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 关于 1975 年全面整顿的新史料和新文章不断问世,但总体来看,相关研究者和研究成果数量仍有限,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试通过整顿的各方面实践来考察邓小平的政治智慧与领导艺术,由此管窥邓小平日后统帅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历史渊源, 这对认识 1975 年全面整顿的影响,探究全面整顿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不无裨益。
一、高瞻远瞩,以经济建设作为整顿大局
邓小平在主持整顿之前已经透露他对工作的总体思路。1974 年 12 月 17 日,邓小平同毛泽东有过一次重要的谈话,邓小平对经济建设、对外合作和贸易等问题袒露了自己的想法。 他谈到“以后国际环境可能还能争取到五年”,“我们要利用这五年时间,不能耽误”①。 他的看法得到毛泽东的肯定,这种思路也体现在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四届全国人大 《政府工作报告》中。 报告重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力图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注意力再次引到经济发展、振兴国家的事业上来。1975 年 2 月 1 日,邓小平在周恩来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发言说:“我们利用这段时间把我们的力量加强, 把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加强,也包含军事力量特别是装备的加强。 所以,我们要好好地把建设抓一下。 ”②会后,在毛泽东、周恩来支持下,邓小平实际上开始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为他领导整顿工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他的这段发言也预示着邓小平领导全面整顿的核心观点和突破口。
邓小平之所以把经济工作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全国工作的大局,这个大局就是发展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 月 5 日,在整顿刚刚拉开序幕之时, 邓小平出席党中央召开的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 他在讲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 大局是什么? 到二十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 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 这就是大局。 ”③邓小平把全党全国的大局与四个现代化目标联系起来,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振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党中央为此曾多次提出并实行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尽管这个转移遭到许多挫折、干扰和破坏,但在邓小平的心目中,这个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的长远的任务是必须坚持的。 更何况中国经济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亟待恢复与发展。 用他的话来说:“要从大局出发,解决问题不能拖。 拖到哪一年呢? 搞社会主义怎么能等呢? ”④针对“四人帮”给发展经济扣上的“唯生产力论”的帽子,邓小平说:“现在学习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指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也要有个物质基础,不然怎么过渡到共产主义? 各取所需,是要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嘛。 这同‘唯生产力论’是两回事。 ”①这从一个侧面延续和展现他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领导国家经济建设时的务实态度。 在后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岁月里,这种以经济建设为大局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和升华。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再次复出,面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他多次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推动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 在他的指导和大力推动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
二、紧紧抓住国民经济要害,以铁路整顿作为突破口
正因为邓小平将经济建设作为整顿大局,因此整顿一开始就在经济领域着手推进,突破口选在铁路运输部门。 在当时,铁路运输是我国工业运输的重要手段,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命脉”. “文化大革命”以来,运动的冲击、派性斗争的影响、铁路系统领导体制的混乱, 使正常的运输秩序遭到破坏,许多铁路局处于半瘫痪状态。 1974 年,全国铁路货运量只完成计划的 92%,1975 年 1 月,客货列车正点率只有 68.6%和 70%.②牵一发而动全身,铁路运输的问题影响到钢铁、煤炭、电力等部门的生产,对人民生活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这种混乱局面,邓小平审时度势,在四届人大结束后不久就将解决铁路问题提上日程。
(一)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举要驭繁,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推动铁路整顿
1 月 28 日、2 月 6 日、2 月 11 日, 邓小平多次约见有关人员研究铁路问题,邓小平指出:“不能拖,不能等,要用最快的速度、最坚决的措施,迅速扭转形势,改变面貌。 ” ③在邓小平推动下,以解决铁路问题为重点的全国工业书记会议于 2 月 25 日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 许多省委书记反映生产建设的很多问题都卡在交通运输上,现在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3 月 5 日下午, 邓小平到会讲话, 一针见血地指出:“怎样才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分析的结果,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铁路。 铁路运输的问题不解决,生产部署统统打乱,整个计划都会落空。 ”④邓小平逐一提出铁路整顿的几个关键问题:体制问题、干部管理、运输生产及派性问题。 铁路整顿的精髓,则体现在中共中央的 1975 年第九号文件 《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中,这也是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起草制定的。
邓小平将它看作铁路整顿的纲领性文件, 紧紧抓住九号文件的贯彻落实。 在全国工业书记会议结束后的 20 天里,他先后两次主持过国务院会议检查九号文件的贯彻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铁路运输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到 4 月底,堵塞严重的几个铁路局所辖路段全部疏通,全国 20 个铁路局中有 19 个超额完成计划。 全国铁路日装车平均达到 53700 多车,比 2 月份多 10000 余车;煤炭日装车达到 17800多车,五年来第一次完成生产计划。⑤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善于抓住关键,一旦认定目标就雷厉风行地推动工作开展的作风是他的重要特点,也是他领导整顿的重要方式。 铁路整顿抓住了经济命脉,为国民经济的好转创造了条件,不仅改变了原来铁路拖国民经济“后腿”的状况,而且推动着煤炭、钢铁等行业整顿的进行。
(二)着眼全局,以点带面,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
1975 年年初,钢铁生产和铁路运输一样,都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1975 年前四个月,全国钢铁生产没有完成任务,欠产钢 195 万吨,包头、武汉、鞍山、太原等钢铁公司欠产严重。⑥因此,邓小平在着力解决铁路运输问题的同时, 对整顿钢铁业也进行了部署。 铁路整顿开始不久,钢铁整顿随之展开。 邓小平在 3 月 25 日的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指出:“铁路一通,就暴露出冶金、电力等各行各业的问题。 各部都要自己打算打算,怎样工作,怎样解决老大难问题。 下一步的中心是要解决钢的问题。 ”⑦为扭转钢铁生产现状,5 月 8 日至 29 日, 中央召开全国钢铁工业座谈会。6 月 4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努力完成今年钢铁生产计划的批示》,并批准下发了中共冶金工业部核心小组《关于迅速把钢铁工业搞上去的报告》。 铁路整顿和钢铁整顿, 成为邓小平在工交领域扭转混乱局面时着力推进的两翼。 铁路整顿的经验和成效,带动并促进着钢铁整顿。 到 6 月份,全国钢的平均日产量达到 72400 吨,超过全年 2600 万吨钢计划的平均日产水平。①钢铁整顿的展开,也进一步深化、丰富了铁路整顿的经验,促进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整顿。 在工交领域整顿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 邓小平启动了财经整顿、国防科技的整顿。 在他协调推进下,生产领域各项整顿有条不紊地展开,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7月 17 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指出:“3 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月比一月好。 原油、原煤、发电量、化肥、水泥、内燃机、纸及纸板、铁路货运量等,五六月份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 ”②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整顿的过程中,不仅铁路、钢铁、财经方面的混乱状况得到扭转,而且从全国来讲,进一步明确了整顿的指导思想,为其他领域的整顿提供了经验,是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