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西方生态哲学体系形成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5 共319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西方生态伦理流派的形成发展探析 
【第一章】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演变研究绪论 
【第二章】过程的内涵及生态伦理流派 
【第三章】生态伦理流派的古代西方思想渊源 
【第四章】近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
【第五章】现代西方生态伦理主要思想 
【结语/参考文献】西方生态哲学体系形成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结束语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关于主体、客体、关系、价值等维度方面各自持有各自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的技术,而非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这种观点,双方一直处在激烈地争论中。在地球环境危机很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到底应该走向何处,托马斯·柏励提出生态纪思想,柏励承认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人类的技术应该是生态的技术,人与自然要携手共进--走向生态纪元。

  生态纪思想承认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认为;生态纪思想强调地球共同体观念。不仅人是共同体,自然是共同体,人与自然共同构成整个共同体;生态纪思想客观地看待工业体系所产生的弊端。一方面,托马斯·柏励敢于面对人类所犯的错误,承认现在地球正在遭受危机。另一方面,他也承认人的创造性,能够正视人类的文明,肯定了人在地球上的贡献。

  人与自然要共同携手走向生态纪元的生态伦理。柏励强调人类的技术应该是生态的技术,人类在产生以来做了很多伟大的工作,第一次是原始人类的出现,第二次是古典文明的出现,第三次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今天人类还面临着重要的伟大工作,那就是走向生态纪元。地球正处在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与地球是休戚与共的关系,地球的未来走向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走向,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要作为一个完整的共同体走向未来,无论怎样,也只有一个共同体,一个美丽的世界。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 奥尔多·利奥波德着,侯文蕙译。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 福克斯,王瑞香译。深层素食主义[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3] 傅华。生态伦理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 霍伊卡,钱福庭等译。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5] 柯彪。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 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7] 李世雁。走向生态纪元[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8] 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质的哲学反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9] 罗尔斯顿,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0] 纳什,杨通进译。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1] 唐纳德·沃斯特,侯文葱译。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1999.

  [12]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 优士丁尼,徐国栋译。法学阶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4] 张左系。古代罗马的奴隶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5]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 Fraenkel C. Design and function at the threshold of life:the Viruses[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62.

  [17] Mill J S. Utilitarianism[M].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18] Peter F. Great traditions in ethics[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19] Whitehead A N. The 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Natural Knowledge[M].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19.

  二、期刊类

    [20] 包庆德,王志宏。走出与走进之间: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12-14.

  [21] 韩跃红,张云莲。可持续发展伦理能够取代生态伦理学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10):58-62.

  [22] 何又春,李世雁。“生态纪”伦理论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1(30):10-13.

  [23] 姜世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我见[J].文学理论,2008(18):62-63.

  [24] 科布,王盈,曲跃厚译。怀特海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相关性[J].世界哲学,2003(1):26-30.

  [25] 刘福森,曲红梅。“环境哲学”的五个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1):6-10.

  [26] 李忠双,孙中华。应用伦理学与学校德育的联系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2009(1):4-5.

  [27] 令狐若明。古埃及宗教的发展历程[J].世界宗教文化,2006(2):25-26.

  [28] 墨迪,章建刚译。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2) :26-27.

  [29] 孙道进。哲学座驾下的“人类中心主义”梳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4):13-20.

  [30] 托马斯·柏励,李世雁译。生态纪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11):11-16.

  [31] 托马斯·柏励。再创人类[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4):3-4.

  [32] 万希平。非人类中心主义能否替代人类中心主义-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对抗的层次[J].理论与现代化,1999(10):16-20.

  [33] 肖中舟。“人类中心主义”辩义[J].人文杂志,1997(3):5-7.

  [34] 杨通进。大地伦理学及其哲学基础[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3):26-30.

  [35] 叶平。关于莱奥波尔德及其“大地伦理”研究[J].道德与文明,1996(6):31-33.

  [36] 余谋昌。环境伦理学从分立走向整合[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5-9.

  [37] 余谋昌。“人与自然”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11(11):15-18.

  [38] 余谋昌。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9.

  [39] 余谋昌。创造生态文明的新的制度模式[J].林业经济,2014(6):3-5.

  [40] Donald A. Perspectives on cognitive science[J].Able publishing con, 1981:7-9.

  [41] Garett H. Living on a lifeboat[J]. Bio Science, 1974(24):10-11.

  [42] Lynn W.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J]. Science, 1967:37-67.

  [43] Robert C. Call for ecozoic society[J]. CES: Found mental essays, 2003:31-33.

  [44] Rolston H. On Behalf Bio exuberance [J]. Garden, 1987(4):13-16.

  [45] Moore E.Twelve understandings concering the ecozoic[J]. The Ecozoic Reader, volume 3, number 1,winter 2003:14-15.

  三、学位论文类

    [46] 邓玉兰。论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7] 范洪。论无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理念[D].重庆:重庆大学,2012.

  [48] 黄芳。论动物权利思想的演进[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9] 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2.

  [50] 张冬烁。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评述[D].湘潭:湘潭大学,2008.


    致谢

  即将结束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思忖良久,感慨颇多,这期间的点点滴滴将成为我永恒的记忆。能够进入研究生的学习殿堂,所有的曾经都会变成我的收获,此时最想表达的是内心的感激,感谢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同学还有我的家人朋友们。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尊敬的导师李世雁教授,感谢这两年半来在学习上的谆谆教导。虽然李老师的工作非常忙,但她总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指导我论文的写作,给我答疑解惑。从题目的选择、大纲的出台、修改、定稿,李老师不辞辛劳地给予了耐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使此文得以定稿并完成。李世雁教授渊博的学识不仅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更是使我受益终生,是我终身学习的楷模。在此,谨向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我还要感谢两年半来悉心指导、关心我成长的各位尊师:吴虹老师、李媛老师、杨乃坤老师、郭丽丽老师等。正是以上诸位老师在学业上的指导、在思想和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才有了我今天的收获。

  最后,感谢与我朝夕相处的同窗学友们,谢谢你们在学习生活中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是你们无私的关爱与鼓励使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感谢你们的悉心关怀和无私的帮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