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军事教育论文

美军军官职业化制度建立的三大阶段与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24 共7133字
摘要

  美军是军官职业化制度建立最早的军队之一,也是军官职业化程度最高、制度体系最完善的军队。美军参谋长曾指出,军官职业化是战争的标准代码,战争的本性要求军官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性。[1]近年来,随着国际军事格局日益变化,世界许多国家都争相把职业化作为军队改革的抓手,并以美军军官职业化制度为蓝本,对各自军队实行一系列改革。

  一、军官职业化的内涵

  “职业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从“过程”来看,是指把某种行为变成职业的过程; 二是从“结果”来看,是指某行为达到一种职业状态。“军官职业化”( Military Officer Professionalization) ,也可从这两方面理解。从“过程”的角度,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军官制度,把非职业军官转变为职业军官的过程,或者说是把非稳定职业转变为稳定职业的过程; 从“结果”的角度,是指国家根据军队的职能,着眼军官的全面发展,通过建立相应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晋升、退役等制度,为军队的建设保留所需要的军官,使军官在服役期间享有优惠和补偿,退役后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职业军官制度。

  现代军官职业化制度是关于军官的职业分类、素质标准、员额规划、军官选拔、考核评价、晋升流动、教育培训、福利待遇以及退役保障等一套系统的制度安排,旨在选拔和保留军队各类岗位所需的人才,提高军官岗位的吸引力,保持军官职业的相对稳定性,为军官长期安心服役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军事装备的日益更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军队专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军官职业化制度的建立成为历史必然。我军建立军官职业化制度,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战略举措,体现了世界军事现代化发展中人才建设普遍规律,反映了我军军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

  二、美军军官职业化制度建立的三大阶段

  从美军军官职业化制度建立的过程来看,其大致经历了制度创立阶段、制度发展阶段和制度完善阶段三个过程。

  ( 一) 制度创立阶段

  这一阶段从 1802 年至 1914 年,以西点军校的成立为标志。美军建立之初,军官的素质与作战需求相差甚远。为此,美军借鉴了普鲁士和法国军队的建设经验,以作战需求为牵引,通过对军事教育进行改革,带动军事法律和军事理论的发展。这一举措奠定了军官教育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军军官职业化提供了思想启蒙和法律保障。

  在美军军官职业化制度创立之初,有两部法律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是《斯氏美军命令和纪律守则( 1779) 》和《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法》。1778 年,负责管理大陆军的弗里德里克·威廉·冯·斯徒本以欧洲陆军为范本,对大陆军进行改革。次年,斯图本将包括作战战术和训练规则在内的教学规范汇编成一本训练手册,名为《斯氏美军命令和纪律守则( 1779) 》,这是美军首部针对军官的法令,不仅提升了部队正规化管理水平,还加强了对优秀军官的选拔和培养,提升了军官的能力素质。

  1802 年,美国国会通过《和平时期军队建设法》,该法案为西点军校的建立扫除了制度方面的阻碍,提供了法律保障。同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决定成立国内第一所军事院校---西点军校。西点军校的成立,是美军在军事教育改革领域的一项重大尝试,标志着美军军官职业化制度开始建立。然而,当时的西点军校偏重对军官技术能力的培养,与其说是一所军官学校,不如说是一所工程学校。

  1817 年,塞耶担任西点军校校长,开始对西点军校进行一系列改革,并将西点军校的职能定位从仅培养陆军工兵军官,扩展到大力发展职业军官的教育和教学,培养军官的指挥能力和军事素质。随后,包括美国海军军事学院、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步骑兵学校在内的一大批军官基础教育院校相继建立。这些军事院校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军官教育资源短缺的状况,为军官的教育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 20 世纪初期,时任美军陆军部部长的伊莱休·鲁特对军事院校进行了重新定位,并进行一系列合并和重组: 将陆军战斗部队学校、通信兵学校、陆军野战工程学院划归为初级指挥教育学校,担负对学员的初级教育职责; 将位于首都华盛顿的陆军大学划归为高等军事学府,培养高层次指挥军官。同时还对军官任职的资格进行了规范,例如,军官如果任职于指挥岗位,需先在陆军大学、参谋学院或战斗部队学校中的两所学校进行学习和培训。

  鲁特施行的一系列军事教育改革,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军官的教育质量,也提高了教员的能力素质。在军事理论方面,马汉的着作《军事艺术和军事科学基础》,拉开了美军军官职业化思想启蒙的序幕。19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美国军事启蒙运动的重要时期,着名军事思想家马汉就是其中的代表。马汉在1846 年出版的《军事艺术和军事科学基础》中提出,军事艺术和军事科学是一门学问,只有通过专业教育才能掌握,同时国防建设需要依托职业军官而不是普通公民。马汉以理论的形式将军官明确为一种职业,并指出专业教育和训练的必要性。

  ( 二) 制度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从 1914 年至 20 世纪 70 年代,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标志。美军军官职业化基本制度创立后,在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并根据战争实践不断发展: 逐步扩大参谋军官队伍和后备军官队伍,完善军官的人事制度,深化军官职业化理论研究。这一阶段,美军军官职业化制度得到了质的飞跃,彰显了军官职业化制度为美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军事教育方面,美军的参谋军官制度和后备军官训练团制度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开始建立,并且通过了实战的检验。1901 年,鲁特决定成立陆军大学委员会( 随后发展成为美军的参谋部) ,作为高级司令官的智囊团,进行军事教育和军事政策的研究。在参谋部任职的参谋军官,只负责作战计划的制定,而非作战计划的实施,这就严格规定了参谋军官必须懂得战争理论。

  同时,鲁特认为,参谋军官的主要职责是参谋工作,而不应为日常的行政事务耗费时间,这一观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得到验证。从欧洲战场得到的反馈,参谋军官在战场上必须集中精力进行指挥决策,否则难以对战场态势进行实时掌握,并进行决策分析。

  于是,美军1917 年对参谋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尽量减少参谋军官的行政事务,同时规定,参谋军官与指挥军官定期进行轮换,以全面提升参谋军官的能力素质。这种轮换机制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军官的交流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美国的民兵军事素质低下,也没有基本的作战经验,必须经过短期集训才能参加作战。为解决军官短缺的问题,后备军官训练团制度应运而生。1915 年,地方学院和军队教育机构起草了关于建立后备军官训练团的法案。随后,美国有 46 所学校成立了陆军后备军官训练团,注册学员达 4 万人。后备军官训练团为美军训练并输送急需的职业军人。一战期间,共有 80568 名军官从后备军官训练团中走出,被派遣到欧洲战场参与作战; 二战期间,约有 10 万名职业军官从后备军官训练团中走出,并直接参与作战。[9]后备军官训练团的成立,有效缓解了美军在战争中所需军官数量不足的压力。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国会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章为军事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在陆军大学委员会发展成为美军参谋部时,国会颁布了参谋部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参谋部的职能加以确认。国会为配合战争需要,对先前制定一系列法律进行修正,并先后出台了《战时法》、《战争危险保险法》、《社会保障法》、《军官人事法》等一系列法规,从制度层面对军官的选拔、培训、晋升、退役等进行明确规定,保证军官从“进”到“出”都会得到法律保障,解决了军官后顾之忧。军事理论方面,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美军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人职匹配”理论,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威廉姆逊。美军将帕森斯和威廉姆逊的“人职匹配”理论应用于军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美军开始重视军官个性特征与职业的匹配,强调科学的职业选择需要军队人力资源部门的指导帮助,为军官职业指导开辟了全新的研究和工作领域; 另一方面,美军将“人职匹配”理论付诸实践,把对军官的职业指导建立在理性、科学的方法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军官职业指导的科学化水平。“人职匹配”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直接促使美军人员结构的优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