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理论论文

中美两国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的战略分歧(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6 共10429字

  由于史迪威在9月19日当面递交的罗斯福电报措辞过于强硬,导致蒋介石下决心驱逐史迪威。罗斯福不得不于10月19日同意蒋介石的要求,任命当时担任东南亚最高统帅部参谋长的魏德迈接替史迪威出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同时将美国陆军中缅印战区划分为中国战区和印缅战区,由魏德迈担任美国陆军中国战区司令官[17]688-689.史迪威事件后,蒋介石曾担心会因此影响中美关系和美国的对华援助政策。然而,美国政府被迫召回史迪威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美关系,美国对华军事援助政策在“先欧后亚”的总体战略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是对人事和机构进行了调整。

  魏德迈接替史迪威之后,美国陆军并未放弃在华的空中战略。他在10月28日接到美国陆军的命令,其主要任务包括:协助蒋介石指挥中国军队进行对日作战;指挥美国战斗部队进行以中国为基地的对日空战,以及协助中国陆空部队的作战、训练和后勤补给;除非为保护美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不得使用美国武装力量介入中国内部冲突;接受蒋介石参谋长的职务[33]271.

  经过史迪威的不懈努力,缅甸战役进展顺利,这一局面极大地改善了中国战区的后勤状况。然而在魏德迈抵达中国的时候,盟军的后勤状况仍极不乐观,无法承担空中战略和改革中国军队的双重任务。盟军夺取密支那后,驼峰空运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虽然陆上运输线实际上在1945年2月才开通[34]48,但美国陆军航空队所属的空运指挥部能以更快的速度运入中国陆军所需要的物资和器材。1944年12月的实际空运吨位31 935吨[35]138,而到1945年8月份日本投降前,空运吨位达到53 315吨[35]143.

  最初魏德迈并不反对在中国继续执行美军的空中战略,但后勤方面的问题促使他要求将B-29撤出中国[36]161,以便将更多物资用于援助中国政府和军队。在1945年1月份,维持B-29轰炸机所需要的物资就占去了驼峰12%的空运[35]146.

  B-29轰炸机撤离中国不仅意味着中国不再是美国陆军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而且也意味着更多的空运物资能用于魏德迈主持的军事改革。美国政府内部的陆空战略之争最后转向了执行地面战略。由此可见,魏德迈接替史迪威之后,美国对华军事援助的重心不再是以中国为基地对日本展开空中袭击,而是转回对中国军队进行改革,支援中国军队并提高其作战效能的战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战时中美之间存在的陆空战略之争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以往学界强调的陆空战略之争,将陈纳德、蒋介石、罗斯福作为空中战略的支持者,而将史迪威、马歇尔作为地面战略的支持者,然而未被学界重视的是,影响美国对华军事援助的争论实际上发生在美国政府内部,而且蒋介石与罗斯福之间也存在严重的陆空战略之争。实际上战时中美之间的陆空战略冲突有着非常复杂的内容,蒋介石与史迪威、蒋介石与罗斯福以及罗斯福与马歇尔之间都存在类似的意见分歧。而且这一争论也严重影响了美国对华军事援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结成军事同盟,但两者并不是平等的同盟伙伴。美国对华军事援助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中国,而带有更强烈的满足自身战略需要的色彩。这是1945年之前中美军事同盟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这种紧张状态并不是由于史迪威或者马歇尔破坏了罗斯福的对华友好政策,而恰恰是执行罗斯福坚持的空中战略的结果。开罗会议前后,罗斯福从积极支持蒋介石的“空中攻势计划”,到提出军事观察组和史迪威指挥权问题,其对蒋介石态度转变的内在的原因是出于其空中战略的需要。

  由于后勤条件的限制,美国对华军事援助数量极其有限。如何使用有限的军事援助成为中国战区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美国陆军选择了执行空中战略,同时避免向亚洲投入地面部队。这就造成了美国对华军事援助的重心是为了满足美国的战略需要而不是帮助中国的局面。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局面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是蒋介石不懈争取的结果。

  纵观战时美国对华军事援助的决策过程,罗斯福是最终的决定者,而美国陆军参谋长仅是其主要助手之一,通过备忘录等形式修正罗斯福的战略。美国中缅印战区司令史迪威则从战地通过各种报告、备忘录为决策者提供情报和其自己的意见。在这一决策过程中,马歇尔并不是决策者,不仅如此,马歇尔提出的建议还经常遭到陆军和海军其他人员的反对,并最终被取消。其中,史迪威多次要求的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参加反攻的否决意见来自于美国陆军内部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同样,在修正美国对华军事援助方向上,中国政府并非毫无作为,蒋介石不仅能通过正规的外交渠道向罗斯福提出要求,他还充分发挥院外游说的作用,从而影响美国的对华援助。然而,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支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蒋介石期盼的美国陆军地面部队投入到缅甸反攻并未得到罗斯福的明确支持。

  魏德迈接替史迪威后,中美军事合作进入最佳状态,不仅是后勤状况得到改善的结果,也是由于美国将对华军事援助的重心重新转向解决中国的危局的结果。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获得了更好的基地,促使美国陆军停止在中国执行其空中战略。B-29轰炸机撤出中国,意味着更多的美国军事援助能用于中国陆军的改革,并解决中国战区所面临的危局。

  参考文献:

  [1] 罗志田。从史迪威事件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与中国国民党政府的矛盾[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99-109.

  [2] 严四光。史迪威陈纳德龃龉与美国对华政策(1942-1944)[G]//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二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376-397.

  [3] 金光耀。试论陈纳德的空中战略[J].近代史研究。1988(5):202-219.

  [4] 李亚平。史迪威、陈纳德之争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4(4):24-30.

  [5] 王真。史、陈矛盾及其对战时中美关系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78-83.

  [6] 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第13册[M].台北:中央日报社,1977:84.

  [7] 梁敬錞。史迪威事件(增订版)[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2:5.

  [8] 王建朗。信任的流失: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美关系[J].近代史研究,2009(3):45-62.

  [9] 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期间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2-194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68.

  [10]梁敬錞。开罗会议[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3:22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