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途径的理论研究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任何人都要经历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一般人的道德社会化与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实质就是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将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实践外化为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和品质的过程。
(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人的道德社会化的完成需要一定的途径。一般来说,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的道德教育;二是大学生个体的道德修养。
外界的道德教育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道德修养而言的,主要是指社会的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最终效果不仅体现在大学生个体的道德行为判断和选择上,还体现在个体对于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规范的接受与认可,后者主要通过个体道德修养的不断提升来完成的。道德修养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
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途径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途径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在大学生培养上已经开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文化水平与道德素质的结合。在这种趋势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容不断丰富,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种多样。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一些途径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如学校教育陷于理论式的教条,同辈群体发挥作用的机制有待完善,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社会实践活动的局限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成效不显着。
(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途径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引发的观念转换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其中道德领域的新变化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道德观念中注重个人地位的提升,道德评价呈现多元化,道德取向上出现功利主义,以及道德保障机制的不完善等使得大学生群体原本已经习得和接受的思想观念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出现了困惑和迷茫,从而在实践中进行着比较。这种价值观念的转换,难免会造成大学生道德行为选择上的茫然与不知所措。
2.大学生自身的主观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和思想的生产者。”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认识低下、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弱化和道德知行脱节的问题,加之其自身的开放性、易变性等特征,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道德价值规范的道德认同感弱化,从而导致其道德修养难以提高。
三、完善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途径的对策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途径是指教育者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者路径,是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落实道德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促使大学生道德行为观念和行为选择不断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顺利实现的具体举措。只有从与时俱进的道德社会化内容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最佳的途径,道德教育才能达到其目标,道德社会化才能正常进行。
(一)发挥理论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而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组成部分和重要任务,其状况直接反映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实现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根本保证。二者的内在联系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应该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途径的一个主阵地和主渠道。
1.与时俱进,重视理论课堂的内容创新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内容应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学习生活和交往生活是大学生群体的主旋律,要通过理论课堂的知识引导他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珍惜友谊、团结合作。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的内容应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道德行为的选择往往取决于个体在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当中的一贯表现,要通过理论课堂的知识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内容应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是培养其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要通过理论课堂的知识,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积极乐观。
2.彰显个性,重视理论课堂的形式创新
(1)小组多媒体展示。在高校,很多教师已经注重让学生走上讲台,事先将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自己的任务,同学们通过分工与合作,将本小组的观点用PPT等形式进行展示。这一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的钻研与实践的探索,使得他们在丰富自己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对社会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前辈的演讲。理论课堂中除了教师的亲自讲授外,还可以请一些毕业或在校的优秀学长、学姐来进行某项专题式的演讲,这些大学生群体身边实实在在的人物的精神、道德行为认识与选择,会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影响,激发他们对于那些勤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道德行为选择的向往。
(3)组织观看影片。课本中的长篇赘述有时会让大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用观看影片的形式不但可以调动其兴趣,还能让一些道德价值表现得更为真实和形象。当然,影片题材的选择就显得很关键。
(二)发挥同辈群体的内聚力作用同辈群体
作为伴随大学生成长的普遍的人际环境,具有其他道德社会化执行者难以替代的独特话语权,参与的自由选择性、效果的渗透辐射性和方式的鲜明独特性使得群体中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个性或者是共同主张都能起到凝聚群体力量的作用。
1.有效管理学生社团
无论从社团的数量还是类型,高校社团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工程。各个社团最大的区别就是其活动内容和教育功能的不同,有政治类、学术类、艺术类、体育类和人文社科类。可是,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社团其根本宗旨都是为广大大学生学习生活服务,是促进社团与其成员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只是不同兴趣、道德价值观念的同学聚集在不同的社团而已,换句话说,学生社团发挥着塑造同龄群体价值观的作用。
2.有效开展支部生活大学生
进入校园后大多数还是以自然班为划分单位,班级定期开展的支部日常活动一方面对加强班级凝聚力发挥着作用,另一方面,也对班级成员的道德起着引导作用。自然班支部生活形式趋于多样化,由以前的室内活动,开始逐步走出室内,走进校园,迈入社会,因此,支部生活的主题就显得很重要。
3.有效建设寝室文化
宿舍是大学生群体之间联系最为密切、交流最为频繁的场所之一。除日常的课堂学习之外,其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休闲娱乐、谈心交友等都离不开宿舍。这种宿舍内的朝夕相处,长期的共同生活,加之宿舍文化的感染性、倾向性、动态性和潜在性,使得宿舍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发挥高校传播媒介的信息传递作用
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展,它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突出表现在其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鲜明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其道德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利用
校园广播是大学校园内的“发声筒”,其不仅报道了最新的校园时事,同时,诙谐、轻松的语言,鲜活的内容都使得其颇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很多校园广播的工作人员也都是大学生群体,他们更能把握住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以及价值动态。高校校报和学报承担着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里除了发表社会各界、学校教师的一些文章,还将校内最新的时事、同学们关注的焦点等融入其中,一些文章及观点的评述引导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一些高校也开始注重LED电子屏的使用。例如有些高校电子屏上显示的“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践行天津精神,构建和谐天津”等,这些话语也在无形之中对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产生着作用,同时,一些宣传的横幅也起到了这样的功效。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和新方法,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中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地位的平等性更加明显,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这也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空间更大。
(1)依托人人网等形式,建立网络社区团支部。
对于网络社区团支部而言,其名称要有特色,例如“魅力志愿者”、“研途有你”、“远眺职场”等,从其名称就可以知道这个团支部的特色和主要内容,这就方便除了支部成员之外的其他浏览者的观看,以便吸纳新的支部成员。网络社区团支部对其成员的约束除了通过立场鲜明的日志外,还包括支部成员之间就某一话题或现象的交流,最终要通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表现出来。
(2)依托QQ群、博客等,建立自然班交流新渠道。
QQ群和博客是许多大学生都经常用到的交流工具,高校中的自然班也在班委会的组织下积极建立班级QQ群和班级博客,借助这个平台,不但可以加强同学们之间彼此的交流,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展示班级的学习生活状态,分享同学们的日志、照片等,从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
(3)依托BBS、微博等,扩大大学生群体交流。
高校BBS、微博等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知识、交流观点的重要平台,其开放性、交互性扩大着大学生群体的交际范围。高校管理者可以定期同校园BBS、微博等各个版块的版主进行交流,及时获取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信息进行整理,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对于版块中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版主要在引导、讨论和解答的过程中坚定立场,观点明确,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四)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其学习性、成长性和社会化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活动可以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承担社会职责做准备,也为其道德行为选择做符合社会规范的引导。
1.开辟社会实践基地
随着课堂内容的发展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已经开始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这部分教学任务由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老师完成。实践教学中的课程学习内容、本质及其目的都是具有实践性的,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生活中学”和“在体验中学”的目标。
2.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活动在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生活能力的同时,还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服务奉献精神。如假期的职业见习、西部支教等,在实践过程当中,志愿服务活动也不断地有了自己的规范和体系,通过这种自愿性、无偿性的活动磨砺了大学生的品质,激发了大学生的服务意识,更为重要的是道德行为的选择上更科学、更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
丰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途径是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内容服务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的固有特点,使得探寻其途径变得有意义。理论课堂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同辈群体内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高校传播媒介的合理规划与利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将丰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途径,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