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为临床常见急重症, 近年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1].经大量研究显示 , 冠状动脉血栓闭塞为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病因素 , 而溶栓治疗可使 AMI 相关血管再通 , 进而改善预后 , 降低患者死亡率[2].
但溶栓治疗效果受溶栓时间的影响 , 故本次研究由发病 3 h内、3~6 h、6~12 h 3 个时间段进行溶栓治疗 , 尝试为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1 年 7 月 ~2014 年 8 月 212 例AMI 患者为研究对象 , 均伴随明显胸痛 , 经血清酶、心电图确诊为 AMI, 其中男 154 例 , 女 58 例 , 年龄 47~75 岁 , 平均年龄(63.30±10.47)岁。根据溶栓至发病时间分为A组(<3 h)、B 组 (3~6 h)、C 组 (6~12 h) 三组 , 分别 65 例、75 例、72 例 ,三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采取吸氧、心电监护等常规措施 , 尿激酶150~200 万 U+100 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 30 min 内滴注完毕 ,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5000 U, 12 h 1 次 , 持续 7~10 d, 入院时给予阿司匹林 300 mg, 后维持 100 mg/d 剂量。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三组疼痛缓解时间、ST 段降低 50%以上时间及 CK-MB 峰值前移时间 ;②比较三组静脉溶栓再通率 , 判断标准 :溶栓 2 h 后 ST 段部分下降至 50%, 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2 h 内疼痛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 ;心肌酶峰值前移 , 提前 16 h 内 , CK-MB 提前至 12 h 内。上述三项指标满足其一判定为再通。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指标比较 三组疼痛缓解时间、ST 段降低 50% 时间及 CK-MB 酶峰值前移时间由A 至 C 组呈递增趋势 , 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 2 三组静脉溶栓再通率比较 A、B、C 组再通率分别为84.62%、70.67%、62.50%, 组间比较 A 组显著高于另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1】
3 讨论
AMI 主要因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急性闭塞产生 , 血管闭塞后心肌坏死是由心内膜至心外膜的病变过程 , 全层透壁性坏死通常在发病 6 h 后形成[3, 4], 在其病情演变过程中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可降低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患者心功能。
溶栓治疗是临床治疗 AMI 的常用方式 , 但其疗效受患者病情演变具体阶段的影响 , 因此时间窗的选择是此治疗方式得以成功的关键[5].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 发病 6 h 内静脉大剂量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以 A 组较高 , 即发病 3 h 内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 3~6 h 或 6 h 以上患者 , 另有研究显示 , 胸痛 1 h 内溶栓的再通率较高 , 而 6 h 后再通率明显下降[6], 这一结论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结合相关文献[7, 8]及本次研究结果可知 , 提高溶栓再通率必须抓准溶栓时机 , 尽可能提前治疗 ,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 , AMI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 , 建议尽早采取溶栓治疗 , 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 考 文 献
[1] 宋毓青 , 陈威 , 胡宏宇 , 等 . 瑞替普酶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 . 中国老年学杂志 , 2012, 32(5):1049-1050.
[2] 付世全 , 王莉莎 , 张玉 , 等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86 例临床分析 . 重庆医学 , 2010, 39(20):2757-2758.
[3] 卞秋武 , 林海龙 , 张双月 . 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 中国急救医学 , 2012, 32(9):786-789.
[4] 林文娟 , 励灵玉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012, 28(12):24-26.
[5] 王成碧 , 姜丽静 , 沈国锋 , 等 . 急性心肌梗死经创伤性心肺复苏后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探究 . 中国急救医学 , 2011, 31(3):250-253.
[6] 赵璐。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5例。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33(14):3444-3445.
[7] 陈爱文 , 彭娜 , 钟思干 , 等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血浆 NT-proBNP 与 hs-CRP 水平的变化 . 广东医学 , 2011, 32(2): 218-220.
[8] 冯汀兰, 赵宇芳。溶栓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2013, 11(2):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