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来源:学术堂 作者:蒋老师
发布于:2017-06-14 共4571字

  毕业设计之初,论文开题报告是必经流程,那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该怎么写呢?下面请看学术堂整理的一篇最新范例。

  课题名称:对旁观者现象的研究-以“中国的老年人摔倒无人扶”为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1、选题意义和背景。

  在中国,从雷锋年代至今,每一届的学生都视“学雷锋”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之一,当然,这也可视为道德高尚与否的标准之一,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是通用的。无私奉献精神常被概括为“做好事”,小学生力所能及的好事常是扶老人过马路,打扫卫生等,总之,只要老人家有困难,好学生都愿意帮忙,而且人人争做好学生。这是我们早期的道德教育,通过模仿中的榜样学习让新生代的孩子树立基本的道德观。转而问今,原本最基本的“帮助弱势群体”现象正在成为一种口号。
  巨大的社会反差引起各色人等的关注,众说纷纭。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认为前车之鉴太多,怕遇到碰瓷的人;所谓碰瓷,泛指一些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的行为。笔者据此上网搜寻类似的碰瓷事件,即因为做好事反被诬赖为肇事者的相关案例为数不多,而扶老人过马路般的好事天天发生,扶起摔倒的老人后,被感谢的次数一定比被讹诈的次数多得多,据中国好人网数据,2012年因帮扶摔倒老人而被褒奖的案例就有66例,可如此大的反差竟被忽视了。
  当在路上再次碰到不幸倒地者,到底该不该施予援救?根据某国外网站的调查:知道“受骗案例”的人不少人会选择“宁肯漏救一千也不可被骗到一次”;再根据某网站的评论分析:原本会去主动帮助摔倒者的人也有不少人选择了不予理睬。鉴于此,分析旁观者现象的根本原因,找到有效控制该现象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旁观者现象是社会冷漠的一种表现。冷漠,主要是指对他人不幸冷淡漠然、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的消极心态。它表示一种缺乏,特指情感状况,即缺乏情感,无动于衷。美国纽约大学着名的道德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称这种“冷漠”
  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因为感情冷淡、温情医乏所引起的“低社会行为”(under-social behavior)。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冷漠现象的分析,通过探析原因来提出相应的对策,而且其对策都强调个体的道德意识。例如,刘翔平在《旁观者效应的道德决策模式》一文中,指出道德规范的激活决定着个体的助人行为,只有激活个体的道德规范才能形成规范行为的动机,促使个体做出道德行为。在《对旁观者冷漠现象的思考》一文中,胡晓阳认为个体价值观错位,社会道德规范软化是旁观者现象的主要原因,要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国外近几年来更多的是从个体生物化学、分子细胞的角度来分析旁观者现象。在约翰·达利(John Darley)和比伯·拉塔奈(Bibb Latane)经典“旁观者效应”实验后,有不少学者提出新的看法,Levine&Crowther 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群体的规模也可能促进助人行为;Marco van Bommel也认为,只要个体在公共场合的自我意识被唤起,旁观者现象就会减少。他们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和名声威望,而非道德责任感。

  3、参考文献。

  [1]马国艳。论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与德育环境的优化[M].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 ) 6.
  [2]贾学雁。旁观者现象的道德思考[J].期刊文摘,2010 (1):  15.
  [3]杨孝志,阿米娜。“围观”现象心理探源与克服[J].合肥1: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165.
  [4]唐涛。道德冷漠现象的心理学解读[J].求索,2008 (2): 77.
  [5]刘翔平。旁观者效应的道德决策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7):25.
  [6]Levine.M.,&Crowther.S. The responsive饰stander: How social group membership and group size can encourage as well as inhibit bystande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cology,2008(6) :1429-1439.
  [7] Darley, J. M., Teger, A. L.,&Lewis, L. D. Do groups always inhibit individuals' responses to potential emergenc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3(26):  395-399.
  [8]Clark, R. D.,&Word, L. E. Where is the apathetic bystander? Situ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ergen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4(29):279-287.
  [9]Marco van Bommel. Be aware to care: Public self-awareness leads to a reversal of the bystander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cogy,2012(48):926-930.
  [10] Sharone Sytsma. Ethical internalism and moral indifference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1995(29):2.
  [11]马帮敏。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理性分析与对策[J].老区建设,2008 ( 22 ) : 25.
  [12]Levine, M.Brazier,G&Reicher,S.Self-categorisation and   bystander non -intervention: two  experimental studies. Journal of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2(7): 1452-1463.
  [13] Sharone Sytsma. Ethical internalism and moral indifference .journal of Value  hzquiYy,1995(29):2.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