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管理研究”课题组于 2014 年上半年对广州市的十所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情况进行了访谈调研。结果表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热烈响应,很多职业院校都将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方式应用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分析数据显示,各高校在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尽相同,着眼点也各有侧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3.1 思想认识方面
课题组在访谈中注意到,很多学校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在谈经验、谈做法的时候都能侃侃道来。但往往没有真正领会到工学结合模式的真正含义,教学理念还比较传统,以制度规范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阻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3.1.1 仍未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理念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其实就是要将实践的思想应用到教学中,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虽然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的重点依然放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学生走上社会根本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能力要求。
调查研究数据显示,虽然有些学校也已经将实践引入到日常教学中,但是实践与理论教育的比例远未达到要求,不少职业院校受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习基地之所限,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是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更多的是将实践教学课程作为一种摆设,还没有条件来贯彻“学中做,做中学”,不能有效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顶岗实习作为工学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相关文件中也明确了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前须经过半年的顶岗实习,但各校依然没有对顶岗实习高度重视,很多学生都是自行联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相脱节,学校也没有安排校内老师进行过程指导,因此顶岗实习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方式必然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需求差距很大,无法实现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甚至还有学校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给社会,认为学生在工作之后,通过一定的社会磨练就能够熟练这些技能,学生只要有足够的理论学习就行。在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所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只是一种形式,根本不会发挥出真正的作用[37].
3.1.2 职业岗位培养的意识淡薄,学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目前,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以弥补校内实践条件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然而,调查发现,很多院校实际上并未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只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没有真正将学生送到企业岗位中进行训练。
课题组做了一次关于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有 30%的企业对这方面热情不高,甚至认为会影响到他们的生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一般企业无力接受大批量的学生实习,或者校方也往往只是将学生送到企业之后,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没有派出指导老师配合企业进行管理,也不能协助解决学生的吃饭和住宿等问题。不少学生习惯了学校生活,对于企业的严格管理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抵触情绪,或者不能承受企业工作的辛苦。经研究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岗位意识的培养,没有将现代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职业素养等能力应用到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导致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在企业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学生达不到想要的实习实践效果,既浪费了实习资源又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了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思想上真正的重视,导致工学结合的推进受到很大的制约。
3.1.3 职业院校对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不够,实习效果差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熟练的岗位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访谈结果显示,当前高职院校都会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但是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很多职业院校都是将学生交给实习单位之后就采取“放养式”的管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及时与老师交流,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与原有的培养目标相差较远。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过程管理意识非常淡薄,几乎处于空白的状况。而企业对待实习学生时,也把他们当作是企业的一员,认为他们不负有教育的职责,即使能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也因为各种原因而疏于管理,因此难以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工学结合的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困境,主要是因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不彻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够很好地实现。
3.2 工学结合教学体系建设方面
课题组对广州市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体系的建设方面从质量、数量方面分析后,不难看出,各校重视程度不一,部分学校工学结合教学体系建设相对较少,主要体现为以下这些方面:
3.2.1 课程设计不能满足工学结合教学的要求
工学结合的模式就是要求学校不仅要对理论知识重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引起了职业教育界的重视,并且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就当前而言,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仍然存在偏重于理论化教学的问题,主要就是按照学科进行划分,然后根据课程内容,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和考试的评价方式来完成对学生的培养。虽然现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正在不断优化,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课程顶层设计不合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加强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安排。目前高职院校都采用了校内理论学习为主,附加一些课内的实训,最后在毕业前到校外顶岗实习,没有真正实现工学交替。在实习过程以及实习之后也没有跟进指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这样的工学结合方式根本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这样的课程设计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2.课程设置注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
目前大部分的教学模式是文化基础加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模式,真正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比较小。虽然引入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将实践的重要性体现出来。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还不同程度的有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并没有将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出来。高职院校的特色,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3.课程内容学习与职业岗位间存在鸿沟
传统的课程设计往往是根据知识体系进行构建,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虽然能够保证教学设计严密并具有相关性,学生虽然能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证明,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企业都会觉得招聘的员工无法胜任岗位,学生也会抱怨学的东西根本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样的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对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中,学校应该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然后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3.2.2 师资队伍建设无法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职业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打造一批理论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职业院校的老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更是技能技术的指导者。因此职业教育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多面手,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将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因此,对于职业院校的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访谈发现,目前各职业院校在招聘老师时,往往盲目追求高学历,忽略了这个老师是否具备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是否有企业的相关经历。这一点在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体现的很充分,它不仅看要招聘老师教育背景,更加注重该老师是否有丰富的职业背景,是否有在该行业的知名企业从业经历。当然,我们有自身的国情,很多原有的教师就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增加他们的的企业经历。
首先,可以对原有的教师进行培训,将他们定期派往企业进行岗位锻炼,了解企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需求,锻炼他们的实操能力。其次,应该拓展学校招聘教师的渠道,不能够纯粹的通过其他学校或者高校进行招聘,职业院校应该从企业中招聘掌握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指“能工巧匠”),他们丰富的工程经验,前沿的技术知识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避免了传统教师只能传授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职业院校传统师资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阻碍,学校应该多元化的培养或引进专业技能人才,增加教师队伍的多样化。这样才能有利于职业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
3.3 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方面
课题组在走访部分高职院校时发现,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在各校制度体系中仍属空缺,即使国家级示范校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有些学校在制度方面的缺失或不完善而导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3.3.1 校外顶岗实习规章制度缺失,管理不到位
学生在校外实习时,由于过于分散,学校不便管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该加强老师的责任意识,并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促进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学校应该设计出一套精细的、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和操作流程,尤其是引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探索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学校还处于制度建设的初始阶段,有些学校虽然在教学、师资、实习、实践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是学校对这些制度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这些制度规范大都成为了一种摆设,学校在实际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这些制度执行。尤其是在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职业院校,由于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及时的转换教学思想,所以即使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都还没有真正的落实执行。制度的缺乏和执行力差使学校在监控学生实习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3.3.2 制度不完善,实习管理过程职责分工不明确
课题组认为,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和管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指导成本高,有些专业学生无法在集中的地点实习,过于分散(跨区域),如果都派老师到现场管理指导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二是部分老师没有转变观念,认为老师就是在校内传授知识,校外管理风险大,难度高,更认为不是作为老师的职责,因此不愿意作为毕业实习生的指导教师;另外,一些实习单位是靠领导之间的关系才建立的,所以人情味较为明显,政策性不足。再加上双方之间缺乏沟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规章制度好像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另外,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导致管理混乱、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高职院校要提高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领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的管理,尤其是校外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并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制度的执行,才能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