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贡献及局限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9 共459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探析
  【第一章】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研究绪论
  【第二章】毛泽东农业现代化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前提
  【第三章】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第四章】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贡献及局限性
  【第五章】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毛泽东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四、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贡献及局限性

  (一)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贡献。

  1.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丰富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当中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我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不断探究农村问题,并且以其农业现代化思想指导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其一,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升华。马克思与恩格斯阐述了合作社的原则性,列宁则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前苏联的实时状况论述了合作制的思想,但他们都没有机会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实践。毛泽东将这些经典论述作为重要理论基础,并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更系统地构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思想。首先,毛泽东强调了实事求是精神的重要作用,呼吁不同地区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并提醒大家:"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办事,是自然地而不是勉强地达到我们的目的。"其次,毛泽东十分重视农业合作化进程的步骤与节奏,认为具体工作的落实就像是一场战争,需要在不同阶段的间隙进行休整,张弛有序、逐批稳定地将合作社发展下去。最后,毛泽东坚持追求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质与量的统一,反对以数量为最终目标而忽略质量的行为,并且还进一步强调了准备工作、整顿工作以及补漏工作的重要性。

  其二,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是我党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众多,农业发展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的政治和经济。毛泽东坚信农民问题就是我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并且深知农民阶级的无限力量,因此要求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民身上。随后的土地改革消灭了横行两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但也带来了农村的贫富差距问题,而且散乱的个体小农经济也成了农业发展的瓶颈。为使我国农业驶上具有自己特点的高速公路,毛泽东着力推行了我国的合作社建设,并主张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三,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是我党指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战略思想。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党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恢复并发展生产力,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在"一五"计划时期,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策略,同时强调大工业与合作化大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还纠正了当时的错误观点:"这些同志不知道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

  因此,就必须引导个体农民转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生产线,为重工业的发展积累丰厚物资并提供可靠市场。而后,工业化的成果将会反作用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2.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推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苦经数十年风雨,在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从一个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颗璀璨新星。这个期间内,我国农业发展的速率空前地追近了发达国家的步调,在农业生产的水利化、化肥化、机械化、电气化以及科技化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成就。

  其一,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配件的革新,显著提高了原有的生产力水平。我国农业总产值从 1956 年的 610 亿元陡增至 1976 年的 1378亿元,农产品产量基本上满足了全国人民日常生活以及轻工业发展的需求,全国农田机械耕作面积占所有耕地面积的 30%,达到了近 0.35 亿公顷,机电动力做功量更是达到做功总量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毛泽东还非常清楚水利化与农业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极力地推行了水利兴修工程。政府不但对大江大河进行了治理,还建设了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全国约修筑渠道 14 万条,打挖水井 140 万口,安装抽水机 3 万马力。科学且配套地使用这些水利设施,可以切实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加深农业现代化的程度。许多在毛泽东时代兴建的农田水利工程,直至今天依然在我国各地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二,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增强了我国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在不断繁衍的过程中,已经遇到了资源短缺、环境退化等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农业发展同样需要直接面对这类困难,使用收割机、播种机、拖拉机等机车进行收割、播种、翻耕等田间作业,以机械做功代替人力、蓄力完成生产过程,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人力物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最终推进农业经济体系进入良性循环。所以,积极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发展,能够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根本性质,并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经久动力。

  其三,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确保了我国农村社会环境的安定与和谐。毛泽东不止一次地将农业状况与国计民生联系在一起,并且很早就发现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大统、社会安定的坚实基础;完成农村社会改造,引领农民走上集体化生产道路,是农村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毛泽东对待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态度十分积极,采取了妥善的方法,保护了人民内部的团结氛围,维护了农村的建设成果。虽然经历了很多历史事件,但我国农村没有发生较大的冲突,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得以延续。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邓小平以此,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及其农业现代化思想对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

  3.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提升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纵观人类发展史,各种文明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文明的背后找到与之对应的农业文明。这些农业文明在当时也可以被称作农业现代化,只不过在时间与进步的洗礼下褪去了先进的光环,成为了古文明。在遭受各类天灾人祸之后,我国农业自古以来的积蓄已经消耗殆尽。成本高与品质差等现状,使得我国农业产品较之发达国家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国必须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其一,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加速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调整农业结构的根源目的,就是要以现代化手段刺激农村的经济建设,从而实现农民增收。毛泽东通过自身的不断研究与实践,大力号召农民群众要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还积极倡导农业生产要走集约化与专业化的路线。

  其二,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引领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热潮。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可使我国在关键领域具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新农业技术的广泛铺排,将会大幅度增强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二)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局限性。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任何思想都无法回避历史与时代的评判,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也不例外。由于混乱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社会主义建设的零星经验,毛泽东个人主观认识上的偏差等原因,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试图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进行客观的总结。

  1.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对实时矛盾的理解存在偏差。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合理应对其中的主要矛盾将会把握住事物进化的脉象。

  我国从战乱纷飞的岁月进入休整重建的时期,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应该是新旧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毛泽东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次要矛盾上,对主要矛盾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致使其对实时矛盾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阶段的主要矛盾又被拉回到了阶级矛盾之上。

  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领指导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做法,忽视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优先地位,造成了理论方针的混乱,更给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工作带来了困扰。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波动与震荡连绵不断,直接打乱了农业生产的正常秩序,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高效发展。

  2.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夸大了群众运动的作用。

  社会主义初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还在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

  群众运动在这个时候,呈现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农民运动可谓是我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农民阶级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无产阶级的最可靠同盟。

  在我党取得政权之后,首要任务本该是进行经济建设,农村更应将精力从农民运动转移到农业发展上来。但先前的胜利神话了农民运动的作用与地位,毛泽东也更加坚信农民阶级具有无限的力量,他还认为普通的生产秩序无法改善我国当时的境况,群众运动才是一切事业高速发展的突破口,并且强调:"基础就是要相信群众的大多数,相信人民中间的大多数是好人。"于是毛泽东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压在了群众运动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试图以此为解决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种种难题的万能钥匙。随后,我国农村便火热地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群众运动。最终的结果与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追求恰恰相反,群众运动的盛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虽然农民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农民的出发点往往是确保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得以延续,带有较为狭隘的传统意识。毛泽东忽视了农业现代化的真谛--解开传统小农思维对农民的束缚,使其迈入社会化大生产的新时代。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身就充斥着多种元素,情况相对复杂,农村新旧生产力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矛盾,如何对其进行调整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点。一味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应将群众运动视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助手,在适度原则的基础之上,找到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运动之间的衔接点,进而达到二者相互促进的最佳状态。

  3.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忽视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虽然身为国家领袖,但出身农村的毛泽东多少也会受到传统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致使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相关理论认识略少。

  土地所有制改革给我国农业带来了短暂的春天,同时也遮盖了毛泽东的双眼。

  随后,毛泽东便开始不断尝试改变生产关系,片面地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化会有效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激发出巨大的农业生产力。我国由此拉开了经验主义和目标主义牵引下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影像,追求速度、不计收效、看重数字等问题逐渐显露。不切实际地提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脱离生产力水平大搞特搞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都是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矛盾的。为了改变自身"一穷二白"的窘迫境遇,从而追近甚至超过现代化的领头者,毛泽东制定了一系列宏观规划,其本质的意识性和目的性都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但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向是,我国必须要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依托,才能彻底实现农业现代化。历史学家罗荣渠曾经表述过,现代化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实质上就是落后追先进。

  以此可以看出,赶超先进的思想意识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但毛泽东在对国内外情势以及国家发展蓝图未做调研的前提下,贸然大肆开展赶超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明显超过了当时我国农村的承受能力,直接造成了全国粮食丰产不丰收等现象。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以及"文化大革命"运动,都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使得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脚步停滞不前。到了 1966 年,毛泽东也承认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出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