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急诊医学论文

t-P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时间:2015-12-19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2501字
摘要

  脑梗死的诱因是由于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的血管内膜损伤,最终导致患者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由于各种因素相叠加最终形成脑局部血栓,患者动脉狭窄的加重或者动脉的完全性闭塞,都会导致患者脑组织缺血与缺氧[1].脑梗死在我国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存活的患者中约75%的遗留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为患者家庭带来了十分沉重的经济负担[2,3].对于早期急性脑血栓患者,采取药物溶栓治疗可以快速对患者进行脑供血重建,及时对患者可逆性损伤的神经细胞进行缓解,减少患者脑梗死面积,降低患者致残率[4].2008年,ECASSⅢ试验结果证明0.9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发病3~4.5h的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5].2012年,IST-3试验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静脉溶栓是安全有效的[6].本研究分别采用rt-PA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①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在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7];②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③年龄18~80岁,发病时间≤4.5h;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持续时间超过1h;⑤同意进入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⑥存在溶栓禁忌症者均给予排除。

  1.2一般资料: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选取符合上述标准在急诊科治疗的患者58例,根据患者及家属自愿,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47~76岁,平均(62.51±10.33)岁;发病时间:2~4.5h,平均(3.14±0.27)h;基础疾病:高血压10例、高血脂8例、冠心病6例和糖尿病3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7岁,平均(62.83±10.51)岁;发病时间:2~4.5h,平均(3.24±0.30)h;基础疾病:高血压11例、高血脂7例、冠心病7例和糖尿病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检查和治疗,如治疗前急查颅脑CT、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改善脑循环、调脂稳定斑块、营养脑神经、预防消化道出血及对症支持治疗等措施。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尿激酶150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50mL中30min内静脉滴注完成。观察组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用量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先将给药剂量的10%静脉推入,剩余剂量1h内静脉滴注完成。两组患者在静脉溶栓过程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若出现严重头痛、血压升高、恶心呕吐则停药,并急查颅脑CT;溶栓结束后每h测量一次血压,至溶栓后24h;溶栓后24h复查颅脑CT及凝血功能。

  1.4神经功能评分:患者入院时及溶栓后24h、7d、14d,采用NIHSS量表进行。

  1.5临床疗效评价:根据NIHSS评分减分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NIHSS评分减少≥91%为治愈,NIHSS评分在46%~90%为显效,NIHSS评分18%~45%为有效,NIHSS评分减少或增加<17%为无变化,NIHSS评分增加>18%为恶化[8].

  1.6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珋±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并应用配对t检验;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的NIH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均出现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观察组的评分下降幅度更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溶栓后14d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效果比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1例、鼻粘膜出血1例、脑出血1例及泌尿道出血1例,出血发生率14.29%;对照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2例、鼻粘膜出血1例、脑出血2例及泌尿道出血1例,出血发生率20.00%;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包括既往卒中患者的复发)超过25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超过100万[9].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基本机制之一,早期溶栓是迅速开通闭塞脑血管最为有效的措施。因为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开通闭塞的血管,从而实现恢复患者脑组织的血液灌注,挽救患者脑细胞,减少患者脑组织的梗死面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待患者急性脑缺血发生8~10min后,患者缺血脑组织将形成不可逆的坏死,其内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细胞,这是溶栓治疗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尿激酶和rt-PA,链激酶给药时需要作过敏试验,耗费时间,临床应用逐渐减少。尿激酶和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较多,但二者谁更具有优势,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分别采用尿激酶(对照组)和rt-PA(观察组)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溶栓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但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8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1例和恶化1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3例和恶化2例,观察组临床疗效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14.29%,与对照组的20.0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A是一种选择性纤维蛋白溶解剂,是唯一被欧美国家经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并推荐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溶栓药物。rt-PA可以选择性的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相结合,最终形成对纤溶酶具有较高亲和力的复合物,并且溶栓作用局限于血栓形成部位,特异性更强,对血液循环中的纤溶酶原亲和力较小,全身溶栓作用弱,半衰期仅有4~6min,从而降低了出血并发症的风险。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整体经济水平较低,而rt-PA价格昂贵,其临床应用明显受限。中国溶栓现状调查风险,每5例发病后3h内到达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仅有1例应用rt-PA,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1]陈生,金平,胡志涛。超早期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1):80.
  [3]程冉冉,李焰,周燕,等。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OD、MDA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1):2974~2975.

    论文来源参考: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