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军事指挥人才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着部队的建设,更是战时“打胜仗”的关键因素。分析当前军事指挥院校心理教育与学员心理素质的现状,探索军事指挥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策略,对于全面推动军队院校开展心理教育,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指挥人才; 心理素质; 问题; 策略;
军事指挥人才的心理素质关乎军队战斗力的整体水平,历来受到重视。有论者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未来战争中,心理战的地位将更加突出,心理对抗将更加尖锐。因此,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强化军事指挥院校学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将是当代军人共同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1]作为军事指挥军官的人才教育基地,军事指挥院校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其教育、管理和训练水平。当前,如何培养学员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现代军事指挥院校教育体系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军事指挥院校学员心理素质培养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军事指挥院校的心理教育逐步走向成熟,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达到较高水平。 反观我国军事院校,尤其是军事指挥院校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其培养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 对学员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军事科学院的郭扬曾指出:“着眼于未来信息化战争对学员心理素质的特殊要求……部队的军事训练,应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内容,有效消除紧张、 恐惧和犹豫不决等不良心理,培养果敢、坚定、自信、冷静等良好心理素质,锻炼提高在紧张、艰苦、 复杂条件下心理承受和应急能力,培养冷静沉着, 多谋善断的心理品质。”[2]171这段话虽然不是单纯针对军事指挥类的学员,但表明战争对军事指挥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明显高于技术人才。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军事指挥院校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品质对军事指挥人才的重要性。有些军事指挥院校还没有把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纳入正式的教育体系中。 甚至有人狭隘地认为,心理教育不能和军事教育相提并论,他们还看不到学员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未来军事指挥的重要性,看不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军事教育的促进作用,反而认为添加心理素质教育会妨碍军事教育的主体地位。基于这样的认识,部分领导和机关干部对学员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和实践缺乏热情,更谈不上系统研究和持久关注,他们往往依靠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处理工作中的心理问题。这样就无形中把相对独立的心理问题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教育工作陷入被动。
(二) 未建构完整有效的心理教育课程体系
有些军事指挥院校虽然注意到了心理教育与军事教育之间的关系,也在思想层面上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在教育实践层面上,还缺乏完整有效的心理教育课程体系。众所周知,完备的课程体系是进行教育工程的基础和前提,而零敲碎打式的心理关怀和心理教育只能是浅层次的、粗鄙化的教育模式。 目前,军事指挥院校在教育实践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 教材的撰写和使用还不够统一。有的教材偏重于个性辅导,有的则偏重于理论研讨,还有的纯粹借鉴地方大学的心理教育教材,没有注意到军事院校教育的特殊性。(2) 课程教学模式固定和僵化。有些教员的授课仅限于传授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而不是结合学员的心理实际,探索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实践表明,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军事指挥院校学员的心理需要。(3) 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没有得到有效的、正规的建构,即没有设定明确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没有严格的心理教育课程大纲,缺乏切实可行的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等。(4) 没有赋予心理教育在整个军事指挥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相应的地位。少数军事指挥院校开设的心理教育完全附属于政治教育,多开设相应的犯罪心理学课程,对学员的心理健康或心理辅导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 (5) 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致使从事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的教员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公正的评价。因此,建构恰当合理的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是目前军事指挥院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军事指挥类院校应积极应对当前的新军事变革,着力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建构“心理教育、训练与作战相结合”的心理教育体系,培养心理素质过硬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
(三) 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教育能力比较薄弱
在信息化条件下,战场作战方式更加多样,作战环境更加艰苦、复杂和残酷,对战场军事指挥官的心理素质如个体心理、指挥心理、战场心理、心理适应力的稳定性与坚韧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近乎严苛的要求。
军事指挥官心理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于军事指挥院校的心理教育和培养,军事指挥院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水平主要取决于军事指挥院校教员的心理教育能力。这要求军事指挥院校教员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心理训练和心理疏导能力。教育者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就会在日常教学、训练和管理中潜移默化地给学员带来良好的影响。与此同时,如果教员具有专业的心理知识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就能够在学员形成心理症结之前及时进行疏导,防微杜渐。
因此,提高军事指挥院校教员自身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军事指挥院校整体心理教育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但现实的情形是,虽然部分教员教学能力很突出,但自我心理素质水平却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军事指挥院校一方面可以引进优秀的地方心理教育专业人才,以此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另一方面,应鼓励从事心理教育相关工作的教员、 管理干部参加心理教育课程培训或进修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能力。
(四) 军事指挥院校学员的心理问题仍然较突出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世俗化、功利化思想不可避免地对军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况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不利于军事指挥院校学员的身心健康和指挥官角色的顺利生成。因为他们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一时间还无法适应军队生活,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还有些学员对军事指挥院校期望值过高,当踏入军事指挥院校时,发现心中的“愿景”并不如想象的完美,因心理落差而产生心理问题。
由上可知,多方面的诱因会引发青年学员产生苦恼、郁闷、焦虑和烦躁情绪,进而导致自我认知混乱、心理严重失调,出现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学员战斗力的形成。
二、军事指挥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应对策略
军事指挥院校必须正视心理教育的现状,找寻应对的策略,以培养出心理品质优异、心理素质坚韧、心理健康的军事指挥人才。
(一) 上下齐心,形成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
目前,军事指挥院校学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工作还没有达到相应的层次、水准和高度,其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对学员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面对这种情形,军事指挥院校需要开展自上而下的心理教育总体动员,形成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首先, 要明确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员成长的意义,教育管理机构在其中承担的职责,教员在心理教育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次,在教员、学员和队干部中间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做好舆论准备和价值导向, 制定翔实可行的心理教育一揽子计划。再次,进行心理健康问题调查,选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突破口,摸清院校学员的心理实际,树立心理教育的示范和榜样,对思路正确、措施得当、效果明显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宣传和鼓励,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以此调动多方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 融心理素质教育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同我军总体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军事指挥院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应该把维护学员的身心健康,培养学员优秀的心理品质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健康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快餐式的心理按摩或短期的心理疏导都不能完全奏效。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在系统的教育和养成。就学员而言,个人心理素质的提高, 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员耐心引导和不间断的优化。学员的健康成长贯穿于学习、生活、训练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军事指挥院校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应当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员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灵关怀和呵护。 这项工作的难度在于,涉及面广,时间长,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以及相应的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 建构心理素质培养长效机制与有效模式
心理素质的有效提升有赖于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只有设置责任明晰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培养机构,才能彻底摆脱军事指挥院校学员心理素质培养工作的盲目性、零散性和短期性。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军事指挥院校可以开设心理教育与辅导中心,下设心理教育研究室、咨询室、测试室、诊疗室等机构,承担编写心理素质教育教材、心理咨询、心理问题诊疗、心理教育师资培训等任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涉及院校教育的各个层面,需要统筹人、财、物、场所等保障措施,需要一定数量的经费投入。此外,心理教育、科研费用、心理诊疗费用等也要纳入正常的院校教育预算编制,以能保证日常教学的畅通。建构一支专兼职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础。军事指挥院校可以通过加大培训力度, 引进人才,鼓励心理教育人才参加学术交流等途径, 逐步提高学校心理教育教学的水平。
军事指挥院校心理教育教学有了相应的长效机制后,就要探寻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模式。我国的心理素质培养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医学模式向教育模式演变;从分析模式向自主模式演变; 从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演变;从个别模式向团体模式演变;从障碍模式向发展模式演变[]。军事指挥院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心理知识传授和心理训练实践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 人生观教育相结合;外因教育与自我内因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依据整体性和发展性的心理素质培养原则,通过这几种结合,可从宏观的视野建构起多层面的、综合的符合军事指挥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实际的心理教育教学模式。
总之,军事指挥人才是未来战争的指挥者和决策者,他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作战方针、策略、 计划的实施。军事指挥院校一定要正视当前心理素质教育教学的实际,把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到院校教育的战略层面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心理教育的总原则,将人文关怀、心理关怀与军事指挥院校教育相结合,切实推动自身心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忠勋.现代军事评论:重视强化心理素质训练[N].解放军报,2006-09-25.
[2]韩秋风.心理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3]金辉.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及演变[J].心理健康教育,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