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师论文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困境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2 共3680字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正在悄然生息的改变着我们生活模式,这其中也包括给金融业带来的巨大的变革。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以一种新的模式出现并存在,打破了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正在以各种方式迅速发展,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网络理财、P2P 网络贷款、第三方支付平台、众筹等。这些新生的金融模式从出现到目前为止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其发展规模、发展深度、发展水平都是不容小觑的,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和扩展了金融市场的边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弥补了我国金融领域的空白,给小微客户带来了更多的理财产品的选择,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更加便捷的贷款平台,利用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方式降低了资金融通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互联网金融的部分业务和传统金融机构业务相重合,使得传统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的程度上冲击了传统金融的经营业务范围、盈利能力,传统金融模式势必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反过来也在制约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此外,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高杠杆、涉及面广的特征,使得风险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影响金融业的系统稳定性。互联网金融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构金融市场,使得金融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参差不齐,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漏洞、缺乏有效的监管等,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目前不明朗,存在很大的潜在与现实风险。在中国金融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中国的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其他国家的金融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又不能借鉴他国的经验,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一直处于探索的阶段。
  
  1.1.2 选题的意义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的发展一种重要新型模式,然而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研究的还是很少,对其系统性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定义,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一新视角作为论文的主题,完善了现有文献。本文立足系统全面的剖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发展现状、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对金融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风险以及监管形态等方面等多个方面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能够弥补现有文献的不足。此外,大多文献只是谈到了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并未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构想。本文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综上,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互联网金融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们有必要防范这种普惠性的金融模式蕴含的潜在危机,对经济、社会等带来重大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前瞻性的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或政策干预等方式保障其稳健发展,防范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危机。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的具体建议将会给政府当局和金融监管等部门提供参考。本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发展较晚,从目前的已有文献来看对其研究较少。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是从电子商务繁衍和发展而来的,在 2012 年之前,我国学者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第三方支付平台这种单一模式。刘春泉(2004)比较分析在客户体验及其安全性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电子银行的差异。刘丹(2005)则从技术、风险控制等角度对网络银行的角色和功能定位进行了阐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逐渐渗透到支付、结算、融资、理财能各种领域,使得传统金融业被动的开始改革。李尤(2006)比较分析电子商务中的几种支付方式并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设想。廖敏慧(2006)比较分析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中存在的法律法规问题、信用监管问题、与银行的合作与竞争问题。李育林(2009)运用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模型和信号传递模型分析得出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充当信用中介,会有效减少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结论。
  
  2012 年后,其他互联网金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打破了金融业的平静,各类研究也相继而来。在小额贷款方面,潘意志(2012)全面的评述阿里小贷模式的优势和问题,同时提出监管对于阿里小贷的持续发展的影响。杨旻菲(2012)采用 SWOT 分析,指出阿里金融信贷业务的优势在依托电子风控体系与电商平台、支付平台有机结合。在 P2P 贷款方面,安信证券(2012)在分析报告中分析了 P2P网贷的发展现状,并指出“网贷收益率”可以作为了解民间借贷的指标。在网上支付方面,王长松(2013)提出虽然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网上支付业务的管理体系,但相关政策仍处于空白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网上支付的健康发展。
  
  中银课题组(2012)通过对我国移动银行服务的分析后,认为仅仅移植网上银行的功能不能充分的移动互联网的特性--随时、随地、随身,移动支付对生活的渗透力更强,契合当今碎片化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界定在 2012 年被谢平、邹传伟(2012)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万建华(2012)则认为,互联网金融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是信息时代的一种金融模式,应定义为第三种金融模式。支付宝之父马云(2013)则从公司的类别来定义,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从本质上说仍具有金融的一般属性,金融的本质是融通资金、跨时间跨空间的重新配置资源。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支付结算、融通资金的方式并没有打破传统金融的界定,只不过是一种模式的改变,使得金融不仅仅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在网上完成这些操作。互联网金融让金融摆脱了金融机构标准化的服务产品,使得金融服务开始注重交互式的产品服务,更加自助化、更加私人化。
  
  互联网金融被提出以来,学者不再仅仅研究单一模式,而是更愿意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谢平(2012)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资源配置的特点,资金供需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并匹配,供需双方不再借助中介直接联系和交易,促进了资金的流通和周转。李妍(2013)通过分析认为互联网金融的虚拟性,获取的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无法判断,在数据分析中得到的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金融活动得到的数据是没有参考价值的。陶娅娜(2013)提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制度约束仅限于各基本法律的部分条文,缺乏成体系的约束。宫晓林(2013)以我国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得出结论,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短期内不会动摇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但从长远来说商业银行应大力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以获得新的发展。
  
  宋梅(2013)年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传统商业银行提供契机,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信息者的身份认证不确定,无法和社会中的信用体系对接,传统银行利用此契机,完善信用评级机制,实现银行对风险的管理。王天捷、张贻珵(2013)提出中小企业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却也一直存在。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得到缓解。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在最近几年才得以在国内生成发展。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国内研究不是很多,其系统性也较差。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没有出现过热的现象,所以外国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处理以及互联网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Shirky(2008)提出互联网和通讯手段的发展,降低信息共享的成本,产生了一些新的分工协作模式。Jorgenson(2001)、Oliner and Sichel(2004)、Jorgenson and Stiroh(2000)通过计量分析得出结论,ICT 通过提高金融包容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视角来论述几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的的发展现状。第五部分主要综述了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使我们对互联网金融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论文第二、三、四部分主要围绕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业稳定性以及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成熟、存在的风险和监管缺失,并针对性提出建议。
  
  1.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互联网金融模式作为一种新兴模式,已有的文献资料较少,且大部分只是研究了互联网模式的某一方面,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本文综合现有的文献,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视角系统性归纳总结,较全面的分析了这种模式的现状,并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出了具体的设计,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文献的空白。
  
  基于作者水平有限,论文的完成可能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论文在阐述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时,只是针对性的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网上理财、P2P 网贷、众筹等四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对其他的模式未进行详细的分析。其次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论文计量分析所用的时间序列数据较少,计量结果可能不准确。最后,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只是进行大致的描述,并未对每种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