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平面设计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平面设计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3-11 共733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解决平面设计哲学困境的思路探究绪论
【第二章】平面设计及其创作中的哲学困境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平面设计
【第四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平面设计指导策略
【结论/参考文献】马哲与平面设计的关联性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平面设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艺术创作的理论支撑,现代很多艺术创作的哲学根据都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前平面设计普遍存在理念中的哲学困境和方法论中的哲学困境,要走出这些哲学困境,平面设计要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寻找理论指导,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1.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1)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
  
  ①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是纯粹研究艺术之美,而是历史唯物观对美学的本质、根源、规律进行辩证分析,通过经济学、哲学论证,构成一种认识美和艺术问题的方法论体系,为此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学理论、美学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是认识美和艺术的工具,通过他们人类可以更客观地了解美和艺术的现象,并对美和艺术的现象进行说明。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它引导人类正确认识美的本质、美的来源、美的规律,并可引导人更好地创造美,让美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股力量。
  
  ②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向来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经过学者们的研究,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基本理论包括这几方面,一是“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二是“美的规律理论”,三是“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四是“艺术本质理论”.
  
  对于这四大基本理论,下面将展开论述。
  
  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是马克思早期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主要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基础,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主要观点是“劳动创造了美”,认为美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中,因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对劳动与异化这两个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证,进一步阐明劳动创造了美,人类只有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才具有美。《巴黎手稿》中有个美学问题是“异化”,实际指的是与乐生劳动相对立的劳动,也就是有着苦难痕迹的劳动,马克思将这种劳动称为异化劳动,认为这种劳动的形态虽然被扭曲,但具有的创造性不会被抹去。
  
  劳动观点是马克思认识美感特征的出发点,对于美的本质,马克思同样用劳动的观点进行阐明,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带有社会性,人的美感只有在社会中才会产生,而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产生不同的美感。
  
  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具有规律可循,并不是任意开展,在审美的基础上,会按照美学具有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关于美的规律理论肯定了美创造材料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同时对审美主体的主体性也进行了肯定,深刻论证了人类审美创造的理论。
  
  对于美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即人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进行生产,这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能力,动物是不具有的,而且人类对于每一个对象都懂得把握好内在的尺度,这其中就包含美的规律,人类遵循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活动。人类能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活动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会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摸索出具有的规律。在遵循美的规律基础上,人作为主体会和各种各样的客体实现统一,从而让审美关系、审美价值得到产生。对于美的规律,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的论述:“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只具有有限的意义。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陋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饮食与动物的饮食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16]126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这个概念最先由马克思提出,他用来概括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他认为劳动的本质会在私有制条件下发生异化。
  
  发生异化的劳动一般有四种现象,一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发生异化,二是劳动者和自己劳动产品发生异化,三是人不是自由自觉劳动,而是被逼劳动,从而与创造的对象发生异化,四是当人和自己的劳动活动、劳动产品发生对立时候,就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异化劳动的理论是马克思探讨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一部分,马克思通过这个理论试图将私有制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呈现在世人面前。异化劳动理论也是马克思论述美本质和起源的一部分,在美的本质和起源中我们了解到异化劳动具有带有苦难痕迹的劳动,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惨遭上层阶级剥削,他们付出的劳动并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以他们的劳动具有苦难痕迹。对于这种异化劳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在对资本主义剥削罪行进行批判的同时,还论述了异化劳动在审美学中具有两重性,认为它制造了丑陋,也创造出了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根源,而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的固定。对于异化劳动现象的消除,马克思认为需在生活中发现美,把劳动变成审美劳动。
  
  艺术本质理论。美是从何而来,美的本源是什么,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对于这个问题,他回归人类的生产劳动,从劳动创造美的论点中延伸,认为美来源于生产劳动,人类的历史带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存在于人有意识的生产活动中。当人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穿、住、行等物质上满足的时候,也会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美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体现。劳动能够创造美,也就是人可以通过劳动让本来不具有美的东西转化成为美的东西,这充分体现了劳动创造美,美的本源是人类的生产劳动。[17]97马克思主义学说中还有另一个思想,即“艺术生产”,这也是劳动创造美的理论构成,这个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从早期的《手稿》,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都有对“艺术生产”这个思想进行完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为艺术生产在社会生产中进行定位,论证了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是属于精神范畴的生产,与物质生产相互联系。[18]
  
  到了晚期的《资本论》更是用经济学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在“艺术生产”思想中,马克思着重于生产特征对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认为这是审美体验物质化的过程,这个观点被学者们视为发展、创新艺术的理论指导。从哲学角度来看,艺术生产的本质在于将艺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来看待。
  
  到了《共产宣言》这个着作后,马克思直接提出了“精神生产”的概念,将“精神生产”界定为“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同时还指出了这样的疑问:“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明了对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看法,其中精神生产包含了艺术生产,而精神生产会受到社会物质生产的制约,也就是物质生产繁荣了精神生产才会得到发展,若物质生产萧条,精神生产也会低迷,这符合人需要先满足物质生活才能更好追求精神生活的原理,这也是精神生产最基本的发展的规律。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探讨的艺术本质在于人先满足自身物质生活,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艺术的本质依赖关系是:“人们首先必须吃、住、喝、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2)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对平面设计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具有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美学从理论走向现实,就是当代人所指的艺术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倡导,文化生活是人们物质财富得到满足后的更高层次追求,人类在近代将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经济社会,而第四个阶段是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后将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21]21-24今天,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已经从理论的角度上走下神坛,并在现代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在现代文化建设中,发展文化产业不但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还是为了促进文化繁荣和经济繁荣。我国在近年来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经济实施走出战略期间,文化产业也实施了走出去的战略,“走出去”战略为我国文化产业扩大了发展空间,并实现多元化发展。“走出去”为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①。”①我国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延伸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应该并驾齐驱,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有促进作用,我国要发展经济,就要重视文化建设,通过精神生产来促进经济更加繁荣。可以说,我国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建设都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指导下,懂得了要抓物质文明建设,也抓精神文明建设。
  
  在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践行和创新中,当下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文化生活的需求,是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二对从事艺术专业的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美学是我们现代人了解美的本质、美的客观规律、美的来源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美学让我们懂得,审美的过程中,需要人的理智与情感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同时审美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审美带来的终极体验也会不断地影响人生,从而引导人生、照亮人生,让人生因为审美得到升华,达到更高的境界。马克思主义美学还让我们懂得人的艺术创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需要通过生活、生产活动的实践才能获得。
  
  在审美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培养方面,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指导下,能让人更好地认识艺术创作,对人发现生活美的内在本质和美的真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我们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发现美、体验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美学来审美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体验,因为会审美,我们才能更好地体验美,并创造美。
  
  从深层意义来看,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对平面设计的当代价值具有深远影响。
  
  平面设计的当代价值可以概括为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其中社会价值蕴含于平面设计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可为他人提供服务,也就是平面设计具有社会性,会与各阶层发生联系,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对平面设计的社会价值有直接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认为艺术和美起源于人类劳动和交往中,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平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起源于人类劳动中,具有社会性,并在社会中与各类型的消费者发生联系,对大众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并一定程度促进社会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当代平面设计除了注重对消费者的影响,还注重平面设计具有的文化价值,在追求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时,还注重平面设计给人的精神活动带去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会注意将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社会环境融合到作品中,更高层次地影响受众的精神活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整体性思想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整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社会观、认识论等诸多方面。它告诉人们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的思维均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有机动态有机整体。因而我们在对自然、社会、思维进行认知时要从整体的角度对其加以把握。整体性思想认为解决矛盾的立足点,在于把杂乱的现实世界纳入到统一的形式中,这个观点对属于艺术创作的平面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师要将感性和理性、外在和内在、灵魂和形式、市场和消费者看做是完整的统一,运用整体性思想把控全局,在设计中发挥创新思维不能脱离市场,不能忽视受众心理,也不能没有策划目标,唯有把所有的元素都统一起来,让平面设计的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纳入到一个整体中,本质和现象、物质和精神、思想和素材才不会被分裂,设计的作品才能在立足市场的时候向哲学的方向转变,赋予它更多的文化思想内涵。在平面设计中,唯有本质和现象、艺术和市场、物质与精神形成统一的整体后,平面设计的宗旨才能实现。
  
  在整体思想下,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全面而真实地反应现实,并蕴含深层的客观秩序。作为艺术创作,平面设计的作品也应该全面而真实地反应现实,揭示企业品牌的形象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整体性思想中,有些设计师可能误认为是要照顾全局,就要一味地堆砌细节和素材,把各方各面的素材都运用到设计作品中,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整体性思想下的艺术创作不是盲目堆砌细节,也不是只看到社会整体的表面,而是要有自己独立的结构和整体,蕴含的思想能够辩证地反应现实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思想着重于运用辩证思维来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认为现实的客观形式决定艺术作品的形式。在平面设计中,市场规律、受众需求和心理、产品的信息对设计作品的形式有着决定作用,而作品的形式对市场、受众、产品具有反作用,这是整体性思想的必然结果。因为内容决定形式,设计师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应该先分析存在的内容,根据事先存在的内容来设计作品,设计出来的作品才具有反作用。
  
  3. 马克思主义哲中的和谐思想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存在矛盾,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需要正确看到矛盾、解决矛盾,才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谐思想是建立在正视矛盾、化解矛盾的基础上,这是一种建设性的思维,它的价值取向在于唯物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呼吁人类重视矛盾的斗争性,也重视矛盾的同一性,面对客观存在的矛盾,需用和谐思想正确面对,才能促进矛盾向着积极的方面转化。马克思的和谐思想包含共生性、系统性和辩证性。
  
  平面设计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但却为市场营销服务,它的本质和创作形式存在矛盾,要协调好平面设计的市场性和艺术性,面对这样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和谐思想,设计师可从矛盾双方找到同一性,在市场性、艺术性中找到协调点,通过建设性思维促进两者相辅相成,实现双赢,也就是用市场的性质提升艺术的性质,用艺术的性质促进市场的性质,作品既能够实现信息传达、品牌文化传播功能的同时,也具有深层次的艺术内涵,而艺术内涵反过来可以增强市场传播效果。和谐思想指导下的平面设计追求的是资源整合、协调共赢,突破局限性,忌讳狭隘思想,不能一味追求信息传播而忽略了平面设计应有的艺术性和创意,也不能一味地追求艺术性和创意而忽略了市场传播的因素,两者应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作品达到互助协作的一面,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和作用。

  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对作品的对比调和、协调美具有深远的影响。和谐思想下的艺术创作,讲究单纯齐一,这是掌握设计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平面设计追求优美,而不是造型要素的拼凑,一幅优美的设计,蕴含着和谐美。将一切造型设计得单纯,可以给受众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排列组合上呈现出来的整齐美,会带来节奏感和秩序感,追求协调美的平面设计作品,从视觉上具有简洁有秩序的美感,这是作品的一种艺术形态。
  
  平面设计需要对构成要素进行设计组合,这个过程讲究对比调和,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比如线条、形状、大小、元素、质地,把其中某一种因素差别程度不同的部分组织在一起,使同一个因素不同部分之间产生对照和比较。在将各种各样的要素组织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进行调和,是在差异最终趋向于同一,通过一定的处理手法,使对比的各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
  
  平面设计作品讲究的对称均衡也蕴含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对称均衡也是和谐美的体现,它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形式美,也是设计师运用得最多的一种美的和谐法则。在对称的形式中,设计师将各种造型元素秩序井然地安排起来,让画面显得协调对称,从中固定出一种平衡的关系,让画面和谐并附有节奏感。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是重要的美学法则,运用和谐思想课更好地处理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的关系,让多样元素形成统一。在和谐思想的指导下,可以培养设计师们对形式美的敏感,引导设计师掌握美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去创造具有美感的作品。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人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在和谐思想的影响下,设计师需遵循组合规律,在组合规律的作用下让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从参差转化为齐一,整个画面追求对称与平衡,同时还追求这些美的规律: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这些美的规律是和谐思想的体现,是设计师创造和谐美需要熟悉和掌握的技巧。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平面设计中同构思想的影响
  
  平面设计中的同构思想即是把不同的,但相互之间又有联系的物体结合在一起。这种同构不是把物体拼在一起,而是将它们的共性合二为一。同构的强调整体的相互统一,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不同物体具有矛盾对立面,也有对应的相似点,设计师需要掌握这些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同构思想下的结合并不是把所有元素并置在同一个画面上,也不是物的再现,而是要把物体中的共性合二为一,将物体的个性相互展示出来。设计师在同构图形的时候,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这种创造需要依照现实规律,而不是凭空想象,是建立在缜密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性的组织和控制。
  
  在同构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用想象的思维进行假设、想象、比较、幻想,同时也离不开现实主义,同构需要合乎逻辑,坚持用逻辑准则分析假设、想象、幻想,这样创新性思维才能够转变成为创造活动,设计出合乎逻辑的作品。
  
  平面设计中的同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一切艺术创作都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实际,同构需要发挥创新性思维,但在假设、想象的过程中需要立足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合乎逻辑。同构思想也体现整体的概念,在同构中要将不同物体放在一个画面中,需从整体出发,合理地解决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对立、矛盾,让不同物体在同一画面中达到协调统一。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