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探讨全球化趋势下公平的广东现代化教育

时间:2014-04-08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4357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自封闭走向开放、越来越勇于积极地迎接全球化浪潮并逐渐成长为令世人瞩目的弄潮儿之一。这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留学变迁过程大致可以管中窥豹而见一斑: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以出国攻读研究生为主,到了 90年代之后为修读大学本科而出国留学的人数开始增加、形成研究生和本科生并驾齐驱的留学大军。进入 21世纪之后,除了升读研究院和各类大学的留学人员继续在攀升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加入留学的行列。中国留学潮流的涌动与一波接一波的递进、留学生愈来愈低龄化以及留学人数的急剧增加,一方面展现了国强民富的追求与成就,另方面不能不说是全球化在教育领域的具体渗透及其无远弗届之影响力的拓宽、延伸。

  面对全球化的滚滚浪潮,正行进在现代化建设征途中的中国教育应该作何选择、怎样应对?

  作为率先实现现代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先行先试的广东,全球化脉络底下教育现代化实践之筹谋与规划应当剑指何方?近读江海燕所着的 《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以广东教育现代化为例》,发人深省、颇受启迪。作者从引介、评析当代诸种全球化理论和教育现代化思想入手,通过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和我国香港这几个发达国家或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把研究重心放在广东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基础、摸索实践、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上,初步勾勒出了较为清晰的广东教育现代化路线图。全书结构完整、论述有据,有机地将全球化与广东地区的教育现代化论题勾连起来,是连结全球与本土的一个有益亦成功的探索。

  一、全球与在地的辩证

  作者首先明确地指出,全球化,首先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在此基础上,世界范围内产生或形成一种内在的、不可分离的、并不断在加强的相互联系,呈现出一个整体性、进行时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这样一个全球化动态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全球与在地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就是这个矛盾统一体的重要构件之一;换言之,全球与在地就是一对普遍性与特殊性或独特性的矛盾统一体。其坚定和扎实的唯物辩证法立场与观点,作者对颇具影响的世界体系理论、依附理论、文化全球化理论以及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诸种教育思想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析。进而,具体结合广东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性实践,对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与全方位的分析与讨论。

  全球化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育领域同样面临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对此,作者既有宏观的概括描述,也有微观的观察与建构。宏观方面,作者指出,教育全球化正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表现在全球的教育联系普遍增强、全球教育服务新兴技术和项目蓬勃发展、教育资源在全球流动和竞争、国际性或区域性的教育组织越来越多、具有趋同性的全球性教育现象日益增多。建基于这种宏观的态势把握,作者进而提出,广东需要建立省域层面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参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指标体系。这些体系包括了教育资源、教育需求、入学和参与、教育内部绩效和教育产出等类项。这一把广东教育现代化的衡量指标与全球化的教育指标体系联系起来的努力,既应予以鼓励亦需继续支持。

  与此相关也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最近发表了一份全美全球化指标的互动地图,该地图是通过在全国 50个州、3000个县、一百万个点收集的数据制作而成,而且把有关数据统计得出的全球化指标与教育的全球化指标进行对比。对比结果显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正在迅速全球化,但教育却相对滞后。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 Anre Duncan在2013年11月18日该互动地图的发布会上强调,该国要保持国际的领先优势,就要从培养下一代的全球化能力着手。

  全球化能力教育,不仅仅只是去增加若干与全球化有关的课程,其要旨在于培养人们的全球化能力。主持该美国全球化互动地图计划的亚洲协会,也曾出版了 《全球化能力教育:为我们投入世界的青年人而准备》一书。该书不仅对全球化能力教育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而且也突出强调了全球与区域在地的连结问题。江海燕博士对全球化与广东教育现代化两者关系比较全面与系统的探讨,无论在视野角度上还是在关注的评价指标层面上,均有与以上所述对全球化能力教育推动的异曲同工之处,这样的探究当属难能可贵。

  顺带一提,在上举这个颇有新意的全球化指标互动地图里,其中有一项显示美国各州基础教育里学习中文的人数。图中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中文人数最多的地区是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北卡罗莱纳州、俄亥俄州、纽约州和马萨诸塞州。

  联系到正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的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我们可以乐观地想象:中文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全球化之潮流二者若合符节、交相辉映的情景将得以清晰地呈现、并快速地向我们走来。由此亦可见,全球与在地的连结,也确证了我们正处在一个关联度愈来愈强的相互依赖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全球本身并不是在地的对立;相反,在地本质上就被包含或纳入到全球里头。在这个被称为 “全球在地化”的进程中,全球与在地之间具有无法割裂开来的辩证统一特征:全球即存在于在地之中,反之亦然。

  二、教育公平的广东追求

  同全球化一样,教育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广东教育现代化历程的动态考察,作者在书中并不满足于其自身丰富的教育行政管理经验,而是将既有的丰富经验积累和广泛的座谈调研结合起来、将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广东教育现代化的全景图像及其演变的发展轨迹。作者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基础设施诸方面逐一展开,集中分析和探究了广东教育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实践所需要正视与解决的问题以及应予以选择的发展策略。在这些内容多样、层次分明的论述当中,有关广东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公平问题,是值得我们特别留意的一个重点。

  作者把 “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公平性经受考验”作为广东教育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第一个主要问题。

  这是一个有图表数据支持、合乎实际的理性判断。不平衡、欠公平的具体表现,一是珠江三角洲、粤北山区、粤东粤西两翼之间因经济发展差异而导致的教育发展差距;二是城乡资源集聚和社会发育程度不同致使的城乡教育差距;三是历史原因和资源投放体制造成的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异。而最大的不公平,可能是非本地户籍农民工及其子弟备受歧视的遭遇。

  事实上,全球化也是这些不平衡、欠公平的罪魁祸首之一。往大的方面上说,全球化与不平等已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大课题,全球化所导致的教育不平等,亦已成为很多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共识。就小的方面来看,以上广东教育发展不平衡、欠公平的几方面表现,也多可以同全球化挂上钩:珠三角与本省其它地区的差距,是该区域较早较快成为世界工厂、卷入全球化从而获得早着先鞭之经济收益;大量的农民工及其子弟,一定意义上也是全球化浪潮把他们从家乡的祖屋地头裹挟席卷到南粤的机器厂房、珠三角的发达城乡。……于是,伴随而来的全球暖化、能源紧张、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空巢乡村等等之类的弊端频频显现。无怪乎,人们不时惊叹:全球化是一把双面刃!以至于有论者甚至将全球化比喻为一头怪兽,其负面形象似乎就是它暴露出来的狰狞面目。

  历史唯物论者自当不会如此片面、极端的看问题。辩证、全面地认识全球化,它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利弊相见,应对得好将是利大于弊。不言而喻,解决以上所述的发展不平衡、欠公平问题,是实现广东教育现代化的一大关键。全球化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很多,在此仅结合作者在书中重点并详细论述的教育信息化,先以全球化时代的充权 (enpowerment)为例,来略加说明。

  全球化浪潮中,小众或弱势群体可以藉助科技手段,获得相对公平的机遇,得到充权。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过程可以说是对小众或弱势群体的充权过程。现时,国际化环境中充权机制还产生了鲜明的变化,充权不仅仅是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和帮助,而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激励手段。以农民工及其子弟为例,充权的作用是多元的,如消除 “局外人”、“边缘人”之类的负面定位和冲突,通过一定权力和权益的授予或让渡,使他们融入新环境,变成积极的在地参与者,融入在地增加认同,让他们积极面对困难、消除其自卑心理、为进一步的发展打好基础,并建构起农民工及其子弟与所在地的良性互动和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

  由这个全球化时代充权的简单例子,不难想见信息化对于教育公平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这正如国家 《教育规划大纲》所强调的,教育信息化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广东,正在推进与落实教育信息化的 “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作者在书中对此有专节来详细论述,提倡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信息化推动区域教育现代化”,以此作为广东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而将这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能够带动教育现代化,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体制与机制。教育公平的制度化建设,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此,作者就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多元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科学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长效机制以及家长参与教育的健全机制之建立与完善,都一一结合广东的实际特点作出了较有针对性的陈述和建议。力透纸背的,是一个长期以来与广东教育密切交集、并积极耕耘的地方行政管理者对广东追求教育公平的热忱和对教育的殷殷情怀。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和赤诚之心,还表现在其跟踪、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下教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互补互强、对立统一,对广东完成双基普九教育之后从 “有学上”提升到 “上好学”的持续关注。而这些跟踪和关注,以及作者对办学形式多样化、特色学校多样性以及人才培养多层次的探讨,均离不开教育公平广东追求的视域。这种视域,让我们联想起 20世纪 80年代希望工程那双炯炯有神的凝视的眼睛。

  作者对全球化与广东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业已告诉我们,全球化和在地化并非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这与全球化会带来单一文化的担忧以及曾经广为流行的 “文化冲突论”不同,全球在地化的过程通过连结、融合全球和在地或本土,说明二者既能相互调和、亦能和谐共存。全球化与在地化之间,与其说是两极对立关系,不如说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已。在我们迈向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全球化既是可资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也是一种知识话语体系、一个不能忽略的参照系。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已经正式提出,到 2020年要基本实现全国的教育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而改革开放 “先行一步”和被寄予厚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广东,对其教育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关联性的探索,可谓正逢其时。作为率先实现现代化、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先行先试的广东,在全球化脉络底下,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轨迹、现实实践及其未雨绸缪的战略规划,不仅关乎广东一省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对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现实实践当具有若干先导效应与可资借鉴的参考意义。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