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现代西方生态伦理主要思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5 共672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西方生态伦理流派的形成发展探析 
【第一章】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演变研究绪论 
【第二章】过程的内涵及生态伦理流派 
【第三章】生态伦理流派的古代西方思想渊源 
【第四章】近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
【第五章】现代西方生态伦理主要思想 
【结语/参考文献】西方生态哲学体系形成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的转变过程在古代与近代已经作了相关阐述,发展到了现代由于环境危机,各种生态伦理流派纷纷出现并蓬勃发展,可以说它们是同时并存在现实的世界中。本章运用过程哲学的相关理论解析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分析现代非人类中心主义,并对他们的现实存在进行剖析。

  5.1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解析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两者呈递进的关系发展。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弥补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不足,而后者比前者更加进步,它更维护了人类中心的地位,但是不管怎样进步,它也是人类中心主义,都在逻辑上找到了自己的存在点。

  由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支撑人是主体的观点,是一切客观事物的尺度,这一点被非人类中心主义所批判,并指出它存在的问题,由此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变为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由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极度的彰显人类中心地位,只承认人是主体,遭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攻击,并直接指出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的核心。遭到批判后的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化身成了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它承认自然的精神价值,认可人对自然的责任,这样既承认了自然的价值,也维持了人的中心地位。这是从主体方面看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两者间的关系。

  无论是传统的、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在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时都强调人类的“中心”地位,两者在这点上都是一致的反对非人类中心主义关注动物、植物、生态整体的观点。在他们的思想中,只有人才是自然界中拥有理性的存在物,因此伦理道德身份也仅存在人与人之间,人对动物是不需要负有伦理道德责任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科技文化水平、世间万事都是为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服务于人类是它们存在的目的。人类绝不是为了自然环境中的其他存在者,也不是为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才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而是为了人类自身能更好的生存发展。

  两个不同程度的人类中心主义都承认理性,但是由于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保护、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等的批判,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缓解了这一冲突。两种人类中心主义强调只有人有理性,人的理性决定他的一切,决定一切内在价值,决定一切地位。他们强调人之所以被称为人的根据是由于他们具有理性,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高于其他一切事物也是由于理性,正因为非人类不具备人类所独有的理性,因此自然也就处在被人类支配的客体地位。正是源于人类无可超越的独特的理性,使他们自己就能够做出判断,人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对人类自我价值进行科学审视。

  传统的、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都承认人有享受能力,并认可人的价值。但是两者对享受能力的观点有所限制,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的享受能力推崇到了极端,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满足人的需要即可。因为由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环境危机严峻现实,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主体的享受权利做出了限制。把生态关系扩展到整个宇宙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所有人的权利的平等,这里的“所有人”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所有人”是不一致的。两种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才有价值,人类主体外的自然界是无所谓价值可言的,从来不会考虑自然对人的价值问题。由于这种他们认为的特有的主观享受能力和价值观,使地球上的其他动物、植物等非人类存在物没有权利享受,被认为是无价值的,非人类还要被一直作为人类享受、娱乐的对象生存。

  人类中心主义中极端的思想直接否定了奴隶、妇女的人权,这种极端的思想激发出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这直接说明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正是由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直接否定奴隶、穷人、妇女的创造性,夸大了高贵的人、发达国家的人、白种人的创造性,所以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强调所有人都有创造性的观点。但两种人类中心主义都承认,人类可以用自己的创造力作为宇宙的创造力、地球的创造力。在创造的过程中,只有人类发挥了作用,他们忽视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忽视了动物、植物等非人类的创造性,遭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人类中心主义无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基本都承认共同体就是人类的共同体,非人类中心主义却不赞同这一观点。共同体对人类中心主义来说是相对单一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类是共同体中的成员。人类是共同体中的本原,地球及其整体功能仅作第二位考虑,人类自己就是整体,是其他非人类地球存在物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发展主要考虑的是人类这一主体的发展过程,花儿、鸟儿等非人类存在物不是地球共同体中的成员,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己与非人类不是一个整体,认为人类自己是一个整体,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考虑非人类存在物的发展情况,而是仅仅考虑人类本身的情况。

  5.2 现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过程解析

  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构成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流派。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中首先萌发的是对动物权利的思考,产生了动物权利论,他们醒悟到除了人类之外,动物也是生命,也是有权利的;再而萌发的是生命平等,生物中心主义流派,有的人看见了动物,有的人进一步的看到了植物,植物也是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平等;非人类的生态伦理流派再进一步发展到了生态整体主义流派,整个生态系统都是主体,大地孕育生命,我们不能只顾及地上的生命,大地也是生命,所以产生了大地伦理思想,大地伦理思想是承载一切生命的基础,从动物到植物到生命再到承载一切生命的大地,哲学不应当只关心人,大地伦理告诉我们一切生命都是一个共同体,哲学应该关心没有人的地方,所以哲学走向荒野。面对环境危机,产生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在浅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深层生态学,用生态学、生态学科学直接解读地球、地球共同体。

  关于世界的主体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是矛盾的关系,同时三个非人类中心主义彼此也是递进的关系。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承认除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甚至整个生态系统都是世界的主体,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只有人类是主体的观点。而在主体方面由动物、到植物、最后到所有生命都是主体,这是三个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的互补,也是他们之间的共生。非人类中心主义把整个生物圈乃至宇宙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只是这一整体系统中的一部分,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人生存在天地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①。生态系统中每一存在物都有其内在价值,它们都因构成整个生态系统并生成着系统整体的动态平衡而具有存在的理由。

  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依托关系时,人类中心主义却赋予人类统治自然的刚硬态度。人与自然界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动物保护论、敬畏生命、大地伦理等流派都赞同,生态系统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一个个体不可能独立的生存在地球上。蝴蝶效应就是告诉我们整个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它也反驳了人类中心主义割裂人与自然间关系的观点。只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界之间、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模式,方能改善人类中心主义所破坏的环境问题。这种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在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中贯穿始终,并在大气现象里、地质结构中、它们所具有的功能上得到扩展延伸②。

  动物权利论、敬畏生命、大地伦理等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强调整个自然界都存在着智慧,而不像人类中心主义只承认人有理性,否认一切存在物是有感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在承认理性是人所独有的同时,也认同整个自然界是有感觉的,而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就在于彰显了人类的理性,认为理性就是一切。非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的以人的理性彰显一切的观点。人类与非人类中心主义都认同只有人有理性,但人类中心主义以此来强调这点,而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非人类虽然没有理性,但是他们有感情、有感觉、有内在思维、有智慧,甚至这种智慧是人类所不具有的。

  生态整体主义流派承认关系的世界一切都是主体,并且每一主体都有自己的客观机遇。生态整体主义比动物权利论和生物中心主义更生态化,不仅看到了动物有自己的客观机遇、植物有客观机遇、乃至整个生态系统都是有自己的客观机遇,还承认这个世界是整体的世界、关系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不像人有理性,但是它有感觉、有智慧,这个世界每一个体,无论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等等,它们都有自己的客观机遇,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体都有客观机遇。过程哲学中的共生强调的就是关系,人是主体,动物也是主体,人与动物共生,两者之间共生就发生了关系;人类有客观机遇,动物、植物等非人类也是有客观机遇的,这样二者共生也产生了关系。也就是说,非人类的主体都有客观机遇,都与其他主体发生共生关系。

  动物保护论、敬畏生命伦理、深层生态学等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赞同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是有其内在价值的①,以及都有主观享受的能力,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只有人有主观享受的能力和价值。非人类参与人类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并发挥自己的内在价值,使生态系统处于和谐发展中。由于当今的环境危机,使得非人类中心主义批判的声音此起彼伏,他们强调自然资源不是无限的,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自然对人的价值以及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根据怀特海的理解,享受也可以理解为感受。在生态系统中,非人类存在物可以感受到场合、客体、所感受到的各种感受以及他们自身的主观的强度形式②。这些感受是被感受者特定的感受,就像人与人之间有思维,人可以理解人的感受,人说的话人类可以理解,而动物之间的感受也只有动物之间可以理解,动物的语言人类是没办法感受的,这就是说这些感受都是被感受者们特定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为宇宙中的各种形态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要通过感受,借助主体来表达出来。

  非人类中心主义直接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强调的只有人类本身有创造性,而是认为植物、动物等生态系统中的非人类存在物也都有创造性。不仅发达国家的人、白种人、贵族等有创造性,贫穷的人、奴隶等也都有创造性,动物、植物乃至山川河流同样是富有创造性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一切事态都有它自己内在的创超性,他们之间的创造力相互联系,一个事态作为结果被创造出来,但它也是创超出下一个结果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因果联系,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的发展①。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在发挥创造性的时候不能脱离地球的创造性,更不能毁坏地球的创造性,要尊重地球的创造性,这样创造出的生态系统才是共生的、关系的、和谐的。

  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不仅承认共同体是人的、也是动物的、植物的、所有生命的、甚至大地也是生态伦理中的共同体,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共同构成共同体。这抨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只有人类是伦理道德范围的主体,非人类与人类是平等共存的,人类只是作为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来处理问题。地球要以整体的、有机的状态来持续运转,同样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一切在地球上都是相同的,它作为一个统一体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划分,它的可持续生存必须在整体之中,在众多生物区域的相互关系之中②。

  5.3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现实存在解析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现实存在直接关系到生态哲学本身的发展,对二者的关系做详细的剖析是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流派过程的必要步骤。我们从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各自所支持的理论观点看,把它们的关系理解成矛盾的、统一的和同时并存的。这会为西方生态伦理流派的探索提供强大动力,为生态哲学的建构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世界的价值中心为什么是人?人类实现价值的工具为什么是非人类?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矛盾关系在这些层面上逐渐的展开。在人类中心主义看来,人与动物的差异性在于人具备理性、意识。正因为人有理性而非人类没有,因此人便成了支配自然的主人,而非人类成为了被支配的工具,“人给自然立法”也就获得了其客观的普遍的有效性。正由于人类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客观的生成了“抽象”、“概括”等理性特点,又因为这些理性特点是人类所独有的,因此理性的独有性必然规定“价值”与“道德”的独有性③。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客体性以及人作为领导者与自然作为服从者的支配与被支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也是由于理性的独有性所决定的。随着理性的滥用和理性权威的确立,人类在破坏自然环境时从来都是不假思索、任意妄为。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以自然的自组织性、系统性为依据,主张自然的“内在价值论”,延伸了伦理道德范围,把除人类之外的动物、植物乃至地球上的一切都划在伦理道德圈中,因此动物、植物等等存在物有了感觉、权利、价值。非人类中心主义加强了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性并赋予其灵性,认为一切都是有意识的,都参与地球活动的进程中,在其内不仅发挥自身价值更创造价值。对于不同生物所占据的特定的“生态位”、其所履行的特殊的“元功能 ”、物种间的“关联度”等,这些相关性与复杂性的范畴全都成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抗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依据①。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根据各自所持不同观点所生成的矛盾关系。

  即使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矛盾关系,但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上,两者有重叠共识之处。从表层含义上来讲,两大派别既具有各自的理论优点同时也存在各自的理论缺点,彼此据理力争,喋喋不休。但从深层的含义上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的认识过程中是相一致的,不管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保护才是两者思维取向的最终落脚点,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也有必要来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统一②。现代学者刘福森教授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方法论应该实现从个人本位到类本位的转变、从现世主义意识向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转变。所谓“可持续发展意识”就是我们要有长远的生存发展目标,既要关注现在更应当关注未来;我们要保护地球长久的作为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子孙后代都能够持续生存下去的家园。所以我们要把这一理念牢记于心中,在生活的实践中以它来约束和规范我们对自然万物的行为,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性的需要③。目前在理论层面,两派学者们都强调人、动物、植物、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有条理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条件的缺失会导致人类无法生存。地球上唯一能够以道德的视角来思索问题,用道德来规范自身的行为的代理人就是人,所以保护地球环境的重任必须落到人类的肩膀上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在法律层面,人类中心主义者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者都坚持环境保护的立场,主张将环境理念与政策和法律有机结合,各国应建立相应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因此面对严肃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共识,求同存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由于非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导致当今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同时存在。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现阶段,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阶级、国家同时存在我们此刻生活的世界中,人类中心主义从“绝对化”走向“相对化”;从“强式”走向“弱式”,这是人类中心主义在方法论上发生的形式改变,此外还存在着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它们在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地位不可动摇的前提下,以追求全体人类的全体利益为实践进路。在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对自然的“明智利用”的同时,动物保护理论,生态中心主义,还有提倡哲学走向荒野的思想也在高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旗帜,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有序融合,共同推进世界向前发展。在现代这个包容万象的大千世界中,所有的观念都全面的共存,所有的一切都符合过程哲学中所说的每一个体都是主体,它们也都符合走向生态纪元的伦理学。换句话说,每一个体都是现实存在,因此它们彼此间还能同时共生,共生在这个地球共同体之中,人类文明之中①。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现实存在解析,让我们更全面的解读了现代西方生态伦理流派。知道实践的人学本体论决定了科学的实践方法论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自觉;“合规律性”要求人的实际行动符合自然可持续发展规律,“合目的性”要求人的实际行动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相一致②。人与自然的新纪元--生态纪的到来,要求我们用科学的实践方法论,指导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换句话说,就是“有所作为”与“有所不为”的统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