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恩格斯军事思想的贡献研究
【绪论 第一章】恩格斯的军事生涯及主要军事著作
【第二章】恩格斯对军事物质层面的探讨
【第三章】恩格斯对军事宏观方面的探讨
【第四章】恩格斯军事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当代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恩格斯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恩格斯对军事物质层面的探讨
欧洲军事技术革新在 1830-1870 这短短的 40 多年间宣告完成,即第三次世界军事技术革命正在发生,其船炮总体技术正处于从"木质风帆战船"时代向"蒸汽铁甲战舰"时代的过渡期。其军事装备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但尚未完全进入后装线膛枪炮时代,仍旧属于以黑火药作发射药的前装滑膛时代。其在战船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同时,制炮技术正处于从前装滑膛的铜铁火炮向后装线膛的钢炮的方向过渡。到 1870 年,带来复线的后装火炮在欧洲已广泛使用,但前膛炮仍为多国军队所喜爱。
从 15-19 世纪中叶,欧洲火炮、战船与炮台技术三者之间的发展一直是矛和盾的拉锯战。15 世纪以前欧洲城防工事或炮台是高大而单薄的同心塔楼结构;16 世纪初期以来,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洋城防工事或炮台技术过渡到低而厚的棱堡方形建筑阶段,墙体内砌条石,外筑三合土,结合了防御和保护自我这两个原则,意大利人最终将不等边的五角星形作为理想的棱堡形状;在拿破仑时代,堡垒式要塞成为当时防御工事的主流;尔后随着线膛炮攻防技术和性能的提高,炮台工事逐渐式微,出塞的主动攻击成为常法。
第一节 恩格斯对火炮(也含炮兵)研究所提出的思想
我们对世界火炮发展认识大致如下:世界上最早的管型金属火器大概在1128 年的中国出现,即火炮的发明权属于中国。15 世纪,法国在制炮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工匠借用制作教堂大钟时的浇铸技术,开始生产更轻、更具机动性的铜炮。在大约 1470 年,欧洲首门实用的后装滑膛佛郎机炮问世。该炮因制造技术简陋,闭锁问题始终未能解决,致使铜铸的前装滑膛炮在 16 世纪前期逐渐引领风潮,并在该世纪末令后膛装填的火炮开始从欧洲各国的海船淡出。
"能够快速移动的野战火炮的出现是在 17 世纪,这是火药和冶金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1]
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中西火炮都是朝着改善机动性的方向,逐步发生着变化,以适应陆上野战的需要。法国在 1763 年签订巴黎和约到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前这段时间里成了欧洲最重要的军事试验和技术改革的中心。炮兵总监格里博瓦尔(Cribeanval,1715-1789 年)的炮制改革使法国野战炮兵成为了欧洲最先进的炮兵,并且成为了其它国家模仿的典范,其成效直到拿破仑时代才完全显现出来。火炮标准化,易运转,并提高了准确性。不过,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炮制的成功蒙蔽了大多数军队,使人们忽略了它的缺点,阻碍了人们寻找更好的方式。比起法国来,英国炮兵在 18 世纪则显得逊色一些。直到 1800 年,英国才改革炮兵,和各国采取相同的措施,却很快达到了一流水平。为了进一步减轻火炮的重量,提高火炮的机动能力,英国人用硬木炮轴代替了老式的金属炮轴。此种种改革使其水平很快超越法国。而法国到了 1827 年,确定自己的炮制不如英国的炮制后,不得不用英国炮制替代了格里博瓦尔炮制。美国人在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也采用了与英国相似的炮制,尽管是经历了军队内部激烈讨论和英国系统证实了本身的优越性之后。
西洋诸国在战船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同时,时至 19 世纪中叶的西洋诸国军事装备仍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但尚未进入后装线膛枪炮时代,仍旧属于以黑火药作发射药的前装滑膛时代。使用的火炮主要仍为流行 370 多年之久的前膛装加农炮。制炮技术正处于从前装滑膛的铜铁火炮向后装线膛的钢炮的方向过渡。到 1870 年,带来复线的后装火炮在欧洲已广泛使用,但前膛炮仍为多国军队所喜爱。
恩格斯《炮兵》中对火炮和炮兵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火炮一经运用于战场,"不仅在攻城和守城时使用,而且在野战中和军舰上也使用"[1].《炮兵》中,恩格斯考察了炮兵作为一个新兵种列入军队编成的整个过程,指出新式作战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必然引起军队组织结构和形式的变化。
恩格斯《论线膛炮》原文如下:"用在炮膛内刻制螺旋膛线的方法使炮弹获得垂直于飞行线的旋转运动以增大火炮的射程和提高射击精度的最初试验,在十七世纪就已经开始了。17 世纪初,沙俄就制造出口径为 3 俄寸(76 毫米)的青铜"皮夏利"炮,炮膛内有 10 条螺旋形膛线。这种"皮夏利"炮从炮尾装填,使用楔形炮门关闭,近代后装线膛炮的雏形也已产生,这种炮曾在列宁格勒炮兵历史博物馆展出。慕尼黑有一门小型线膛炮,是 1694 年在纽伦堡制造的,它有 8 条膛线,炮膛的直径约为 2 英寸;在整个十八世纪,不论德国或英国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并且其中有些是后装火炮。虽然这些炮的口径不大,但其效能却很好。
1776 年,英国 2 磅后装线膛炮在 1300 码距离上射击时,方向偏差只有 2 英尺;这样的精度是当时其他任何火炮根本无法达到的;而就在同一年,这种线膛炮第一次被用来发射长炮弹。……"[1]
恩格斯在《论线膛炮》中论述了火炮不断改进的原因,说明了为什么要发明和改进线膛炮。他认为:增大火炮射程和提高射击精度,是火炮不断改进的目的和原始任务。恩格斯指出:"在解决这些任务中,在炮膛内刻制螺旋线膛和使炮弹飞行中获得旋转运动,起了重大作用"[2].这些都源于军事技术的发展致使整个军事制度的变革,而没有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完成重要军事技术的突破。
第二节 恩格斯对战船(也含海军)研究所提出的思想
迄今我们对西洋战船发展的认识如下:船和炮在防护与进攻的的关系一直是矛与盾的拉锯战。迄至 15 世纪中叶,欧洲诸国接舷肉搏和用冲角撞击敌船的战术仍占主导地位。中国明朝同一时期,欧洲人开始从桨帆战船过渡到风帆战船,此是在 15-16 世纪的发生的,直到 17 世纪中叶才最终完成[3].1465-1477 年法国人发展起来的那种大炮十分适用于结构坚固的船只,大炮装配在吃水线附近,四轮炮架能够在甲板上向后滑动,从而吸收大炮发射后的后坐力。四轮炮架解决了海上射击长期存在的问题。自 1501 年开始,船舷出现了舷窗,使得火炮可以装置在舰体内部而不再是安放在甲板上,在不使用火炮的时候,舷窗盖用来防止海水涌入。经过这些改变,15 世纪远洋船舶适应大炮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从此以后,欧洲战船在地球各大洋和设计不同的战船发生冲突时总是胜券在握。[4]
16世纪后期,荷兰专门设计了用以货运的商船,并于 17 世纪下半叶,在战争期间为商船提供战船护航,此标志着商船与战船的功能有了明确的区别。后来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种名叫"galley"的大型多桅风帆战船,可算欧洲第二代战船。盖伦船是 1650 年后发展起来的战列舰的过渡型,船身长,船头没有突出部分,缩回一些以减轻船首的重量。由于甲板上没有什么建筑物,当时被称为"平甲板船".17世纪中叶以后,战船也就越造越大,起初排水量约为 1500 吨,到 1750 年 2000吨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 1800 年更有超过 2500 吨。船壳通常选用坚实的橡木板,而且是双层,总厚度可以达到 46 厘米,这就使造船成为一件非常耗费木料的事。从 15 世纪下半叶起迄至 18 世纪末期,远程海战即"线式作战"成为敌对国舰队之间的标准战术,舰船的吨位、火炮的数量和射程是决定战斗胜负的重要因素。真正提出海军"线式战术"是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期间(1652-1654 年),该战争是现代海军力量的起点,1653 年,英国第一次使用了"线式战术",法国拿破仑(1769-1821 年)的上台将风帆时代的海战推向了巅峰。从 1740 年起,在撑帆战船的全盛时期,欧洲最一般的舰船是具有 74 炮的三级双甲板舰。这是法国人的杰作,是所有主力舰中用途最广,最有海上价值的舰种,从 1719 年开始投入使用,后来这类军舰风靡欧洲,英国海军根据被俘获的法国双甲板战列舰进行改造。从 18 世纪末期以来,西洋海战又从"线式战术"逐步过渡至"机动战术".
恩格斯《海军》中原文如下:"一个国君或国家所拥有的军舰的总称。古代各国海军虽然往往有很多船只,但是在船只的大小、动力和进攻力方面则根本不能同现代海军相比。腓尼基、迦太基、希腊和罗马的海船是一种不能在风暴天气里航行的平底船;海上风暴对于它们是一种致命的威胁;它们只能沿海岸缓慢行驶,夜间则停泊在小港湾或海湾内。对于这种船说来,横渡希腊与意大利之间的或非洲与西西里之间的海面是一桩危险的事情。这种船承受不住我们现代军舰常用的那种帆的重压,因此仅备有小帆,它们依靠桨的力量只能缓慢地航行。……"[1]
其中体现出恩格斯对海军及舰船的思想如下:1.探讨了对海军定义及对舰船分类的认知;2.阐述了海军的发展历程;3.重点介绍了英国海军的发展历程;4.阐述了西洋卡龙炮和爆炸弹的发展历程及在海战中的作用;5.阐述了西洋战船从木质风帆向蒸汽铁甲战船过渡的几个环节及滑膛炮向线膛炮过渡的伟大作用。
后来,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了他关于装甲的增强比不上火炮制造技术进步的思想。1877 年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在论证技术用于军事目的必然引起作战方式改变的思想时,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克里木战争以来舰船建造业的迅速发展和火炮制造技术的飞速提高,指出"装甲每加厚一次,就有新的更重的火炮轻而易举地打穿他"[2],并认为"在装甲和火炮之间的竞赛中,军舰建造的极为精良,以致它造价昂贵而又不适于战争"[3].为说明海战方法上的变化,恩格斯专门加了一个脚注:"大工业供给海战的最新产品自动鱼雷的完善化,看来会造成这一结果:最小的鱼雷艇因此会比威力最大的装甲舰厉害。"[1]
第三节 恩格斯对火枪研究所提出的思想
16-17 世纪欧洲流行火绳枪机步枪,"线行战术"初步出现。至 17-18 世纪末期,燧发枪发明后,"线行战术"开始普及。骑兵逐渐退出在战场上的垄断地位,以火枪兵为主的步兵成为战场的主角。由于 17 世纪一些炮台工程家们的努力,只配备有前装式兵器和黑火药的军队在城堡的攻防能力上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使战争的主要形式从野战转向围攻战达 200 年之久。迄至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随着枪炮威力的加大,陆军又发明出"纵队战术",火枪兵更是战场上的主角,炮兵成为重要的打击力量。
1860 年 10 月底至 1861 年 1 月上半月,恩格斯专门写了《步枪史》一文,探讨了步枪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据恩格斯的研究和考证,后装火器很早就有了,像后装炮在二三百年前就开始使用了。但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当时枪械制作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一个很大的困难总是怎样连接活动的枪尾部和枪管,使它既便于开关,又连接的很牢固,能承受火药爆炸的压力。在技术不够发达的当时,这两个要求不可兼顾--或者是连接枪尾部和枪管的装置不够坚固耐用,或者是开关的过程非常慢--这是毫不奇怪的"
所以到了 16、17 世纪,后装火器仍是带活动尾部的,即尾部同身管尚未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因而,开关尾部非常不便。只是在到了 19 世纪中叶,当科学技术有了一定进步发展,牢固地连接枪尾部的难题才得以顺利解决,从而使欧洲某些国家,如普鲁士,有了真正适用的线膛枪(后装针法枪)装备自己军队的可能。
所以这里体现出一些恩格斯的思想:武器和装备的发展与改进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19 世纪 60 年代,为准备对付可能来自法国的入侵,英国掀起了一场在居民中组建志愿兵部的运动。这个运动得到工人的广泛支持,并为恩格斯所赞许。因能在不受刺刀冲锋和骑兵冲锋威胁的阵地上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提出了如下的任务:发明一种武器、一种步枪,在射程和射击精度方面能够把滑膛枪装弹灵便迅速同枪管长的优点结合起来,使它既是火器又是可以拿来格斗用的兵器,适合每个步兵使用[1].由此可见,散兵战作为现代的主要战术以来,就有了这样一种推进武器改良的需要。这里,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重要思想:即人与武器的关系。人是主体,武器是客体,人制造了武器,武器的发明增强了人的战力,但是武器的优劣最终还是要有人来使用,没有人武器就是一堆废铁,所以,武器并不能决定战争的结局,人才是最重要的。"针法枪是普鲁士泽默达的一位非军人德雷泽先生发明的,他在首先发明用撞针突然撞击蛋壳内的起爆药而使装药起燃的方法以后,在 1835 年就设计了带有这种撞针装置的后装枪,从而完成了他的这项发明"[2].这种枪大批装备军队,大量使用后,普鲁士大部分军界人士对这种武器的作用都估计过高,认为针发枪能够快速的连续齐射,对于进行的任何冲锋都是可以抵挡的,能够很好的起到压制效果。然而,现代步枪的火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面对勇猛的冲锋来说能否起到压制的效果还很难说,"消极的防御,即使有良好的武器,也必败无疑"[3].在这里又再次印证了在战争中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第四节 恩格斯对炮台(也叫堡垒)研究所提出的思想恩格斯撰写的《棱堡》论文中说:"城堡是用圆形塔楼或方形塔楼从侧面防守的,当强攻的敌人遇到护城濠被迫停止前进时,被围者可以从塔楼向敌人射箭,并利用军用器械诸如抛石机发射投掷物。棱堡是不等边的五六角形工事,一边面向要塞内部,对面的凸角面向开阔地突出,形成突角的两条长边称为正面,而把两条长边同城墙或垒墙连接起来的两条短边称为侧面,正面对付敌人的远程火力,而侧面以自己的火力掩护护城壕。……"[4]
其中体现出恩格斯关于炮台(也叫堡垒)的相关思想如下:
1.从 15-19 世纪中叶,欧洲船炮与炮台技术三者之间的发展一直是矛和盾的拉锯战。15 世纪以前欧洲城防工事或炮台是高大而单薄的同心塔楼结构。16 世纪初期以来,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洋城防工事或炮台技术过渡到低而厚的棱堡方形建筑阶段,墙体内砌条石,外筑三合土,结合了防御和保护自我这两个原则,意大利人最终将不等边的五角星形作为理想的棱堡形状。使得只配备有前装式兵器和黑火药的军队在城堡的攻防能力上达到了最高的水平。其形成及其推广,使欧洲攻城战中攻防之间的平衡再一次向后者倾斜。棱堡的修造方法超过了枪炮技术的发展速度,使攻城变成了旷日持久与一连串的城池争夺战。
2.法国工兵统帅沃邦(1633-1707 年)在 1659 年的意大利修筑的新型堡垒,低厚的棱形城堡取代高薄的中世纪城堡,意大利式防御工事一直是欧洲防御工事的典范。沃邦的荷兰对手库霍恩(1641-1704 年)元帅远不及沃邦声名显赫,但他和沃邦一样,修建的城堡工事十分牢固,能够经得住重炮的轰击;3.欧洲诸国到了 19 世纪初期以来,新式的堡垒式要塞成为防御的主流,即在四到六角形多面堡的核心外围 2.5-6 千米处,构筑简单的 1-2 列凸角堡作掩护,使敌人的炮火无法直接轰击要塞的核心堡垒,从而构成了更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战争实践证明,堡垒式要塞更能有效地抵御不断增长的火炮的攻击能力。棱堡的最终消失是到了 19 世纪后半叶新型开花弹的广泛使用才行。因为后装线膛火炮的出现和其椎头柱体炮弹性能的增强,即使完善的堡垒式要塞体系,其防御能力亦大打折扣,已经日渐式微。传统棱堡的筑城技术渐趋过时,出塞的主动攻击成为常法。然而直到 19 世纪后期,仍是军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结
恩格斯关于火炮(包含炮兵)的思想:火炮一经在战场上使用,不仅在攻城和守城时能够使用,而且在野战中和军舰上也能使用。炮兵的全部威力在于能从一定距离进行射击,"炮兵比其他兵种具有大得多的防御特性,在具有决定意义的大规模会战中,最重大的战果都是靠预备队炮兵取得的。早在 18 世纪中叶,膛线就已出现,但要历经一个世纪之后,即后工业化对技术的提升和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线膛小型武器的出现促使欧洲发明家们采用膛线制作野战炮,它是古代火炮与近代火炮的重要分水岭。19 世纪以后,由于定装弹药筒的发明和膛线的发展,后膛装填才得以再次风行开来。线膛炮的发明是冶金技术的进步与军器性能增强二者促进的结果,其被配置在舰船上,将会引起一场海战革命。
恩格斯关于海军舰船的思想:西洋战船形状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洋战船及舰炮的发展是从木质风帆向蒸汽铁甲战船过渡以及滑膛炮向线膛炮的过渡,由于蒸汽使交战中的舰船不依赖于风向和水的流向,所以未来海战的战法就将更加接近于陆上会战的战法,并且将服从陆上会战的战术原则。
恩格斯关于火枪的思想:他通过对步枪与战术发展的描述,阐明了武器装备、战术发展及人的辩证关系,即武器装备决定战术,战术发展反作用于武器装备的改进,但是,人在战争中比武器更为重要的思想,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恩格斯关于堡垒的攻防思想:一是从 15-19 世纪中叶,欧洲船炮与炮台技术三者之间的发展一直是矛和盾的拉锯战。16 世纪初期以来,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洋城防工事或炮台技术过渡到低而厚的棱堡方形建筑阶段,使得只配备有前装式兵器和黑火药的军队在城堡的攻防能力上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二是欧洲诸国到了 19 世纪初期以来,新式的堡垒式要塞成为防御的主流,即在四到六角形多面堡的核心外围 2.5-6 千米处,构筑简单的 1-2 列凸角堡作掩护,使敌人的炮火无法直接轰击要塞的核心堡垒,从而构成了更大纵深的环形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