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C市路政管理局财务内部控制问题探析
【第一章】市路政管理局财务内控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财务内控的基本理论
【3.1】C市路政管理局简介
【3.2】C市路政管理局财务内部管理现状分析
【第四章】路政部门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分析
【第五章】C市路政局财务内部控制改进
【结论/参考文献】路政管理局财务内控制度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C 市路政管理局财务内部控制改进
通过前几章我们对 C 市路政管理局内控现状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评定,我们认为 C 市路政管理局目前的内控体系能够较好地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各关键点,如不相容岗位分离、预算管理、财产管理等方面也有基本的控制活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C 市路政管理局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事业单位的通病,对于 C 市路政管理局日常实际的工作来看,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内部控制理念陈旧
忽视内控的重要作用,对内部控制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注意到内控与单位工作的紧密联系。领导层还存在着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在于公共事务管理,没有成本核算、也不产生经济效益,所以不需要在内控方面下大力气的错误认识。虽然制定了一些相关规章文件,但因为没有进行彻底的分析研究,制定的文件尚存在着浮于表面、较为粗略、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2、对事业单位仅满足于监督而忽视了预测和控制风险
因为事业单位内控不健全、不完善,监督力度也不够,所以,没有很好的制约、约束公共权力,权利还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目前的内控规范仍将主要精力放在事后的监督和补救上,即“救火”.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事前防范并进行预测控制相比于事后补救效果更为显着。
3、人事管理存在漏洞
由于人员、经费与编制之间的矛盾冲突,事业单位还存在着不相容岗位由同一人兼任、一人多岗等违反财务制度与内控原则的现象,即当运动员,还当裁判员,甚至还管奖品保管,这样就使财务监督形同虚设,发生问题的几率大大增加,为财务安全埋下隐患。
4、预算管理不够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进行的预算编制有时过于想当然,脱离实际,没有从全局出发看待及考虑问题,而是单纯的应付任务,预算编制基本脱胎于上年度收支情况及本年度财政状况,然后结合单位自身特点,“闭门造车”进行核定审核,没有具体分析各科室及相关项目上,预算支出违反制度,不进行逐笔审定。预算的科学性、计划性不强,出现资金短缺后,临时追加预算的情况十分普遍,预算的控制、约束作用十分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现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5.1 加强预算管理,实现全面统筹
1、预算编制:C 市路政管理局预算编制人员应发挥其协调统筹能力,在编制单位本年度预算时,要根据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并结合单位本年度的实际工作,进行认真研究、讨论,科学、合理的预测本年度各项支出的额度,釆用综合统筹的方法编制年度预算,而不能只是对前一年度的预算进行简单修改者或只单单审核其新增加的那部分预算。C 市路政管理局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只有财政拨款而无其他收入,所以在预算编制时,对收入预算可完全不予考虑,而只需编制费用支出预算。在编制相关支出预算时,应按照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具体科目,根据既定的人员编制、费用支出的规定范围及额度,严格测算,认真编制,又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既要保证日常工作顺利开展,又要合规、合理、厉行节约。预算编制初步完成以后,C 市路政管理局应及时召开党委会进行商讨,审核、调整发现的相关问题,最后由领导班子全体通过,形成书面材料,上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提出修改意见, C 市路政管理局应立即修改,经研究后重新上报。
2、预算执行:预算在被相关部门批复后,便进入执行阶段, 根据本单位的具体管理及业务工作,C 市路政管理局可以将年度预算进行分解,按季度或半年度进行分期控制管理。同时,C 市路政管理局应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明确划分人员职责, 根据预算执行的现实情况,进行考核,赏罚分明,认真落实奖惩制度。在每个季度末,财务人员应根据本季度的财务报表及相关的财务信息,编制预算执行报告, 将预算执行的进度和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层和相关执行部门以起。
3、预算调整:对照预算执行报告,对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预算执行偏差, C市路政管理局预算编制小组进行全面具体分析并及时调整, 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修改、公共紧急突发事件等客观原因引起的预算变化及偏差,相关部门应提交书面的预算调整申请。该申请必须提出调整的方案,说明调整的原因,将调整前与调整后的指标进行对比,然后将调整后的影响等向党委会汇报,党委会审核修改后,上报财政部门,经财政部门批准后的预算才可以下达执行,而且要跟踪分析调整后的预算执行情况。
4、预算分析及考核:我认为预算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预算分析。C 市路政管理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算分析。
首先,依据季度预算或者半年预算的执行报告,将预算执行结果与预期的预算目标进行对比,得出差额并分析原因。与此同时,对比上年同期数额与当期数额之差,然后分析原因。
第二,分析预算的编制情况、执行情况以及执行中制度规范化情况,同时,还应对制度建设情况以及相关程序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深入分析资金使用情况,如基本项目支出以及相应的资金申请、资金额度、使用范围等。然后,结合分析得出的结果,C 市路政管理局应完善、健全预算考核制度,对其中涉及的人员进行公开、公正、透明的考核,并设置奖惩措施,这样才能促进 C 市路政管理局预算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
其改进后预算申报工作流程如图 5.1 所示。
5.2 加强资产后期管理,强调预算与资产管理相结合
1、固定资产的采购控制:固定资产的购置应受到严格控制,并应与单位预算控制紧密结合。C 市路政管理局应严格执行相关购置标准,遵守相关制度规定,各科室应在每年初相相关部门提出请购的详细计划,并标明需购固定资产的大概的市场价格、预计用途及预期的使用率等事项,由党委会研究并批准年度固定资产购买计划。各部门提出购置申请,若其已纳入本年度固定资产购置计划中,则可由负责的主管领导对申请作出批复,若没有被批准纳入年度固定资产购置计划,C 市路政管理局应召开党委会,对此申请进行复议。因为在固定资产的釆买过程中,经常要涉及大额开支,这就更容易引发舞弊问题。所以在审批过程中应更加严格,对总金额在 5 万元以上或单项在 1 万元以上的采购项目,应由政府釆购,对于其他的零星采购,也应严格执行双人采购制度。
2、资产验收及入账。C 市公路路政管理局必须制定并执行科学、完善、合理的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及验收制度。由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及单位任命的资产管理员共同实施验收工作,购入的设备必须经过专业人士的检查验收。待验收合格入库后,才能将资产入账,并打印粘贴资产二维码,及制作资产档案。
3、加强固定资产的后期管理。必须制定完善、合理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并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全面掌握单位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使用部门及使用状态等,对发现的未入账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补录。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检查、维修、保养等,由其使用部门负责。对需要进行大修的固定资产,应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修理。对资产的处置应明确报废等情况的审批授权,加强资产处理及评估控制。其改进后资产管理流程如图 5.2 所示。
5.3 完善岗位责任,健全规章制度
1、单位应明确划分职责,如各分管领导,各科室负责人及其他人员之间的职责,明确规定纵横联系的处理方法和程序步骤,严格按步骤和程序逐条执行,平衡协调日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杜绝错忘漏,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效率,也能做到自动监督 ,确保经济信息正确传递。
2、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合理设置岗位,明确职能,简化流程及环节, 明确权限职责,使负责每项工作的责任人、办事人员,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要做到授权审批、会计记录、业务经办、稽核检査、财产保管等不相容职务之间互相分离。
3、实时实地考核制度。C 市路政管理局应认真制定岗位规范,严格要求单位财务人员以及相关人员,根据具体的实际工作,明确岗位职责,确保财务工作按流程、规范进行,并保证实行履职考察。同时,注重监督,个人、部门间相互监督。单位领导应随时随地抽查财务工作,实行量化、细化考评,追究落实到每个人,保证财务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5.4 加强 C 市路政管理局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是内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应针对目前在人事管理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漏洞,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必须加大防范风险的措施和力度。对 C 市路政管理局来说,目前首要是加强合同制等非编制人员录用,要做到公开化、透明化,根据劳动法决定合理的薪酬,应明确考核及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激发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对退出机制也应作进一步完善。
5.5 加强监控力度,严格制度落实
为保证单位内控系统的可靠运行,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并明确奖惩制度, 及时追究责任,并应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充分结合起来,具体对策如下:
1、设立专职稽核人员。C 市路政管理局应设立专职人员,定期对财务及其他工作进行稽查及核查,并及时发现单位存在的不足及疏忽之处,并尽快向领导进行书面报告,并能够提出合理的,好操作的整改建议。
2、适当进行外部监督。C 市路政管理局作为行政单位,应协调与相关监督部门及机构的监督关系 ,最大限度的减少行政权力对财务工作的干预,使相关的监督部门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C市路政管理局不能忽视群众的监督作用,要将群众监督同样纳入监督体系中3、制定考评体系,严格责任追究。C 市路政管理局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诸如部分经费超额开支、经济事项管理不够清晰等问题,在整改的同时,对造成不良后果的人和事进行责任追究,不能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同时, C 市公路路政管理局应制定科学、完善的内控考核评价体系,对实际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严格采取落实奖惩制度,进一步推动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