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技术论文

美军坚持装备持续创新的经验及对我军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1 共7345字
论文摘要

  二战以来,美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装备持续创新能力,创造了大量世界领先的武器装备,不仅为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以较小伤亡夺取战争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认真总结美国保持装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经验,深刻认识美国经验对我国提高装备创新能力的重要启示,对于加快提高我国装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实践历程

  近一百多年来,尤其是二战结束以后,美军装备发展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战略需求下美军始终保持装备创新的持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持续创新能力,成为美国国家战略及军事安全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

  1.1 装备创新全面启动阶段

  二战以来,在美国的军事安全和经济效能方面,技术的重要性日趋增长。出于军事安全战略需求,美军装备创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早在二战后初期,无论是枪械技术、火炮技术、坦克技术,还是军用舰艇技术、军用飞机技术、军用直升机技术、军用电子技术等,美军都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在军用飞机技术上,是美军率先实现突破音障,并在1947年10月14日,由查尔斯·耶格上尉完成了超音速飞行的壮举;也是美国带领了燃气涡轮发动机的革命,并由美国最早应用到战斗机上,如洛克希德公司生产的F80奔星式飞机,共和公司生产的F-84雷电喷气式飞机,以及重量和推力更大的后掠翼F-84F电闪式飞机,北美公司生产的F-86佩刀式飞机等。在军用电子技术方面,最早配备先进机载电子设备的是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军就在其代表机型F-104和F-4飞机上配备测距雷达,后出现单脉冲雷达和惯性导航系统等分立式航空电子设备,已经可以支持飞机的全天候作战。在军事通信领域,美军于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建立了军事通信网络,其典型的战略通信网就是美国国防通信系统。该系统是由自动电话网、自动数字网和自动保密电话网组成,它拥有130多个交换中心,使用视距无线电、对流层散射、高频无线电、卫星和电缆等多种通信手段,线路总长超过6 700万km,能将配置在近80个国家100多个地区的3 000多个指挥所联结起来。

  1.2 装备创新全面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美国各种武器装备全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陆军装备方面,坦克与装甲车辆、反坦克武器、地面炮兵压制武器、炮兵侦察器材、轻武器、工程技术装备、陆军战场侦察与监视系统等均有世界领先的装备,包括:

  M-1坦克、M102式榴弹炮、“陶”式反坦克导弹、M16A1式自动步枪、“伦姆斯”式地面传感系统等。在海军装备方面,代表世界水面舰艇、潜艇、海军战术导弹、水中兵器、舰艇导航系统等发展水平的,就有“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俄亥俄”级“三叉戟”导弹核潜艇、“洛杉矶”级攻击性核潜艇、“鱼叉”式反舰导弹、MK29mod0型舰船用平台罗经、MK2mod6舰用惯导系统等。在空军装备方面,发展了采用高推重比发动机并使用碳硼复合材料等先进技术的F-15和F-16战斗机,成功研制了具有一定隐身功能的B-1B战略轰炸机,1982年4月正式投产了先进的AH-64武装直升机,发展了最大载重120T的C-5A运输机,命中精度很高的“不死鸟”和“响尾蛇”系列空空导弹,性能先进的AN/APQ-72等机载火控系统等。在战略导弹与核武器方面,成功研制了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和可遥控快速变换攻击目标等先进技术的第三代地地洲际弹道导弹“大力神3”,发展了“三叉戟”1型和2型潜地弹道导弹,BGM-109A和BGM-109G战略巡航导弹,MK-12A/W-78等先进核弹头。在指挥控制通信系统方面,美军届时建成了完整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美国总统利用其指挥系统逐级向第1线作战部队下达命令,最快只需3~6min,若越级向核部队下达命令,最快只需1~3min。在军用航天技术方面,美国已发展出支援地面军事力量的卫星系统、攻击敌方航天器的反卫星系统和执行军事使命的载人航天器,如“大鸟”照相侦察卫星、“647”导弹预警卫星、“白云”海洋监视卫星等。

  1.3 创新能力逐步形成阶段

  进入新世纪,美军着眼提高未来作战需要,大力开发未来能力,即:保卫关键作战基地(最重要的是美国本土),击败大规模毁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袭击;向反进入和区域拒止的环境远距离投送兵力,并持续作战;发展持续的监视、跟踪和快速作战能力以摧毁敌人的藏身据点;利用信息技术和创新性网络中心思想将联合部队连为一体;保护信息系统免遭攻击;保持空间畅通无阻并保护美国空间能力免遭敌人攻击。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军进一步强化装备创新。在核武器方面,美军“国家点火装置”不断取得新突破,到2010年11月,该装置成功进行了第3次综合点火试验,表明美国率先具备了实验室条件下开展大型聚变综合实验的能力,为在核禁试条件下发展核技术提供 了 手 段。 在 军 事 航 天 力 量 方 面,美 军 在2012年12月,进行了第3次X-37B轨道试验飞行,成功验证了太空机动飞行器的重复使用性;启动“凤凰”计划,演示验证静止轨道内废弃卫星天线再用技术;美国国防部已顺利完成“机载激光器实验平台”的最终飞行试验;2012年10月,美国导弹防御局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导弹防御试验,模拟了多次拦截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交战;2001年以来已完成71次碰撞杀伤拦截飞行试验,其中56次成功。在陆军力量方面,无人机机载弹药取得新突破,2012年雷声公司对小型战术弹药成功进行了2次实验,并正式命名为“圣火”;“影子200”无人机成功试射洛马公司研制的“影鹰”导弹;新概念新原理陆战装备技术领域也取得诸多进展,研制出具有激光制导能力的步枪弹,完成了利用激光为无人机充电的试验。在海上力量方面,2013年5月7日,世界最先进的航母“福特号”完成舰体结构建造;舰载无人机系统日趋成熟,海军“海狐”无人水面艇成功完成燃料快速自主传输试验;2012年11月,海军X-47B无人机完成首次路基弹射试验,并开始舰艇与无人机的适配性试验;电磁导轨炮交付工程样炮,并已开始测试,能精确打击160km以外的目标。在空中力量方面,机载JASSM-ER导弹已试验成功,射程达到926km;全面展开第六代战斗机的方案设计和技术研究,采取全向多波段隐身、超声速作战、大作战半径、网络化协同作战,计划将从2030年左右开始执行战备任务。

  2 保持装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经验

  在武器装备创新实践中,美国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利于保持装备持续创新的基本经验,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创新制度建设和所制定的国防科技政策上。

  2.1 深刻认识军事装备技术领先的地位作用

  在美国看来,“军事技术指有助于生产、使用、保养武器及其他军事装备的整套技术和技能。技术上的进步虽难精确估计,但它只不过是一种能够实现过去无法实现的目标的能力,或者是一种能够更经济、更有效地达到目前可达到的目标的能力。”军事技术的领先“足以防止或者‘打赢’一场战争,对于采取战略防御的国家,领先是避免失败所必须的条件。”

  因此,推进军事技术不断进步是提高部队作战能力最根本的途径。与扩大武器装备数量相比,提高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武器产量多大,也不论部署得多么明智、使用得多么巧妙,都不能补偿技术上的严重落后。

  ……聪明的运筹充其量能使某种能力增加3~10倍,而 发 明 则 往 往 能 使 同 种 能 力 增 加10~1 000倍。”

  正是基于这一观点,美军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武器装备质量建设,甚至提出“美国研制工作的特点历来是重视质量优势,认为数量可以少些。”

  尤其是在信息化时期,美军对技术优势更加重视,不断强化信息优势和技术进步使美军得以灵活运用联合作战力量。武器装备的杀伤力提高使美军能够运用少量武器就能遂行过去需要大量武器才能完成的攻击行动,精确灵活的精确寻的和远程武器系统使美军用更少武器系统歼灭和压制敌军,实时综合情报使美军能够及时快速集结机动部队等。美军反复强调,新技术的直接应用所产生的全部影响极为深远,“指挥与控制能力的提高、情报的重大改善、加上新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将改变机动、打击、保护和后勤的传统职能。这种改变实际上形成了新的作战原则,即制敌 机 动、精 确 打 击、全 维 保 护 和 聚 集 式 后勤。”

  正是这一科学认识有力促进了美军信息化时期军事技术的加速创新和全面应用。

  2.2 不断完善激励创新的各种制度

  如同一般科学技术创新一样,军事装备技术创新成果同样具有创造性、新颖性等特点,从而决定装备技术创新必然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按照一般激励理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而一旦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努力受挫会导致倒退到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当个人认为努力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评价时,他才会为受到激励而付出更大的努力。通过建立创新激励制度,给予在装备技术创新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以荣誉或物质奖励,不仅是社会对贡献者应当给予的肯定,也是推动装备技术领域的竞争、创新、合作,持续保持装备技术创新活力的重要途径。从美国保持军事装备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实践看,其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高度统一,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家科技奖励系统,为保持军事装备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这一科技奖励系统主要包括3个层次:第1个层次是以总统名义设立的政府科技奖励,包括:费米奖、总统科学奖、总统技术奖、美国政府创新奖等;第2个层次是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科学技术促进会 等 机 构 设 立 的 科 技 奖 励,重 要 的 就 有23项,包括商务部设立的 “费姆国家发明者 大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的“沃特曼奖”、国家科学院设立的“国家科学院航空工程奖”、国家科学院研究创新奖等;第3个层次则主要是全国性自然科学学会和协会、各州科学院以及国际知名公司和企业设立的奖励,其中美国化学学会设立61项、物理学会设立48项。另一方面,美国还直接通过国防采购过程给予激励,保持了军事装备技术持续创新。他们认为“创新在本质上是难以采购的产品,因此为创新提供动力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军事装备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生产中的规模经济”“政府是唯一购买者”等特点,坚持在整个合同期内不断进行实质性的再谈判以解决各种问题,确保企业收益;国防部通常对2种设计方案进行投资,直到原型建造阶段为止;鼓励企业在根据估计成本确定的基础价格上,通过设法找到新的途径以降低自己的成本,使其在生产过程中获得好处;政府直接投入大部分与国防相关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政府成为军工厂商许多专用工具和测试设备的购买者;为弥补企业在设计队伍建设中投入的费用,国防部与厂商建立额外合同管理关系,以确保厂商的专用投资得到补偿。

  2.3 始终保持正确的国防科技政策

  美国认识到,军事装备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保持与国家相关科技政策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他们一方面始终坚持军事装备技术创新的国防高投入,并随着经济发展和军费增长逐年有所增加。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军事科研费用不断增加,按当年 美 元 计 算,2000财 年 为387.1亿 美 元,2001财年 为415.9亿 美 元,2002财 年 为487.2亿美元,2003财年为581亿美元,2004财年为646.4亿美元,2005财年为688.3亿美元,2006财 年 为728.6亿美元。 从 中 可 以 看 出,2000—2006财年美军科研经费一直持上升趋势。

  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根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科技政策,使军事装备技术创新深深融入国家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之中,逐步摆脱了军事装备技术创新完全依靠国防投入的局面。

  据统计,1970年,美国人购买的高技术产品中的95%是 美 国 制 造,到1986年,下 降 到82%;1970年美国工厂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占先进工业化国家高技术产品总量的51%,而到1986年就只占42%;1970年,美国占世界高技术出口产品的28%,到1986年降到22%。这同德国和日本主要依靠增加民用科技投入,促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实践形成鲜明对照。对于这种情况,美国明确提出,“为了满足对技术的需要,美国国防部将不得不增加对商业界的依赖。在西方世界科研经费中,美国国防部所占份额的缩小,已不能满足现代军事的需要。国防部将需要向庞大、有 活 力、日 益 全 球 化 的 商 业 技 术 基 础 学习。”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美国决定大力开发军民用技术,不断加强政府在开拓性技术、基础结构性技术和战略性技术方面的投入,这一举措不仅为提高美国的商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条件,也为保持军事装备技 术 持续 创新 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对我军的启示

  分析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实践可以看到,虽然我军武器装备创新能力在新形势下不断增强,研制生产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关键因素,应努力借鉴美军保持装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实践经验,加快推进我军武器装备自主创新的步伐。

  3.1 进一步强化对装备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党历史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国防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国防科技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应该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强调“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切不可天真。”

  习主席在2013年11月5日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明确要求,要牢牢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在这些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军事装备技术创新队伍不断壮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有力支撑了我军高新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国防科技基础较弱,有关人员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到位,军事装备技术创新制度还不够健全,导致军事装备技术创新成果还不够多,甚至一些重大瓶颈技术还没有根本突破,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提高我国的军事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要全面贯彻军委提出的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指导思想,切实把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进步的不断创新上来;要认真查找我国军事装备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我国军事装备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严重性,不断激发军事装备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要充分认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的长期必然性,切实放弃依靠别国技术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的幻想,引导科技人员牢固树立长期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思想意识;要努力建立军事装备技术创新文化,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引导创新,用先进的制度规范创新行为。

  3.2 加快完善装备创新激励制度

  依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科技人员的需求往往更多地表现为“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层次,通过创新激励制度的建立,使科技人员被社会承认的满足感得到顺利实现,就会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创新动力。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军事装备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有力推动了军事装备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方面还存在军事装备技术产权保护不够有力,装备竞争性采购制度不够健全,装备采购竞争择优、监督制衡、整体协调的制度建设滞后等问题;另一方面,科技奖励制度也没有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甚至由于某些政府奖励公正性、公平性受到质疑,挫伤了部分军事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在提高奖励的有效性上下功夫。要在保证技术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各种军事装备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具有较强的公开性,在较为广泛领域、层次和空间得到监督,确保政府奖励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要努力借鉴美国开展民间科技奖励的经验,鼓励社会力量对优秀的军事装备技术创新成果给予奖励,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管;要加强现有奖励活动的管理,实现奖励管理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使奖励的每一环节都尽可能公开透明,切实维护军事装备技术创新奖励活动的高质量;要进一步强化奖励管理过程中的“异议”制度,通过“奖前异议”对评奖中的越轨行为进行监督,尽可能把那些有越轨行为的项目排除在奖励系统之外,通过“奖后异议”,接受奖励后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不该获奖的项目,并采取一定程序收回奖励。

  3.3 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装备技术发展路子

  美国的经验证明,只有把军事装备技术创新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才能始终保持军事装备技术创新的活力。在我国,继毛泽东“国防工业生产上要注意军民两用”,邓小平“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江泽民“军民兼容”思想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要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军军民融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据统计,到2013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成立了由国务院和军队23个部门联合组成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单位总数超过1 800家,其中非公企业超过500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2012年《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和《军民两用产品与技术信息共享目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共筛选300项科技成果,面向社会发布,有力促进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军民融合,为军事装备技术持续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也要看到,制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军队内部的科研生产力量还没有实现与社会科研生产力量的真正融合;军工集团“自成体系、部门封闭、企业全能、产研分离”的格局还没有打破;促进军民融合的相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在武器装备知识产权、价格确定、减税免税、信贷贴息等方面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必须站在长期保持军事装备技术创新活力的高度,根据军民融合实践的需要,彻底打破各种制约融合的利益格局,建立完善各种有利于促进融合的法规制度,才能最终建成军民融合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为保持军事装备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4 结 束 语

  美军装备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不同历史阶段美国国家战略及军事安全战略需求的重要体现,也是美军装备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有力保障,研究其成功经验对未来我军武器装备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借鉴美军保持装备持续创新能力的实践经验,我军必须进一步强化对装备技术创新的认识,始终保持正确的国防科技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通过思想认识的提升,科技政策的保障,军民融合武器科研生产体系的构建,为军事装备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防 科 工委 情 报研 究 所.外 军 武器 装 备现状 及发展 趋 势[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436.
  [2]2002年美国国防报告[R].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4.
  [3]郭世贞.军事装备学经典原着选读[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626.
  [4]查尔斯·J.希奇.核时代的国防经济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33.
  [5]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备战2020[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109.
  [6]姚昆仑.科学技术奖励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79-184.
  [7]基斯·哈特利.国防经济手册[M].姜鲁鸣,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0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