依山傍水、空气澄澈的居住环境,有些则更关注养老居住地的硬件设施等,近年来,国内兴起的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等便是养老主体需求不同的最佳表现。

  第二,地点选择的灵活化。居家养老是以家庭居住地为载体,社区养老是以生活住宅社区为依托,其养老的地点具有固定性。而机构养老并不囿于地点的选择,你可以在乡间的养老院中亲近自然,你可以在城市的老年公寓中享受阳光。养老主体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灵活地选择养老场所。

  第三,养老主体组合的自由性。居家与社区养老,由于在地点选择上的被动性,使之街坊、邻里成为社会关系中相对稳定的因素。而机构养老,将选择哪些养老主体一起养老的范围进行了扩展。即你可以选择昔日的同窗、旧友、同事、亲属一起养老,而不单单局限于街坊邻里之间的社会关系。试想,人至暮年,相约幼时的玩伴、旧友、同好、亲属甚至邻里一起养老,由于有着共同的感情积淀,互帮互助、彼此扶持,周末之际,彼此的子女相邀周末一起探老,也不失为人生中一大乐事。

  尽管家庭养老遭受着诸多挑战,但是以家庭为载体的居家养老方式仍旧是我国目前城乡老龄人群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作为联结代际关系的纽带,是实现代际交流、维系代际和谐的最佳场所。同时,传统孝道文化也为维护家庭代际关系提供了外部支持。因此,这种基于天然血亲关系之上的家庭安全感、亲情感和归属感是其他社会化养老方式无法比拟的。然而,目前仍旧有大批"空巢老人"、"失独老人"、"三无老人"与"五保户"老人却因地缘的疏离或亲情的缺失,无法享受到家人的情感关怀,缺失亲情的呵护将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同时由于常年独居也会造成与社会的分离,影响身心健康。面对这些老年弱势群体,机构养老便成为了最佳养老方式,他们可以在养老机构享受到专业人员的生活照料,还能与其他老人相依作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