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长春市高价早教现象的成因与影响探析
【第一章】长春市高价早教现象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高价早教现象描述--以长春市为例
【第三章】高价早教现象形成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第四章】完善中国早教机制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我国高价早教机制优化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价早教现象形成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3.1 社会失范理论视角下的原因分析。
中国高价早教现象是社会失范现象,产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根源, 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高价早教现象产生的环境因素;微观层面主要是归咎于早教机构的教育目标与效益手段相矛盾。结合对于高价早教现象的调查并运用社会失范理论分析高价早教现象的形成原因如下:
3.1.1 社会转型期是高价早教现象产生的现实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短短几十年内,中国社会急速发展,经历了多次社会转型。20 世纪80 年代,中国不仅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同时开始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由农村社会转向都市社会,由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几种转型同时进行,让社会的运行机制及社会氛围、人们的生活水平及家庭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给居民生活带来新的挑战。这一社会转型期是我国高价早教现象产生的现实大背景。
3.1.1.1 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为高价早教提供了可能的经济基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国家经济开始飞速提升,先富的人带动了后富的人,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在这一条件下,人们开始在饱暖的基础上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21 世纪,中国进入信息社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互联网的发达,全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种不同的文化同时涌入中国,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迅速交融。这也使得人们更加看重教育,把教育当成改变命运,赢得财富的砝码,对教育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大。这为家长选择早教机构提供了可能的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
有人说,今天的孩子们是被捧在手心里呵护的一代。家庭是为他们遮风挡雨的港湾,家长义无反顾为其创造最优渥的生活。从幼儿园开始,便要为孩子选择最好的,随后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或者出国留学。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达到小康水平的家庭越来越多,幼儿园之前的"早教"也成为父母们关注的领域。为了让孩子得到好的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潜能挖掘,将孩子送入早教机构学习,成为了家长乐于去做的选择。
上文中对于长春市早教消费人群的家庭收入情况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3.1.1.2 社会分层为中国高价早教现象提供了动力。
社会发展至今,已经进入知识社会。社会结构的分化,使原来简单的工农商学兵演化为一个复杂结构的社会阶层。[22]
社会精英的构成往往是脑力劳动者,收入也远远高于出卖体力的传统劳动者。当知识水平决定了贫富差距,拉开了人们的生活层次时,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未来通过文化知识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是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漏洞百出的口号,却已经成为了中国父母最普遍的心理。而作为最启蒙阶段的幼儿早期教育,就已经让家长们开始了具有竞争心态的争夺攻势。
让孩子早日开发智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所有父母的殷切期望。农村家庭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不再重复上一代人的辛苦;城市家庭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未来成为社会精英。为孩子争得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是富有人家的专利,而是无论家庭条件的优劣,每一个家长都愿意去做的选择,是一种全社会的"共识".
3.1.1.3 独生子女一代的教育理念转换。
从年龄结构来看,早教对象的父母,也就是 0-3 孩子的父母,大多是被称为"80 后"的这一代人。"80 后"这个观念在过去常常被作为社会议题提起和讨论,他们是新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特个性曾经被人诟病,但事实上却是整个社会转型的投射。
首先,"80后"是没有吃过苦的一代,从小生活条件较为富足,由于是独生子女,又受家庭溺爱,所以在消费上舍得投入,更喜欢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已经让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改变。[23]
城市中,"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模式较为普遍,作为家里的"独苗苗",孩子自然成为全家关注的焦点,六个大人供养一个孩子,当然会尽力为其创造最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而花费高价去为孩子争取好的教育优势,也是独生子女一代愿意去做的教育投入。
第二,独生子女一代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了解教育的重要性。更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竞争。在今天,我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知识和文化,而知识文化来源于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前提下,教育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凸显。在独生子女一代的观念中,通过教育手段来改变命运,或者塑造生活,已经是一种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必然会推动教育消费行为的生长。教育的功能性如此强大,那么寻求传统教育之外的额外教育和特殊教育,以达成自己的某种社会价值需求,已经成为许多 80 后的父母的心中所愿。他们愿意为自己的教育投入,更舍得为自己的下一代投入。上文中关于长春市早教消费群体的文化层次调查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中,"421 模式"导致幼儿父母在带自己的孩子之前,没有接触过孩子,所以没有任何育儿经验和育儿常识。虽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有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但这些信息鱼龙混杂,没有经过过滤。关于对幼儿早期教育的宣传,家长们往往只得皮毛,不知内涵。最后只是笼统知道早教会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性格养成等有重要作用,但是具体方式方法并不懂得,自己无法在家里给孩子进行好的早期教育。于是,为孩子选择早教机构成了家长们的唯一选择。同时,如今虽然放开二胎政策,但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是让大多数家庭选择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没有家庭玩伴,缺少儿童社交生活,家长们也想趁着早教的机会,让孩子拥有更多融入集体的机会。另外,由于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增大,孩子父母往往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中国社会里老人照顾孩子的现象很普遍,但是老人并没有科学健康的早教知识和方法,所以家长们对于早教机构的心理需求很强烈。他们愿意付出这一项金钱,去让孩子有一个更专业的教育环境,来丰富孩子的生活,激发他们的潜力,为一生奠基。
3.1.2 早教机构的教育目标与效益手段失调。
默顿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不一定能为每一个成员都提供条件以达到目标。
在社会为人们提出的文化目标(目前主要是高的物质成就)与达到目的的合法手段(制度化手段)不配套、不统一时,人们就可能有五种行为方式:(1)认同文化目标,也遵从制度化手段,这是遵从;(2)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3)放弃文化目标,但遵从制度化手段,此系形式主义;(4)既不认同文化目标,也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消极退缩,这是逃避行为;(5)用新的目标和手段代替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这是反叛。这样,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都对社会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偏离,属越轨行为。默顿的上述观点被称为"手段-目标论".同时,莫顿提出了两项相互联系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社会文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制度性手段,"当个人无法利用制度性手段去达到社会文化目标,或者对传统的目标不感兴趣,或者对传统目标与制度性手段都不感兴趣时,就会在传统目标与制度性手段之间产生失调现象或不平衡状态,默顿称之为失范。[24]
由以上理论可以看出,在默顿的社会学判断里,中国之所以出现高价早教现象,其本质正是目标与手段失调而导致失范、越轨的现象。即早教机构的教育目标于效益手段失调早教本属于教育领域,应以教育和培养孩子为目标。然而早教在中国的发展,完全由市场支配,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早教机构的运营核心,显然早教机构的教育目标和效益手段之间已经失调。与此同时,自早教进入教育领域以来,国家没有在政策和制度上对其制定标准,进行规范和监督,早教机构只需在工商部门注册,完全不受教育部门监督,这导致了早教机构的趋利和混乱。当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一个教育机构的运营核心,当没有国家机构对它的教育资格和教育质量进行评定和监督,则必然导致部分早教机构虚假宣传、教学质量低、管理混乱、高价收费、损害消费者权益,这不只降低了早教机构的教育属性,也使得它无法承担起该有的社会责任。
对于做早教投资的人来说,既然是纯商业运营,赚钱必然是最终目的。当然,实现途径可以有两种:一是踏实下心来刻苦钻研经典早教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设立真正适合中国儿童的早教课程,并严格挑选与培训教师,使其达到较高的行业水平,最后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让大多数家庭可以走进早教的门槛,实现教育的公益性,最后获得利益与意义的双赢;另外一种,则是依靠投机心理,以国外的某些热门概念为幌子,进行虚假宣传欺骗家长,并制定高价,迅速回笼资金,达到赚钱的目的。
第一种做法无疑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精力,且耗时较长,如果是急功近利的心理,自然无法坚持。而第二种做法虽然搅乱了早教市场,也为早期教育打了折扣,但是因为缺少监管,又有强大的消费群体支撑,又能迅速实现早教机构赚钱的目的,那么早教机构自然会选择第二种做法,这才导致了高价早教现象的层出不穷,成为目前早教行业的常态。
3.2 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的原因分析。
中国高价早教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控制欠度有关,外在控制范畴主要体现缺乏相关的社会控制机制;内在控制范畴主要是归咎于早教机构本身行业自律意识差。结合对于高价早教现象的调查并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分析高价早教现象形成原因如下:
3.2.1 缺乏相关的社会控制机制。
高价早教现象之所以在大范围内如此普遍出现,缺乏相关的社会控制机制是最根本的原因。
3.2.1.1 制度的缺失。
任何一个行业的规范,都不能单纯依靠其道德自律。对于幼儿早期教育,更是如此。
目前政府文件中,几乎没有涉及幼儿早期教育的成文的规章制度,也让执法人员无法可依,造成了监督的空白。早教机构的建立,应该由部门对其进行办学标准的审核,比如场地条件、师资水平、定价标准等等。
市场上活跃的几家大型早教机构,操作模式基本依靠模仿国外早教经验,或是套用国外理念。其他大大小小的早教中心,皆是模仿这些大型早教机构,再彼此之间相互效仿。
现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高价早教现象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政府正在出台有关于早教的政策,不过这些政策往往过于笼统,没有实际操作性,现实意义不大。所以,面临早教机构的高价乱象,如果缺少了制度约束,没有了立法监督,道德约束的作用显然不可依赖,工商部门的有限权限也无法覆盖,最后只能愈演愈烈。
3.2.1.1 机构的缺失。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过:"任何制度要想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不能没有组织机构的运行, 否则, 再完善的制度规范也是一纸空文。"[25]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除了制度的缺失,首先是机构的缺失。早教机构是否应该纳入教育机构监管,工商、税务部门是否应该只是作为辅助部门,来监督其纳税等运营状况,都是有待于探讨的问题。
早教机构办学资格评估、师资力量考核、价格定位监督,这些都是早教行业急需要解决的机构难题。如果长期放任自流,使其处于无序状态,会有越来越多不合理的现象出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早教需求的群体在不断扩大,因而早教机构会越来越多,规模也会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规范势在必行,应该早日纳入相关部门的审核、引导和监督体系。
3.2.2 早教机构本身行业自律意识差。
目前早教行业缺乏行业自律,早教机构本身行业自律意识差,这也是高价早教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虽然目前我国各个城市已经建立起早教行业自律组织,如早期教育协会等等,但因各种原因,指导意义和执行力并不强。诚然,早教属于教育行业,本应履行教书育人、服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然而在无政策引导、无监管机制、无行业自律约束的状况下,自然会出现以下状况。即面临竞争激烈、早教机构为了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将自身的社会责任抛之脑后,而是受利益驱使,各家机构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抢夺生源。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家长们的眼球。资金越来越多地向广告、营销上投入;虚假宣传、欺诈事件频频出现;教育本该有的科学性、规律性、服务性被忽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信誉状况很不乐观;吸引家长,赚钱成为早教机构的最终目的。
3.2.3 缺乏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
3.2.3.1"望子成龙"思想根深蒂固。
由古至今,中国人是家庭观念极强的民族。在中国的价值体系中,齐家才能平天下,家的意义是种族繁衍,是生生世世,所以具有最崇高的地位。作为生命的延续,孩子是一个家庭里最重要的元素。而从家庭利益的角度讲,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家庭的延续,打造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古人常说"望子成龙"、"光耀门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老一辈人深深懂得,自己之所以从事比较劳碌的工作,就是因为年幼时没能接受良好教育,他们深深懂得那种缺失,所以希望这种遗憾可以从自己的儿辈或者孙辈那里弥补回来。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每一个老人的希望。另外,中国人自古爱面子。爱面子的表现,不只是攀比自身,更要攀比对下一代的投资。当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家长们趋之若鹜。没有冷静下来思考早期教育的真正内涵,也没有仔细研究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也没有顾虑高昂的费用是否合理,总之别人的孩子都报名了,那自己也不能落后,更不能孩子落后。更有甚者,会认为收费越高的早教机构一定越专业,从而进入早教高消费的误区。
3.2.3.2 教育理念缺乏科学指引。
中国人心中都有精英情结,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导致人们的功利心加重,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孩子面临着过重的期待和压力,学习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是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很多家长喜欢相互攀比,于是都纷纷给孩子报名各种学习班,并且将学习的起源前移到了幼儿早期教育,还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不仅使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这是一种病态的教育理念。当其成为在全社会普遍存在的心态,就应该得到纠正和调整。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成为精英,拥有平凡快乐的人生,才是生之追求。当个人幸福和利益被捆绑在一起,孩子的心态必然被扭曲。扭转整个社会的教育心态,不能仅仅依靠人们的自我调整,而应该由国家政府提出观念指导,以及更新教育制度,落实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3.2.3.3 缺乏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缺乏多元化评价标准,虽提倡素质教育,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过于关注分数。学校和家长习惯用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好坏。好成绩可以上好大学,好大学可以找好工作,好工作可以创造富裕的生活,这几乎是社会的共识。目前社会竞争激烈,家长自然将竞争起点下移到了早教身上。[26]
家长们望子成龙,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成精英。从而改变生活,改变命运,赢得更好的生活。机构抓住这一心理宣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像是一个驱动程序,使得家长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强烈。于是,人们可以看见如此社会现象:家长为了孩子一掷千金,将幼小的孩子送到早教中心接受教育,希望孩子早早的学会算术、学会背诗、开发潜能,将来长大了能够取得好成绩;早教机构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宣传方式吸引眼球,但教师水准偏低,各种技能培训、潜能挖掘,艺能培养已经将幼儿早教推向了误区:十几个月的孩子学瑜伽;两岁的孩子学算术等等。这不但对孩子成长无益,反而过早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
仔细算一算,很多高价早教消费,甚至高过了大学的费用。但是家长们的一腔热血,却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当然,为孩子提前筹谋一个好的未来,是无可厚非的,为孩子进行教育投资选择好的教育资源,也是用心良苦。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父母们将危机意识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增加他们长大后的竞争砝码,其心情可以理解,只是做法还是要尽量冷静。其实,这种"期望值"本身对孩子成长就是不利的。家长们单纯的希望孩子成龙成精英,而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仅仅依靠靠学习成绩、学习了几项技能、拥有了多少财富评价孩子的好坏是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的表现。
学习不能速成,教育也不是工具。年幼时,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因此被动接受这种塑造,牺牲了无忧无虑的时光。如果带着培养"神童"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必然带给孩子过大的压力,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必然南辕北辙。[27]社会和家长应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孩子,发现并发展孩子的潜能,不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孩子活得更像个孩子,还给孩子应有的天真和快乐,才是家长应该为孩子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