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教学论文

分层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8 共5876字

  第二章 分层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2.1 分层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分层教学的层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存在着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性。分层教学,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地全面发展而根据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媒体等相关教学要素的客观实际而采取的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策略。

  我国的教育科研领域对分层教学历来就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目前大致上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的出发角度是教学方法,认为分层教学主要是在认知层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是针对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适度调整。无论是校际的还是班际的分层在客观上都会形成"标签效应".[4]

  第二种意见的出发点是考虑教学组织形式,认为分层教学绝不是一种孤立的教学模式,而是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在集体教学的环境下,进行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5]

  第三种意见是从教学目标出发,认为分层教学就是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同时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个别辅导,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6]

  分层教学不仅要体现尊重学生差异的教学理念,也需要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配合。从诸多地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按学生单科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与按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相比,前者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分层教学是围绕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课程,在充分研究不同层次的学生现有计算机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目标、知识结构、课堂提问及课堂练习、作业布置、课外辅导和单元检测等方面实施的适应性教学。

  1. 对分层教学的理解应注意的问题。

  深入理解"分层教学"的内涵,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层教学"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建构。个体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在不断的变化的,而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信息的叠加,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应1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为出发点,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自己前进发展的动力。

  (2)"分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基于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分层,绝不意味着仅仅对学优生的进一步促升和对后进生无情的抛弃。相反,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明确地定位,能够更好更快地良性发展。反观以分班来实施分层,不管主观上出于怎样的动机,事实上,分在后进班的学生,总会伴随着一种被歧视、被淘汰的心理,而且,这种后进生的个体心理由于在整班的后进生之间交流而很快地弥漫开来,进而发展成为一种群体心理,直至产生群体的对抗。

  (3)实施"分层教育"应当考虑的要素。

  作为一节特定的课堂教学来说,它至少包括了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四个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实施分层教学,应基于对以上四个要素的科学分析。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学校,同一个班的学生素质差异增大,但"素质"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品格、精神、学识、能力、言谈与举止的综合。

  在特定的条件下,人只会表现素质的某一方面,但是,单方面的表现,并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可遗憾的是,传统教学方式下,我们对一个学生的素质差与否,是怎样进行判断的呢?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一两次考试的成绩来武断地判断这个学生的"好"或"坏",就此给学生贴上了标签。我们且不论此次测试的信度与效度如何,在提倡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今天,这种对学生素质的"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本身就是很偏颇的。 学生素质高低的评判,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对本学科的积极的或消极的课堂学习表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来做出动态的、恰当的评价,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素质发展变化。

  对教材要素的正确认识是"分层教学"中要考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新课标对各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了相应的目标,其中,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另外,学科的本位意识日趋淡化。为此,教师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自 2001 年秋季起,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使用新教材,而新的教材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有发挥其创造性的更大的且具有弹性的空间。这为教师利用课堂主渠道搞好分层教学,提供了最大的支持。要正确认识教材,当前对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用可测量或可观察的行为来确定。如对数学学科,"了解"要做到"说得出、举得出、辨得出","理解"要则要知道"从何而来,如何表述,做何归纳","掌握"则要懂得"从何而来,有何用处,怎样使用"等。

  媒体要素,过去并不为教师所重视,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媒体要素对教学的影响日益凸现出来,从而,媒体要素成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时,学生对媒体的感知程度,理应成为教学中考虑的一个部分。

  2.分层教学的针对性与层次性。

  在对教学诸要素做出科学的分析之后,是否搞"分层教学"就只有按学生的素质高低进行分班教学这一条路呢?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它要求教师在课堂目标的确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的实施和对学生的教学评价等各教学环节中,做到有突出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1)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与层次性。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论、教学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起点能力做出调查,对达到终点能力所需的一系列先决技能做分析,在课题导入、提问设计、练习设计、作业设计、测验设计等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这样的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是针对何种水平层次的学生来设计的?如就提问设计来说,一节课中,回忆型提问可征对基础差的学生,以弥补其基础上的欠缺;理解型提问、分析型提问、 运用型提问可征对中层中学生,以提高其分析与应用的能力;综合型提问、评价型提问则可针对学习上层的学生,让这部分学生不会有吃不饱的感觉。

  (2)课堂教学实施中的针对性与层次性。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对于学生的分层,我们始终坚持一种动态的观点。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我们要不断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发现并感知学生在本节课上或一段时间内的接受能力、学习素养、发展趋向,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和评价,从而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各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实施。

  综上所述,为了使分层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我们应广泛借鉴并在正确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的实施这种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长足的进步,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主体性教育思想。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能够主动的"学".要突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改变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尊重学生在知识、技能、个性、爱好和特长等各方面客观存在的差异,努力实现"个别化"、"个性化"、"集体化"的最优化,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呆板和僵化。这是主体性教学对现代教学提出的迫切要求。

  1.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是我国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但"因材施教"四个字出自南宋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7]

  这八个字。由于这一思想揭示了教育的基本规律,被近代教育家们延伸并传颂下来,成为我国传统教育宝库中的瑰宝。因材施教之所以成为我国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它本身的正确性被世代教育家沿用,二是当融入现代教育思想时,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国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分层教学正是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结合当前中专教育的实际提出并广泛运用的。分层教学的核心就是因材施教,它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文化知识水平、不同的职业取向,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班级授课制"的创始人夸美纽斯也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合适的教育"应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以发展学生个性和独创性的教育,人与人的本质差别就在于人的个性。

  2."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的,儿童的发展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在教学与发展的问题上,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指其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也就是通过帮助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由此他还提出了"教学最佳期"的概念,并指出,传统的教学处于教学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学应处于教学最佳期,即最低教学界限和最高教学界限之间的期限,而教学最佳期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最近发展区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学应当走在儿童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儿童发展。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的了解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及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是自己能独立解决的,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超前于发展并应到发展。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核心竞争力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使培养儿童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可能。它不仅揭示了儿童发展的现实可塑性,而且指出了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明确途径:教学不能只适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不断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3.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在时间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具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他认为,人类至少有八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八种以上的智力潜能,每个人的能力是八种智能的结合,但每个人在这八种智能的拥有量上不同,因而每个人也显示出不同的认知方式。每种智能都能用于创造发明,但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展现创意,因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社会做贡献。 一个人的智能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人在智能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人在智能的不同方面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每个人在不同层面表现出来的能力优势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种优势能力,也会因为环境差异也存在水平高低的不同,这是一种现实存在。因此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评价都不应该是单一的,模式化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然后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优势,有机整合各方面的能力,形成每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优势。

  4.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

  布鲁姆所建树的理论业绩--教育目标分类学,在理论上克服了教育界长期以来只能笼统地提"掌握该门学科的基本内容"之类的模糊不清的教学要求或其他同样难于实际测量的概念,以具体的行为和方式确定教育目标,实际地贯彻、评价,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广泛地应用提供有效的依据。布鲁姆特别强调形成性评价,对老师来讲,通过这样测验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在某章达到了何种程度,以及未能达到目标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超越每个学生达成类型的不同,发现其共同的学习难点,为教师采取补救措施,为课程、教材的编写、 修订提供了依据。

  从以上教育理论可以看出,建立在优、中、差学生的实际基础上的分层教学,不仅能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问题,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各类学生都能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2.3 分层教学的现实依据。

  在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在个体的生理结构、心理、体能、能力、兴趣、爱好、态度、观念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在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盛行的大环境的制约下,学生的个体差异几乎被忽略了。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一刀切"的评价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面对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前的差异。

  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在生理方面: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遗传、天赋、运动机能、智力等;同时还表现在心理方面,如个性、气质、能力、需求、意志与品质等等。

  除此之外学生在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阅历、天赋素质、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也是教育的一种条件。只有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分层教学的设计中,我们一定要善待这些差异,助力每个孩子的成长。

  2.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表现出在课堂接受能力、反应速度、刻苦程度、认同程度以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性,从而直接导致学习效果的大相径庭。不同的学生在认知上的巨大差异,在生活环境、社会阅历、发展水平上的不同,使得他们在课堂授课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部分学生乐于自我表现,大胆发问,激情陈述,而有些学生略显拘谨胆怯,沉默寡言,但善于静思;有些学生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而有些学生思维迟缓,跟不上趟;有的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而有的学生只顾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些特征,及时有效地调控学生行为,让不同特征的学生均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均能参与到教学中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