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相关理论探析
【导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继承导论
【第一章】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
【2.1 2.2】毛泽东唯物辩证的战争观
【2.3 2.4】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辩证法
【第三章】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应用
【第四章】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地位和作用意义
【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辩证思想研究参考文献
第一章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①又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得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成果为基础的。”②任何一种哲学学说的创立都有时代背景的影响,都是所处时代的哲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是立足于社会历史条件、革命实践、相关理论知识及个人奋斗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关于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研究和学习,首先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一思想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而才能对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有科学的解释。
一、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产生的社会基础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对现实的思考。毛泽东军事辩证法诞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军阀的独裁统治,人民盼望着革命变革。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军事辩证法总的来说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包括:时代人民的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个人的革命实践经历三个方面。
(一) 时代的迫切需要
进入二十世纪后的中国,虽然在辛亥年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仍处于风雨交加、内外交困的境地,同时也是优秀的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年代。因为清朝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得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走向了危亡之境。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各自之间的矛盾以及在华利益上的互相争夺,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内部的各种矛盾掺杂交织在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不断积压,使得阶级间、国家间、民族间的矛盾越发对立尖锐,这些构成了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是当时各个阶级的共识,在这个共识下,不同的社会阶级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办法,以此来寻找解决的道路。林则徐、魏源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睁眼看世界”的呼声,洋务派以“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为指导思想推行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则在康有为、梁启超的领导下进行了带有资本主义改良性质的维新变法,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进行了资本主义的暴力革命即辛亥革命等等。从清朝末年开始的英勇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奋起反抗,以此希望达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目标,可惜的是或是因为阶级的局限性或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制约总之一次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行动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并且自始至终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来指导实践。
1917 年俄国民众在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受奴役压迫的民族的反抗精神,是对帝国主义的沉重打击。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在中华大地上更广泛的传播开来。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1919 年因为巴黎和谈上青岛问题的矛盾,在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在运动期间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学生、工人团结了起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随着“五四运动”的逐步深入,马克思主义也随着宣传的扩大深入青年学子的心。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总结近代以来历次斗争反抗失败的经验教训,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的道路在面前铺开,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毛泽东说道“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
(二) 先进的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由学生、工人、农民等组成的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发挥自己作为中国最先进、最有觉悟的阶级的历史的、革命的作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渗入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同中国原有的封建地主经济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经济相互影响、勾结,严重破坏了中国原有的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同时,提供了中国资产阶级发展所需要的外在条件,与此同时,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在资产阶级所开办的近代企业中,无产阶级也随之出现并成长起来,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形式。
无产阶级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阶级,虽然力量还很弱小,人数也不多,但却是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工人无产阶级具有天然的组织性、纪律性,在先进的、革命的政党的领导下会产生极为强大的战斗力,在近代中国所特有的三座大山即西方列强、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不断反抗,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中国近代城市中的工人大多来自农村,因为土地的失去而只能来城市寻找生机,所以当时中国的工人阶级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是最紧密的盟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人数最多的一个社会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总体而言,农民阶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农民人口数量最多,又是工人的阶级盟友,所以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很重要。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深刻的表现在既有反帝反封的革命性,同时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妥协,这是因为其在经济及其他很多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很深的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在不同时期对待革命的态度是极为不同的,有很大的摇摆性,虽然可以争取但毕竟不是坚实的力量,在革命的力量十分弱小时他们还有可能成为反革命的帮凶,因此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要分时期分情况对待。通过上面的梳理可以得出,当时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广大的农民阶级以及具有革命摇摆性的民族资产阶级组成了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阶级基础。
(三)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社会实践基础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社会实践主要来自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以及建国后的国防建设,另外还包括建国后的历次对外抗击侵略的战争。
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因为帝国主义的争相侵略使得中国国内的矛盾错综复杂,加之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需要解决很多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战争的起源与本质的问题、革命战争领导权的问题、战略战术的问题、统一战线的问题等等。面对这样特殊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领导中国人民历经二十多年的战争,经过重重考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泽东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和理论家,从秋收起义起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经历中,各种形态的战争都经历过,比如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反侵略战争等,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累积起十分丰富的关于战争的经验。
正是这些战争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我党我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的思考、总结并运用科学理论对这些实践经验的分析,形成了对战争一般规律和指导规律的理论认识。这些战争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是新的军事辩证法的实践和理论基础。毛泽东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正是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验证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发展丰富的实践来源,正式因为有了二十多年的革命斗争经历以及建国后对国防建设的领导和指导,才使得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理论来源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理论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军事思想的继承,另外就是毛泽东对自己熟读的中国典籍的批判吸收,再有就是对世界军事理论的参考和借鉴。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对各种军事思想批判吸收,融合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辩证法。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军事辩证法思想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是中国革命的斗争指南,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和原则基础,毛泽东就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自己的军事思想体系。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事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其中的原则观点去考察军事战争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关于阶级斗争方面有深邃的思考,二人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掌握和研究,认识到战争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是私有制社会中阶级间的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同社会的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战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另外关于战争的作用,二人认为在战争过程中肯定伴随着人员的损失和社会财富的破坏,但不同性质的战争的结果是不同的,有时战争也是推进社会变革的力量。“暴力是每一个孕育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①同时只揭示战争的起源对于战争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关于战争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战争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敌对双方为明确的利益而产生的暴力对抗运动。战争在本质上说是敌对双方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对抗。同时战争的具体形态的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改变;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这样认为,只有通过武装起义使用暴力来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即用革命的暴力来反对反革命的暴力,以此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政权,才会实现共产主义和最终消灭阶级进而消灭战争的目的。关于战争指导的特殊规律和原则,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革命战争必须对人民进行动员,发动人民战争,“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着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②“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③“最有效的防御仍然是以攻势来进行的积极防御”.①“能够掌握主动权,就证明军队或者在数量上,或者在质量上,或者在指挥艺术上具有优势”,②等等。
2、列宁的继承与发扬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战争理论的同时,结合历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主要对帝国主义问题和国家与革命等问题进行研究阐述,指出“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③列宁认为必须在革命形势出现时才能发动武装暴动,在发动之前要充分估计敌我双方的力量,找准突破点,集中力量一举突破,除了主要的敌人对于别的摇摆的力量要充分的争取,使得敌人孤立起来,壮大我们自己的力量。另外对于武装暴动过程中出现不顺利的情况时还要学会审时度势的进行适当的退却,不能一味的强攻硬顶。关于军事指挥权、物资调配权必须统一组织、集中管理等。
3、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继承与发扬
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并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而是毛泽东在结合另外两个理论来源以中国革命实际为依托,批判的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军事体系,是其中一份子,但又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和作用。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的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④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毛泽东接受并实践着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运用其中的理论来分析思考中国的问题,尝试着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以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对战争规律进行研究,继承并更加深入科学的概括总结出战争的起源、本质、性质等问题。随着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进而对战争指导规律才能有深刻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科学而系统的体系,并在战争实践中进行检验,并且对于自己经过一定实践检验的理论认识并不意味着保守,而是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改进,形成科学、全面、客观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必须发动群众,在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就积累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在不断地战斗过程中,对于人民战争理论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最终成为军事辩证法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曾明确提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毛泽东关注着近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各类战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斗争到苏俄十月革命以及随后进行的同白俄反动势力的内战,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内战直到毛泽东自己经历的北伐大革命和后来的土地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对于这些战争毛泽东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为我所用。
朱德同志说道:“毛泽东在他的军事着作中,着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毛泽东的这些军事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与灵魂,它贯穿于毛泽东军事思想所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与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实践的哲学概括和总结。”②毛泽东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南,吸收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正确观点,加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对中国传统军事辩证法思想的扬弃
中国自古便被称为“兵法之国”,军事史学家大多认为殷商时期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开始出现,在西周时期逐步形成一个体系,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诸候国的混战,促使一些军事理论家如孙子、孙膑等脱颖而出,从而使得军事思想日趋成熟,以此为背景一些专门的军事理论着作也相继问世,比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这些军事着作具有浓烈的古代中国的特点,同时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理论方面不光在宏观的角度比如战争规律、战争性质等方面去论述,同时更对战术微观层面进行思考和论述,而且语言简练精辟,蕴含有丰富的哲学思考。毛泽东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批判的吸收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关于战争的起源、本质、规律等问题的认识,另外对于战略战术层面古代兵法有大量详尽的论述,毛泽东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将古代中国兵法中的虚实、奇正、用间、造势、示形等谋略吸收改造成自己的认识并联系实际,创造出如“战争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实践中出真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诱敌深入”、“避实击虚”、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等军事理论。更需注意的是,毛泽东相当关注古代战例,从每一个具体的战例中去分析和总结,并对其中蕴含的战略战术进行深入的思考总结,比如前秦东晋间发生的淝水之战、三国曹魏孙吴间的赤壁之战等,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及《论持久战》中多次以上述战例为代表进行论述。毛泽东列举出自淝水之战的典故“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来说明战略战术上的对敌欺骗,从而达成自己的作战目的。毛泽东熟读古代典籍,对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他特别注意批判吸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的需要,加以取舍,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升华,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经过毛泽东的批判性的吸收为革命发挥作用。
(三)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是对世界军事理论成果的扬弃
毛泽东阅读了大量西方的军事着作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比洛的《最新战法要旨》和《新战术》、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等。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批判吸收其中的养分。
其中关于《战争论》这本书毛泽东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研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①克氏战争理论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奠基,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对进攻与防御、前进和后退、成功与失败等矛盾范畴进行了辩证的研究,他的很多思想对毛泽东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比如克氏也坚持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因为他无法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国家、政治等概念所以他无法进一步解释战争的正义性的问题。另外克氏对兵力的集中使用和关键地域的突破对毛泽东也具有启发作用。另外克氏认为不同时期不同的战争及相应的指挥都是不同的,可作为一名军事家他无法揭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目的论及战争本质、战争与政治关系等观点作了批判与吸收。克劳塞维斯在其书中对战争中人的精神作用的深入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对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中关于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论述产生了较大影响。如“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等克氏的军事观点屡次出现在毛泽东的军事论着中。
综上所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来源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和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他还大量阅读了西方近现代的军事理论着作,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自己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的成熟吸收养分。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也是毛泽东军事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发展过程分孕育与萌芽时期、成熟时期及发展时期三部分。
一、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产生和萌芽
从白色恐怖时期的“八。七”会议到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发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前,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萌芽时期。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中国革命的历史走到这一步在呼唤着符合中国国情的军事革命理论,而且社会客观条件也发展到了这一阶段,预示着必然出现一种军事革命理论来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而这一历史任务落在了毛泽东身上,我们可以说这是历史的偶然,但又是毛泽东人生轨迹的必然。从接受马克思主义那一刻起毛泽东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经过建党前的学生运动以及建党后在他所负责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组织中深刻的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了解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并且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中国的问题。
大革命及北伐时期,国共两党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并肩战斗,在这一过程中年轻的共产党人参与到军事斗争中,并在军队建设和战斗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掌握并领导了部分革命武装,经过大革命的战斗洗礼,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攒了初步的军事斗争经验并从中总结出一定的理论,但更大的狂风骤雨正等待着他们。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在武汉召开了“八七”会议,会上集中讨论和批判了“右”投降主义的错误路线,对于过去一段时间党的领导作了批评,同时明确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①要进行革命武装暴动,确定了武装反抗和进行土地革命这两个方针。为了响应“八七会议”的决策,毛泽东在湖南发动并领导了秋收起义,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号。起义过程中毛泽东发现攻克敌人坚固的大城市是现阶段工农红军无法完成的任务,在经过三湾改编等一系列会议和行动后,成功转向井冈山,并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创立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此过程中开始着手对军队进行改造,通过将党支部建在连上为代表的一级级的军队党组织的建设,来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之后的十年土地革命期间,毛泽东戎马倥偬,面对国民党因为恐惧革命而发起的对革命根据地的疯狂围剿中,运用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自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对军事问题的深刻认识带领红军一次又一次的将其粉碎。在这期间毛泽东总结了大量的革命实践经验,通过理论化提升,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军事着作。也是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指导思想,并提出实现这一道路的主要办法就是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偏远乡村和山区建立农村红色革命根据地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了进行游击战的“十六字诀”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指导思想,以及诱敌深入,进行运动战的对敌方针;总结了中央苏区时期的战争经验,明确提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打歼灭战为主要目标的战略。这些思想理论的提出和运用,标志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体系的初步建立。
二、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成熟时期
从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一直到抗战全面爆发,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成熟时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一直到和国民党进行谈判达成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开赴抗日战场的将近两年的时间,有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和充裕的时间提供给毛泽东,总结自大革命以来的军事理论。
毛泽东利用这段时间,全面总结了土地革命时期及长征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摆脱了“左”倾错误路线的指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后,开始着手解决中国革命存在的各种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中日局势,毛泽东将很多精力投入到对日作战的研究上,从国内各种矛盾的分析到日本乃至国际局势的演变等,逐渐的对于抗日战争有了清晰地认识,对如何领导中国军民进行抗战并走向胜利做了充分准备。
这段时间毛泽东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论着,以及《辩证法唯物论提纲》、《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论着。毛泽东通过这些论着揭示出过去自大革命以来的革命战争和将要面对的对日作战的一般规律及相应的指导规律,“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原则性和规律性问题,第一次以理论论述的形式提出和研究了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规律性问题和方法论问题”.①毛泽东认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和帝国主义之间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进行的决死战争,”②以此为根据,毛泽东分别列举中日两国各方面的对比,在并不乐观的战争形势中指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等本质问题,以此提出“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③重要论断,鼓舞了处于低谷时期的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对当时被人别有用心进行鼓吹的速胜论和亡国论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坚定了抗日军民对于抗日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心;提出“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民兵是胜利之本”④等观点,揭示了通过对战争中军民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来发动人民战争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军事论着,“毛泽东已经从具体回到了抽象,从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到一般性军事哲学,通过揭示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一般性规律,再进一步运用于思考中国革命战争发展的特殊性领域。”⑤系统地论述了军事辩证法的各种矛盾关系,例如:
强与弱、主动与被动、优势与劣势、全局与局部、计划性与灵活性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深化了战略战术思想,论证了不同战争形态即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消耗战、歼灭战的相互关系;以及战争中人的主动性、战法的灵活性和战斗的计划性等问题的联系与影响,将这些研究内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到具体的军事指挥中去,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去实现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
经过这两年的潜心研究和写作,毛泽东从理论的高度通过对军事辩证法的研究,揭示了中国革命的一般规律及不同时期特殊的指导规律,并将其运用到未来的战争指挥上。“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军事斗争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认识方法论和战争规律的辩证法,标志着毛泽东军事辩证法思想理论体系的成熟”.
三、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发展时期
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到五十年代中期是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发展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了维持自己的独裁统治发动了全面内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最终在 1949 年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国后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通过艰苦战斗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这两个阶段的战争实践为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发展和完善有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经过多年革命战争指挥实践,总结战争经验,撰写了很多军事方面的着作,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三个月总结》、《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等。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理论更加完善,其中对于战略战术的辩证法进行了格外的关注,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①“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②毛泽东在此强调的是在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中,我党我军代表的是广大的中国人民,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则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独裁政权,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可谓“失道寡助”,从而在战略趋势上肯定了我党我军在解放战争中必将取得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其提出的战略进攻的理论中,大穿插大迂回的指导方针为解放东南、西南地区,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三年的解放战争指导实践中,毛泽东总结出十大军事原则,十大军事原则全面系统的阐述了我军在我党的领导下进行作战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战法、作战方针、作战策略、后勤准备等等的问题,十大军事原则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同时在各个原则间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在突出我国解放战争的特殊性的同时,也对战争的一般规律进行了论述。十大军事原则在我人民解放军中的宣传和落实,为我军战斗力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进而加快了我军胜利的脚步,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重要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革命阶段的不同,革命任务发生改变,在军事领域的关注点也随之发生变化,毛泽东在建国后对于军事理论的研究更多的转向国防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人民解放军朝着正规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同时随着革命任务的变化,我军的战略方向也产生变化,以前是对敌斗争夺取政权,而现在则是保卫政权,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以提供安全的环境。1950 年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毛泽东和我党高层领导经过多次讨论,并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和对于现代战争的深刻认识,果断决定出兵抗美援朝。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但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党领导下,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通过对美帝国主义战略意图的判断以及在战争中学习、总结战争的思想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在战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逼得美国不得不和我们进行和平谈判,打碎了美帝国主义将新生的共和国绞杀在摇篮里的险恶用心。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得出,毛泽东军事辩证是马克思主义同我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部分,在革命历史过程中以及对以后人民解放军的发展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