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中国网络道德强化建设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08 共481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网络道德缺失探析
【第一章】国内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引言
【第二章】网络道德相关概念分析
【第三章】我国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解决我国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 中国网络道德强化建设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是唯一依赖技术而生存的动物。而"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网络是人类开拓出的新的领域,网络的交往与生活,甚至网络社会的形成,这都是人类智慧的新超越。网络有着多种属性同时网络中存在着特殊的界域。网络在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诸多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出现了新的纽带,将人类的"类"生活从幻想拉到了现实,使之成为可能。然而,当人类面对其各种负面的影响,对其进行反思,希望建立一个更为规范化、合理性的网络社会的时候,这条道路是任重而道远的。充满着悖论的生活世界给人类以启示,使人类积极地反观自己的生存。网络所产生的新的问题域也是需要人类生存大智慧再次关注的。

  一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的克服自身的缺陷中成长的。一个有一个新的问题的出现,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没有这些挑战社会也就不会有文明的演进。如今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这是一种伴随着社会的迅速变革而产生的时代性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能放任这种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如此放任下去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秩序的瓦解,因此,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着作类:
  
  [1] 李春秋。新编伦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宋希仁主编。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宋希仁。马克思恩格斯道德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 亚里士多德着。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 罗国杰。伦理学名词解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廖申白。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
  [8] 陈瑛,廖申白主编。现代伦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9] 廖申白,刘须宽主编。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理学名着[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10] 亚里士多德着。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M].苗力田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刘烨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13] [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 成明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14] [美]罗伯特。金。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5] 朱银端。网络伦理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 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7] [美]斯皮内洛着。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8] 甘少平。应用伦理学前言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9] 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道德哲学的探索与反思[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0] 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1] 严耕。道德建设的全新领域--网络道德建设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
  [22] 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3] 王前。中国科技伦理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 王利。科技伦理学[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5] 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
  [26] 陶明报。科技伦理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7]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8] 黄寰。网络伦理危机及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9] 王和平主编。信息伦理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30] 唐凯麟。伦理学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1] 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2] 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3] 张震。网络时代伦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4] 余谋昌。高科技挑战道德[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5] 周寰。点击网络文明[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6] 严峰。生活在网络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7] 雅克。菲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8] 严峰。生活在网络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9]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40] 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41] 杨谷。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概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4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3]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4] 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45] 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46] 唐凯麟。20 世纪中国伦理学思潮[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6.
  [47] 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道德哲学的探索与反思[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8] 严耕、陆俊。网络悖论[M].长沙:国际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49] 李河。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0] 帕特丽夏。华莱士着。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1] 川岛武宣着。现代化与法[M].王治安,渠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52] 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53] 王贤卿。道德是否可以虚拟一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4] 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中国现代化的哲学省思[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55]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敬东译[M].北京:三联书店,2000.
  
  期刊论文类:
  
  [1] 关洁。论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J].湖南大学学报,2014(5)。
  [2] 王君知。网络环境下的伦理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11(6)。
  [3] 龚群。网络信息伦理的哲学思考[J].哲学动态,2011(9)。
  [4] 秦国际。网络时代隐私伦理的重建[J].理论界,2011(12)。
  [5] 史昱坤。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其伦理构建[J].四川职业学院学报,2015(6)。
  [6] 骆勇。网络伦理失范过程分析:发生、表现及其成因[J].理论与改革,2010(1)。
  [7] 朱银端。网络伦理问题与德育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1)。
  [8] 陈有富。网络伦理的博弃分析[J].情报学报,2003(1)。
  [9] 陈隆予。论构建中国特色网络伦理的策略[J].前沿,2006(3)。
  [10] 郑洁。网络社会的伦理及构建[J].学术论坛,2008(12)。
  [11] 赵晖。网络伦理问题的根源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1)。
  [12] 王景云。网络伦理危机探析[J].学术交流,2009(7)。
  [13] 杨怀中。网络社会的伦理分析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1)。
  [14] 曾蛟艳。网络伦理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15] 李晓犇。网络负面事件的伦理思考[J].河海大学学报,2011(12)。
  [16] 张丹丹。21 世纪以来国内网络伦理研究现状与评述[J].法制与社会,2006(10)。
  [17] 陈维。论应对个人信息伦理问题的策略[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18] 蔡蓉英。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与应对策略[J].教书育人,2003(7)。
  [19] 张晓冰。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对策[J].新闻界,2009(3)。
  [20] 侯波。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略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9)。
  [21] 甘文华。网络的个人乌托邦想象与伦理构建[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5)。
  [22] 石智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09(3)。
  [23] 王杰。网络社会热点伦理问题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11)。
  [24] 刘霞。论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面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2009(1)。
  [25] 黄东桂。关于网络社会的伦理思考[J].学术论坛,2000(6)。
  [26] 周庆山。网络媒介生态的跨文化冲突与伦理规范[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3)。
  [27] 杨先顺。网络传播的后现代伦理审思[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3)。
  [28] 豆艳艳。对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2)。
  [29] 吕耀怀。构建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J].光明日报,2000(8)。
  [30] 杨礼富。自律:网络主体的伦理美德[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1] 龙静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道德建设论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11)。
  [32] 高兆明。简论"道德失范"范畴[J].道德与文明,1999(6)。
  [33] 孙海亮。严耕。对网络主体道德行为失范的成因分析[J].学术交流,2006(9)。
  [34] 李斌。大学生网络伦理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1(4)。
  [35] 汤怡。网络传播视域下的伦理失范与道德规制[J].武汉大学学报,2010(2)。
  [36] 范虹。论网络道德需要培养的必要性和途径[J].求实,2003(1)。
  [37] 蔡丽华。网络德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8]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一一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9] 尹学才。网络道德问题与网络伦理构建[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0] 胡燕。网络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1] 王家琴。人的虚拟性活动及其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2] 孟祥君。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3] 连良。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4] 邓冬峰。 "网络诚信"初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5] 王超。网络道德失范及建设探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6] 雷娅妮。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陕西: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5.
  [47] 尹学才。网络道德问题与网络伦理构建[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8] 王媛。网络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9] 尹学才。网络道德问题与网络伦理构建[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0] 胡燕。网络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1] 韩珍。当代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2] 朱银端。网络中的伦理问题、原因与对策[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3] 刘丽萍。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4] 袁晓桥。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5] 新华网。第 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7.
  
  外文文献:
  
  
  [1] Berry, D. Internet research: privacy, ethics and alienation: an open source approach[J]. Internet Research, 2004, 14(4),323-332.
  [2] Buchanan, E. Introduction: Internet Research Ethics at a Critical Juncture[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Ethics, 2006, 15(2), 14-17.
  [3] Lomborg, S. Personal internet archives and ethics[J]. Research Ethics, 2012,9(1), 20-31.
  [4] Christopherj, K. Moral Language and Networks of Engagement: Service Learning and Civic Education [J]. New York:American.Behavioral Scientist,2013.
  [5] Breve F., Zhao L., Quiles M., Macau E.: Chaotic phase synchronization and desynchronization in an oscillatornetwork for object selection [M], Neural Networks, 2009.
  [6] Dunka A., Haffegeea A., Alexandrov V.: Selection methods for interactive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ofobjects in 3D immersive environments [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0.

相关标签:道德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