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相关理论探析
【导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继承导论
【第一章】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
【2.1 2.2】毛泽东唯物辩证的战争观
【2.3 2.4】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辩证法
【第三章】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应用
【第四章】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地位和作用意义
【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辩证思想研究参考文献
第二章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一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他创立的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吸收中外古今军事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是关于军事领域矛盾运动的学说,是对战争观、战争的认识论、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等问题的深入的研究,是无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理论基础和运用。它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对战争的起源、本质、目的与手段、客观实际与主观指导等问题进行论述,并与中国实际革命问题相结合,揭示我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并以此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指导方针,比如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打歼灭战;运用现有技术装备战胜敌人,注意从作战缴获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装备;“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存地失人,人地两失”等,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和理论深度的军事理论。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人民军队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理论武器,以它为行动指南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
第一节 毛泽东唯物辩证的战争观
何为战争观?战争观就是人们对于战争有何根本看法、根本态度,即怎么认识战争、怎么看待战争。战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非动物间为了生存食物而发生的争斗,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有产生、发展、消亡的漫长过程;同时从社会联系的角度看,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并受到经济、文化、宗教等社会现象的影响。研究战争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战争观的问题。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并进行了一定研究,后经列宁及斯大林的补充发展所形成起来的。毛泽东的战争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其理论基础毋庸置疑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对战争的基本问题的系统阐述,在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战争观,是我国乃至世界无产阶级认识和指导战争的理论指南。
一、 战争的根源与本质--“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何为战争?战争产生后一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并没有一种学说能够科学的解释战争,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被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出来后,才能够科学的解释战争,使人们认识到私有制及由此产生的阶级社会是战争的根源,使那些运用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从主观意愿中解释战争的理论受到了批判。恩格斯认为:“只要有利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和社会地位不同的阶级存在,阶级之间的战争就不会熄灭。”
列宁指出:“要求把外部的表面的东西归结于基本的动力,归结于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②毛泽东对于战争观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他通过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战争的本质和起源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战争这一概念进行了科学完整的定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战争是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斗争的最高形式。”
(一) 战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它有自己产生的开端也会最终消亡。战争随着私有制社会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因为私有制的出现使得贫富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进而形成了阶级,而不同阶级间的矛盾会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这时战争就爆发了。同样因为有了阶级造成了国家的产生,而国家间的矛盾爆发时也会以战争为最后的解决手段。
同时随着阶级社会的最终消亡,战争的社会基础便不存在了,战争也会随之而消失。私有制社会中不同的社会阶级间的矛盾和对抗必然最终引发战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手段的特殊表现形式,所以战争的性质决定于战争的政治目的。
私有制社会中阶级的存在是战争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不同阶级间矛盾的解决的最高斗争形式便是这种有组织、有武装、有目的的解决形式-战争。经过上面的分析便将战争和阶级间的矛盾斗争的关系揭示了出来,从社会不同因素的层面揭示了战争的阶级本质。进而我们可以认识到,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彻底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进而使人民得到解放取得政权。
战争的特殊本质即阶级斗争最高的斗争形式决定了它并不是一种随意发动的斗争形式,只有不同对立面之间的矛盾无法用政治谈判或经济等和平手段来进行解决时,才有可能以战争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战争这一解决问题的手段是成本最高也是代价最大的一种方式,但是随着矛盾的累计战争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最终的解决方式。
(二) 阐明了战争的特殊本质
毛泽东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本质的理论,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毛泽东认识到,战争双方的较量其实是背后阶级间的较量,是一种政治上的较量,即战争和政治间是相互影响的,战争是政治问题的解决手段,同时政治的因素又会影响战争的具体发展和进程。比如一个运转不顺畅的政府或政治集团是无法有效支撑己方的军事力量,而没有可靠保障和支撑的军事力量自然无法巩固己方的政府或政治集团的统治。
毛泽东关于战争起源和本质的论述的正确性,已经被历史发展过程所证明,正像毛泽东所认识到的:“由于阶级的出现,凡千年来人类的生活中充满了战争,每一个民族都不知打了几多仗,或在民族集团之内打,或在民族集团之间打。打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帝国主义时期,仗就打得特别广大和特别残酷。”①“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而是流血的政治。政治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用其它方法无法消除,才爆发了战争。障碍消除,政治目的达到,战争就结束了,不然战争仍要继续进行。”②我们可以认识到,私有制社会中财产的私有化和阶级的产生造成了战争的产生,同时随着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和消亡,战争也会随着阶级、阶级对抗性的矛盾的消亡而消亡。所以说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因为有着阶级矛盾的存在,有着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战争才会存在。
二、 战争的根本目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战争的目的是关于战争主体对于所进行的战争活动的预期目标。那什么才是战争的根本目的哪?毛泽东关于战争目的的理论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毛泽东也认同战争目的分为军事上的目的和政治上的目的,同时政治上的目的是更主要的,政治目的决定军事上的目的。
例如有时战争还未结束但因为敌对双方认为已经达到了政治目的,便可能会握手言和不再打了。毛泽东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
我们可以认识到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的政治目的规定的,战争就是流血的政治,是用以解决政治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战争的目的有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两个方面,而在这两个方面中政治目的是更主要的,军事上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政治目的而指定的,军事目的从属于政治目的,并为政治目的服务。军事目的的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治目的的能否实现。
毛泽东在关于战争的军事目的即战争的原则和一般目的的系统的论述中明确讲到:“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规则,都根据于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保存自己的力量,消灭敌人的力量。”他还说:“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②“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战争的目的,是战争的基本原则,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③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一切战争中军事上的要求和目标,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战争也不管战争双方有怎样的政治诉求,在战场上就是围着这两点来进行的。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一)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对立统一
在战场上尽可能消灭敌人的同时还要保存好自己。在战场上,一切行动以消灭敌人为主要目的,只有消灭了敌人才能达到军事目的,而保存自己的目的还是为了消灭敌人,所以说消灭敌人是第一位的。而是否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消灭敌人,是衡量一次军事行动的主要标准。
(二)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二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在消灭敌人的过程中必然要有一定的牺牲,“歼敌一千,自损八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曾经说过“行军是要吃饭的,打仗是要死人的”,但消灭敌人是最好的保存自己,只有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因此只有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才有可能在在消灭敌人的同时尽可能的保存自己。
(三)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相互渗透
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首先要做的就是保存自己,不做无谓的牺牲,只有保存下革命的火种才能消灭敌人。但即便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也必须积极的谋求对敌人的打击,运用各种可行的方法在现有力量、装备的基础上对敌人进行打击,不断地削弱对方的力量,只有不断地削弱对方才能保存、壮大自己。对敌人的打击总是第一目的,对自己的保存是以消灭敌人为前提的,所以在关于进攻和防御的主次关系上我们可以得出,进攻是第一位的而防御是第二位的。
(四)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在战术上是通过进攻和防御来体现的
进攻直接消灭敌人同时也就保存了自己,而防御直接目的是保存自己,但好的防御也蕴含着进攻,毛泽东讲道:“进攻是消灭敌人的唯一手段,也是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①“战争实际中,虽有许多时候以防御为主,而在其余时间以进攻为主,然而通过战争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②关于进攻和防御的关系,在战争指挥过程中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如果把二者割裂开,进攻时不注意防御的准备,那就可能被敌人偷袭,而在防御中只是一味死守,不注意反攻的把握,就会使敌人没有压力的肆意进攻。
关于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进攻和防御的矛盾关系,应辩证的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割裂之间的联系,做到攻中有防、防中加攻,灵活机动的根据战场变化调整自己,做到战略目的和战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战争目的的实现。
三、 战争的基本形式--“进攻与防御”理论
毛泽东认为战争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就是敌对的军队相互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③认识进攻和防御这两种战争中的基本形式是人们认识战争的基础,进而一定要懂得进攻和防御的矛盾关系。关于战争基本运动形式毛泽东主要提到以下两方面,第一,全面系统的论述了进攻和防御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即二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第二,结合中国国情和当时革命力量的大小根据上述进攻与防御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以积极防御为主要方针的战略。历史证明这一战略是正确的,指引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认识到进攻和防御是最基本的战争运动形式,虽然战争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各种战术手段层出不穷,技术装备不断更新,但基本的战争形式就是进攻和防守两种。进攻就是为了消灭敌人或攻占地域而主动发起攻击的作战形式,而防守就是为了阻止对方的进攻而采取的一种作战形式。这两种形式是实现战争目的的基本手段。毛泽东说:“进攻,是直接为了消灭敌人的,同时也是为了保存自己,因为如不消灭敌人,则自己将被消灭。防御,是直接为了保存自己的,同时也是辅助进攻或准备转入进攻的一种手段。”④进攻和防御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一) 进攻和防御具有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
矛盾的双方总是同时产生,进攻和防御这对矛盾关系也是这样的。进攻和防御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表现在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只有存在进攻才能防御,而只有防御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进攻;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还表现在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即在防御中必须加入相应的反击即进攻,而在进攻中又得时刻做到警惕对方的进攻即防御,二者割裂开来行动是不会成功的。进攻和防御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进攻时是主动一方,有较多选择,而防御一方较多的是被动的。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中,力量较强的一方容易成为进攻发起的一方,而力量较为弱小的一方更多处于战略防御。但是,弱者可以通过具体的战术进攻,调动敌人后集中兵力,在局部形成力量对比的转化,这样在总体力量上的弱者就变成了局部的强者,而相应的总体力量的强者在这一局部就变成了弱者。藉此可见,我们就是要不断地调动敌人,形成局部上的力量优势,使自己成为强者。
(二) 进攻与防御二者间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
毛泽东认识到进攻和防御二者之间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可以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这两种战争形式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的。在进攻中存在着防御,而在防御中也保有进攻的可能,比如在战略防御中有战役战术的进攻,而在战役进攻中又包含战术的防御。在不同的对抗斗争中,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最终目的就是削弱敌人,由量变达到最后的质变。
(三) “积极防御”的战略总方针
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当时革命力量的大小以及进攻和防御二者的矛盾关系来为中国革命制定了“积极防御”这样一个战略总方针。积极防御的主要战略思想认为虽然进攻才能消灭敌人,但是一味的进攻,不讲策略不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是容易被敌人消灭的。所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在战略防御的总方针下,进行局部的战役战术上的进攻,不断削弱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最终由量变达到质变,再掀起战略反攻的高潮彻底打败敌人。毛泽东指出:“要贯彻这一战略原则,就必须坚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以量变促质变,把局部的进攻与全局的防御结合起来;二是要为以量变促质变争取充足的时间,把战役战斗中的速决与战略上的持久相结合;三是要以空间换取时间,把局部的战役战斗的外线作战与全局的战略的内线作战相结合。”①毛泽东把以上三点称为“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②上述观点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
依据战场实际情况,分析当时攻防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掌握进攻和防御二者矛盾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战胜敌人,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改变敌我间的力量对比,才能最后战胜敌人。这是毛泽东关于战争基本运动形式的主要观点,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认识。
第二节 毛泽东指导战争的方法论
关于战争的方法论问题,就是研究如何在认识战争的基础上揭示战争规律,以此来制定相应的战略战术,最终是要解决如何指导战争的问题。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战争,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战争规律,同时以自己丰富的战争指挥经验总结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战争指导原则。
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战争的认识和总结,以及符合中国国情的战争认识论,真正做到了以实践为基础,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战争的特殊规律来制定方针政策。
一、 用客观、全面的观点研究战争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而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自然也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而这种运动规律在可知论的观点看来是完全可以被认识的。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方法论,是毛泽东关于如何指导战争的理论。毛泽东说:“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 用客观的观点研究战争
“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②战争规律具有客观性,在战争规律中所具有的内部联系以及它的发展趋势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研究战争规律必须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及方法论,而坚决反对运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及方法论去认识战争。在同战争指导规律的关系上,战争规律是第一性、客观的,而战争指导规律是人们对于战争规律的主观认识,是第二性的。
(二) 用全面的观点研究战争规律
对于战争的客观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当时的国际背景,交战双方的地缘政治背景,以及交战双方的综合实力对比,军民的士气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及结果。
所以研究战争要运用全面的观点,各种客观因素都要考虑到,更要考察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及互相之间的影响,以此来揭示战争的走势。
例如在抗日战争中,有的学者通过分析日军每月损失的船舶总吨数和每月生产的船舶总吨数,来推测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战略态势,通过分析可知,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中后期每月损失的吨位数远少于生产和补给的吨位数,由此可以得出只要美国坚持对日本航线的打击,以及对日本的资源封锁,胜利最终会属于盟国。
综上所述,战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活动,只有坚持客观全面的观点考察战争,才有可能认识到战争规律,进而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战术。
二、 依据战争的特点及其发展研究指导战争
毛泽东认为:“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①不同的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异会造成战争情况的截然不同,同时其具有的特点和相应的客观规律也十分不同。
从时间上讲,不同时间段,一个国家或政治团体的各种条件都会产生变化例如经济实力、技术装备、兵员素质、科技水平乃至政治体制,而随着这些的变化相对应的战争指导规律也会产生变化。
从地缘条件上来讲,不同的国家、民族,哪怕相同的民族只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区别或者相邻国家的不同,都会对其国家的方方面面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也造成其特定的战争规律的不一。
从战争的性质来看,不同的阶级领导的战争是截然不同的,因为领导阶级的不同使得所适用的战争规律也大相径庭,“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②不同的战争具有各自不一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综合起来就产生了每场战争所区别于别的战争的特殊规律。对每一个具体的战争,需要分析其不同的特点,具有怎么不一样的战争矛盾,并认识其中特殊的联系,进而来发现具体战争的特殊规律。
对于战争的认识,也是从特殊到一般,即先认识分析具体的战争,分析得多了便可以在这些分析中总结相同点,发现不同点,进而逐渐的可以总结认识到关于战争的一般规律。之后再利用总结出的一般规律去研究具体的战争。因此毛泽东在论述对战争的认识时强调,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多分析比较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战争,以此来发现其中的特点和共通的地方。而在指导战争时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制定相对应的战略战术。
因而在具体指导中国革命的战争实践时,毛泽东根据所处的时代背景、敌人的性质、强弱对比和主观认识等因素,对不同的战争阶段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此来制定相应的斗争策略和战略原则,并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灵活制定战术。
三、 在战争实践中总结战争指导规律
因为战争的残酷性,毛泽东在研究、认识战争及指挥战争中特别注意对战争规律的使用。因为战争是事关生死的事情,一个失误就可能带来大量的牺牲。“学习不是容易的事情,使用更加不容易。”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战争的规律呢?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认识战争和学习战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我们从战争中得来的认识,总结的经验,只有再运用到战争中,让战争去检验。而战争是最残酷的考官,它不给你犯错的机会,只有在战争中锻炼出来的认识才是真知灼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实践论》中强调人们关于战争的一切认识都来自战争实践,人们对战争的指导更离不开实践,没有实践的战争指导那是兵棋推演。他指出“没有这一种长时间的经验,要了解和把握整个战争的规律是困难的。做一个真正能干的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②人们对战争的认识规律也是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即认识的两次飞跃,从实践中得到认识,再把自己认识的投入到实践的检验中,这就是认识的两次飞跃。所以我们面对之前形成的军事理论不应盲目信服,而应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同时对于复杂的军事问题,不是经过一个循环就能认识清楚的,可能需要反复几次的认识和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战争规律。
四、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错综复杂的战场瞬息万变,如果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烈意愿很难把握战争赢得战争。“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叫做‘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①毛泽东认为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在实践中才可能发挥出来,而离开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对现实没有任何作用。只有实践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才可能达成目标。
(一) 主观能动性主要包含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主观能动性是指主体有目的和计划的对客体的活动。人和动物的一个显着区别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依照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即动机和目的来认识和反映客观对象。而人和动物间最显着的区别便是战争,在战争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的凸现出来,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改造在战争中也明显的表现出来。
(二) 主观能动性转变为客观物质条件的条件与途径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
是唯物主义下的发挥,不是唯意志论,更不是精神万能论,毛泽东曾说过,行军是要吃饭的,打仗是要死人的。再发挥主观能动性长期的不吃盐不喝水不用敌人进攻,时间长了自己就垮掉了。所以说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物质为前提的,毛泽东说:“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②只有在认识掌握了战争规律,在符合客观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战争指导或战斗过程中的敢战、想战才是真正的发挥自觉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同客观的条件相结合才能发挥出作用
毛泽东说:“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③任何战争都是对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以及政治权利的争夺,同时这种争夺也是建立在实力条件上的,兵力的多寡、物力的多少以及财力的贫富等,因此,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同客观的条件相结合才能发挥出作用。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实践为载体的
战争是在现实世界中的争夺,不是虚拟的,是真刀真枪的搏杀,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可能,是不存在离开实践的主观能动性的。
4、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巨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客观限制,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只有战士们想战、敢战,指挥员主动寻找战机、把握战机,才能更好地使物质条件发挥作用,赢得胜利。
对于战争中各种因素的合理组织及运用,是建立在既有正确的指导战争的思想又对各因素及各因素间的联系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统筹各种因素发挥最大效能;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的土地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唤起军民的士气,调动起军民的聪明才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动能性,而只有唤起这些才可能在对敌斗争中不断胜利。
将充分激发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到战争中,再加上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指引,才使得革命的力量逐渐增强,最终战胜了敌人,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