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开题报告(3)
来源:学术堂 作者:蒋老师
发布于:2017-06-14 共15151字
[74]杨春然。刑法的边界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
[75]杨仁忠。公共领域论[M].人民出版社。2009.
[76]俞可平。社群主义[M].东方出版社。2015.
[77]张长伟。周义顺编着。从传统到现代:西方社会福利观的演变与转型[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78]张抗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与社会性别排斥[M].科学出版社。2010.
[79]张恒山。法理要论(第3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0]张千帆。为了人的尊严:中国古典政治哲学批判与重构[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81]张晓玲。人权理论基本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82]张晓玲。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障研究[M].2009.
[83]张晓玲。政治哲学[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84]张晓玲。妇女与人权[M].新华出版社。1998.
[85]张秀。多元主义与价值认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86]赵汀阳。每个人的政治[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87]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8]周伟。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与中国的现实。[M].法律出版社。2008.
[89]周伟。反歧视法研究:立法、理论与案例。[M].法律出版社。2008.
[90]周伟。法庭上的宪法:平等、自由与反歧视的公益诉讼[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91]周文华。论法的正义价值[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92]周安平。性别与法律:性别平等的法律进路。[M].法律出版社。2007.
[93]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法律出版社。2006.
[94]朱应平。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5]朱玲。魏众主编。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96]祝平燕。夏玉珍。性别社会学[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7.
期刊论文:
[1]蔡红。反就业性别歧视法中的歧视:从经济学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05 (8)。
[2]陈静熔。间接歧视的悖论及破解[J].法学家2007 (3)。
[3]程党根。以无中心的差异为基础的多元主义及其政治制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1(7)。
[4]戴雪红。性别正义与家庭正义的建构一女性主义的政治学与伦理学视野[J].浙江学刊。2007(6)。
[5]刁爱辉。差异政治与协商民主[J].浙江社会科学。2009(6)。
[6]刁小行:《多元价值的均衡:沃尔泽政治哲学研究》田].浙江:浙江大学,2013.
[7]付颖光。对反向歧视问题的法理分析田。企业家天地。2011 (11)。
[8]高玉平。作为自由的平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 (4) .
[9]顾肃。评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理论挑战田。厦门大学学报。2003(6)。
[10]顾肃。全面认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一评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田。南京大学学报2001(2)。
[1l]胡为雄。价值哲学的研究方法检视[J].北京大学学报。2014(2)。
[12]李傲。性别歧视的界定[J].河北法学。2007,25(1)。
[13]李傲,罗旋。反性别歧视的理论与实证[J].求索。2006,(12)。
[14]李傲。法律领域中的性别意识及其影响[J].光明日报。2010,(11)。
[15]李傲。美国有关性别歧视的判例研究[J].法学评论。2008 C6)。
[16]李长青,洪小琴。少数人权利及保护的平等性[J].现代法学。2001 C10)。
[17]李论:《论平等价值的证成,批评与反驳》田].吉林:吉林大学,2013.
[18]李娟:《同情与政治一阿伦特的政治存在论》[D].吉林:吉林大学,2014.
[19]李娜。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中的道德诉求[J].理论研究。2011(2)。
[20]李蜀人。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J].四川大学学报。2012(1)。
[21]李薇薇。国际法上不歧视原则的国内实施机制:加拿大与澳大利亚法律模式的比较[J].法学杂志。2003 (4)。
[22]李薇薇。论国际人权法中的平等与不歧视[J].环球法律评论。2004,(2)。
[23]李霞。传统女性主义的局限与后现代主义的超越[J].江汉论坛。2001(2)。
[24]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J].哲学研究。1996.
[25]李纂通,张天上。论自由主义权利理论的演变[J].学习与探索。2010(5)。
[26]李铮。马克思平等观的三重意蕴[J].哲学研究。
[27]廖娟。美国反歧视立法和实践于我国的借鉴意义[J].前沿。2011,(18)。
[28]林建军。法律的社会性别分析及其意义[J].法学论坛。2007 (2)。
[29]刘小楠,龚新玲。反歧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讨会综述田。妇女研究论丛。2013(6)。
[30]刘红春。我国反歧视法的学理探究及其反思[J].反歧视评论。
[31]刘志强。性别平等如何可能[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
[32]吕旭龙。性别平等的诉求、曲解与再认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 (3)。
[33]吕亚萍。反向歧视的平等意蕴[J].北大法律评论。2012 (13)。
[34]晋运峰。功利与平等一当代功利主义的平等理论[J].伦理学研究。2012(3)。
[35]蒋梦漩。中国反歧视立法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0(5)。
[36]江胜珍:《论马克思的公平思想》[D].湖南:中南大学,2012.
[37]姜战军。反就业性别歧视视野下的性别平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5)。
[38]伶新。研究城市妇女职业发展的理论框架[J].妇女研究论丛。2001,(3)。
[39]童瑶。反歧视法理论基础一自由主义理论探析田。法制在线。
[40]欧阳向英:《论政治哲学中的道德预设》[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41]齐延平。法的公平与效率价值论[J].山东大学学报。1996 (1)。
[42]秦美珠,苏娜。女性主义对公私二元结构的批判路径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