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完善家庭教育的对策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4-05 共107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现今家庭教育的困境研究
【第一章】我国家庭教育问题探究绪论
【第二章】家庭教育的含义、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第三章】当前家庭教育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完善家庭教育的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家庭教育效果提升研究参考文献

  4  完善家庭教育的对策研究

  虽然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还存在许多不足,前面的章节详细论述了家庭教育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这一章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4.1 重视早期教育,选择适当的早期教育方法。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 2001-2010 年)》 中强调,要" 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 提高儿童整体素质,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逐步完善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保障儿童权益;优化儿童成长环境"由此可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4.1.1 精神分析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哲学、伦理学及教育学都有很深的影响,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于家庭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重视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到,"我们太过于重视成人的经验其实忽视了儿童经验的重要性。"所以说在早期,生活环境以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决定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性质和强度。孩子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和关怀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家庭环境,进而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感到友爱,受到欣赏,得到他人的接受,慢慢地他就会形成一种安全感,继而会友好地对待他人,学会接纳他人,并且懂得欣赏他人,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反之,在充满争吵战争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爱、温暖和安全感,长大以后性格往往比较冷漠,与环境不相容甚至是人格上的缺陷。弗洛伊德在人格结构理论中,解释到超我体现了父母教育方式的对孩子影响。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受到的影响,即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赖感。由此可见,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未成年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弗洛伊德根据性欲论把人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而在儿童时期为第三个时期(即 3~5 岁),根据弗洛伊德的描述,男孩和女孩分别会进入到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中会,这两种情结都会使孩子对异性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而对父母中同性的一方会产生嫉妒感,此时父母亲对于异性孩子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防止对孩子过度的溺爱导致孩子对异性产生过多的依恋感,影响以后的社会交往。

  同时对孩子也不可过于严厉,男孩和女孩分别从这两种情绪中脱离出来之后,便能够从同性的父母那里学到关于性别的特性,这是以后形成男性品质和女性品质的重要前提,未免造成偏执型的人格。在孩子性别特性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亲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引导。

  (二)尊重孩子的精神世界,关注儿童的心理卫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身体里的某种冲动控制,如果周边的环境使人的行为感到压抑,就会通过其他不合理的方式进行发泄,严重了会导致心理疾病。由此可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注意辨别儿童的异常反应,儿童出现异常行为但是碍于各种原因,可能会有意识地将想法压在内心深处,或者是通过身的症状表现出来。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将内心不合理的想法压抑在心中其目的不是为了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而是寻找其他发泄途径。儿童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父母就有究其原因,心理障碍的累积很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的发展,应当尽快消除儿童的心理障碍;其次,关注儿童心理问题,重视心理疏导。良好的情绪使人的身心都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反之,消极的情绪,会使儿童的心理体验失衡,还会造成生理机能上的失衡,孩子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宣泄和表达,压抑的情绪占主导地位,久而久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最后,对儿童实施正确的性教育。弗洛伊德认为,性从婴儿开始就影响这人的行为和心理,弗洛伊德提倡对儿童进行启蒙性性教育,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持有一种相对保守的观念不愿提及"性",一旦孩子对于性有错误的理解,对以后的身心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父母要认识到,性知识和其他知识是一样的,最好能用孩子可以理解接受的方式告知。

  4.1.2 客体关系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分支,其强调的是早期母婴关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克莱因,他是专业的儿童精神分析师,在长期观察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在婴儿时期就决定了一个人精神发展的程度,并且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息息相关。客体关系理论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客体关系理论对于加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很多启示。首先,做一个对孩子足够敏感能够清楚了解孩子真正需求的母亲,"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许多家长会认为婴儿哭闹饥饿的信号,或者是认为孩子在通过哭闹达到一些目的,实际上婴儿除了基本吃饱穿暖以外,还需要母亲的触摸,一些母亲不清楚孩子的真正需求,经常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不能及时出现,儿童就会产生抛弃感,认为自己不够好,虽然还不能够用语言去表达,但是对儿童产生自我价值感有很重要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克服焦虑》中的观点认为,婴儿时期的孩子因想受到父母的关注而通过哭闹的方式近期家长的注意,如果亲人尤其是母亲不能给予适当的亲情安慰,那么在潜意识中他就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并且失去对世界的信任,在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如果在大多数情况下,母亲对孩子足够敏感,给予婴儿很好地照顾,那么婴儿就会有基本的宽容和信任,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父母不要采取体罚的手段教育儿童,许多存在异常的行为的未成年人,是由于在婴幼儿时期,遭受到父母严厉的呵斥以及体罚等原因造成的。这种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父母这种严厉的暴虐行为会投射到孩子身上,长大后会出现两方面的极端,一是可能出现自残的行为或者接受他人的虐待,另外一种则是将虐待行为施加到他人身上。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有效的、积极的人际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婴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以至于会产生自卑的心理。最后, 父母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父母情绪的喜怒无常,常常是孩子感到沮丧和空虚,或者是比较苛刻的母亲,容易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受欢迎,并且对此感到愤怒。

  一些离异家庭的母亲,往往会对于父亲产生敌意,母亲的经常抱怨,使孩子与母亲产生同样的情绪,单亲家庭缺少父亲的关爱,容易造成孩子不健全的人格。因此,父母的正确做法是不要将婚姻的问题带给孩子。在早期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对于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4.1.3 家长早期教育应遵循规律,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陪伴和发现是家长培育孩子的重要方面,在幼年时期,敏感的父母会逐步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的优势与天赋,这时家长应当积极引导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每个孩子的发展和成长都存在着差异,家长切忌盲目跟风。对孩子在早期的开发要选择科学的方式,父母要研究孩子的差异性、分化性、个性优势,根据孩子的天性、本质、特质来因势利导。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加强合作与分享教育。我们要给予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自由及被限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不要对孩子有过多的限制,能够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和成长,家长起到支持和帮助的作用即可。孩子是父母的缩影,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们的学习多半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一定要严于律己,多加审视自己,不要带给孩子不良的影响。"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从早期就应为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榜样。父母在子女心中是一种权威,还是孩子一言一行模仿的对象,父母要切实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言行不一比对孩子放任效果更加糟糕。父母要求孩子品德优秀、言行一致,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4.2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寻求科学教育方法来教育子女,既要掌握教育方法,又要讲究教育艺术,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4.2.1 重视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

  家庭对孩子的智力教育的投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为子女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对于人才的培养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德是人才的灵魂。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首先应当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道德教育居于主导地位,学习成绩的好坏会影响孩子一时,但是道德的败坏会影响一生。家长希望孩子长成德才兼备的人才首先需要家庭的支撑,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跟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长对于孩子的德育属于一种义务,在成长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当处理问题时与什么样的道德观有联系,这时家庭教育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目前,家庭教育中以德为先的思想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可,这也是家庭教育的进步之处。落实到具体做法上,家长应当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引导。首先从提高道德认识做起,逐步培养孩子的正义感和荣誉感等道德思想,形成道德习惯,最后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4.2.2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在此我们应当重点关注以下部分:第一,良好的性格是衡量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孩子性格的形成时期。良好的性格也是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人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待事物态度的稳定性称为性格,性格贯穿人的一生,并且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发展中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对待事物的观念,父母应当重视早期性格的培养,在少年时期,为他们良好的性格打下基础。

  第二,鼓励子女之间的正常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择友的重要性,未成年人在择友观上并不明确,无法辨别朋友的优劣而且喜欢互相模仿,他们会对彼此产生认同感,并且相互之间受到影响,有些家长往往剥夺了子女的社交权利,干涉子女的正常交友,把他们困在一个小天地中,往往会造成未成年人孤僻的性格,并且与社会格格不入。家长应当为子女的正常交往提供必要的条件,了解子女在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子女及时沟通与指导,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

  4.2.3 增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力量。

  就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的情况来看,家庭中主要负责孩子教育的还是母亲,女性情感细腻,做事认真细心,对孩子的呵护和关爱是细致周到的。然而往往缺乏父亲对男性角色的教育,孩子在性格的发展上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研究表明,父亲对培养孩子性别的认知、性格的形成与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家人所不能替代的,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父亲能够使孩子形成心理安全感。相对于母爱的细腻父爱更加厚重,父亲的教育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据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做的一项持续研究表明:由男性陪伴长大的孩子智商相对更高,在学校时的成绩会更好,对以后走向社会也有明显的帮助。但是,中国父亲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导致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忽视,这样的认知具有极大的错误。父亲参与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形成积极活泼的性格以及促进孩子的认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4.3 选择适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在教育方式的问题上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3.1 保护子女的自尊。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尽量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这样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在子女犯错的时候,家长不要一味地苛责,要试着通过给子女讲道理的方式共同分析犯错的原因,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虽然孩子一时听从父母的,但并不是真正的服气。长此以往,可能采取行动上的叛逆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家长不能站在同一高度对待孩子,总是有种家长居高临下的感觉。

  父母只有以理服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教育孩子,谈话的气氛要轻松融洽,父母不要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当家长与子女存在分歧的时候,父母也不要大声呵斥,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父母应当认真倾听孩子的见解,不要随意的打断孩子的发言,使他们能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家庭教育在平等民主的方式下进行,容易使孩子敞开心扉,在孩子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不可无理压制粗暴训斥,应该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有些父母总爱给孩子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却不知道这些道理要么不能被理解,要么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不会信服,所以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尽量选择身边的例子或者是典故来说明解释,使孩子能够真心的接受和理解。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要运用训斥的口吻,要根据双方所处环境和心境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使子女心服口服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4.3.2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过度的爱对孩子也是百害而无一利。孩子的合理需求家长应当满足,过分的要求父母应当有选择的拒绝,在拒绝的同时,应当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向子女摆明道理,使子女避免不良恶习。同时,在平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培养未成年人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

  很多家长特别溺爱孩子,许多孩子对做家务一窍不通,自理能力差常常要依靠父母,所以平时父母应当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锻炼,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的培养而成,所以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也应持之以恒,不要轻易放弃;其次,由于未成年人缺乏生活经验,在实践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适当给予孩子犯错的机会,不要要求子女一蹴而就。当子女在锻炼的时候出现错误时,家长也不要一味的责备或者是中断孩子的锻炼,应当与孩子一起耐心的分析原因总结错误,并且鼓励他们勇于实践。

  4.3.3 对于孩子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奖惩得当。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主张"善有奖,恶有罚",家长对于孩子优良的品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给予奖励;对于做的不好的地方要予以否定,做到及时纠正,克服缺点。奖惩是对孩子品行的一种判定,通过这种判断可以促使未成年人能够明辨是非,适当的奖励能够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促进孩子不断的进步。错误的行为通过家长的批评教育,可以使孩子明辨是非,并且从中汲取教训,从而可以控制以及改正孩子的不良品行。

  对于孩子的奖励惩罚务必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合理的原则,做到公平公正。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心服口服。家长不要因为对孩子过度溺爱而毫无原则的夸奖,对孩子的奖惩不要受自身情绪的影响,不要因为心情不好而对孩子的优点和进步选择无视。要做到奖惩适度,对孩子过高的评价容易使其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过低的评价起不到任何作用。当孩子出现不正确的行为,对孩子批评过重,超过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容易导致心理阴影;批评过轻,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奖励和批评都不要过于频繁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使孩子或失去激励作用或产生自卑情绪,影响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

  4.3.4 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人的的言行有很大的影响,由于长期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子女是家长的缩影,家长在面对子女时就像是一面镜子,父母做到有其言必有其行。有的时候家长错误的言行是不自觉的,但是子女对家长的效仿是没有选择性的,所以父母要时刻警醒自己,给孩子树立榜样。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家长在言行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也会存在失误,家长一旦发现自身的错误后应立即改正,并且诚恳的向子女说明情况,这样做不仅能使父母在子女的心中形象更加高大,也树立了威信,从而也达到了教育作用。 家长首先应当明确榜样示范的重要性,能够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良的家庭教育内容。"家长在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所差别,但是父母在对于教育子女的价值观上尽量保持一致,否则会使孩子感觉到局促和无所适从,要做到作为教育者的父母行动统一,就是要体现母爱和父爱的健康和贤明,使善与严、柔与刚达到和谐。"父母在态度上的一致会使孩子更加明确对与错,也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4.4 克服社会转型对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

  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改变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以下几个建议对于克服社会转型对于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有重要的作用。

  4.4.1 使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化。

  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有更多的精力去管理孩子,也为子女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是因为家庭教育所存在的失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下面针对当前家庭教育问题的几点意见:第一,独生子女家庭最大的问题便是子女自私的观念。家长首先应当转变独生子女为家庭中心的观念,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不要盲目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应当选择性的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对于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家长应当加以限制。多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庭事务中要求孩子多动手多参与,要清楚的认识到吃苦受罪对于孩子是一笔"财富",如此可以淡化以及消除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并且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

  第二,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要合乎实际。家长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要与孩子的兴趣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孩子提出合理实际的要求。过高的期望值容易使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可能造成缺乏自信以及抑郁的情绪;过低的期望值容易使孩子自满,不思进取。家长不要"随波逐流"应当结合孩子自身的特点去制定孩子未来的道路。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既不能将孩子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也不能将孩子永远看成幼稚的孩童。

  第三,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害怕子女吃苦受罪是独生子女家庭常见的误区,培养孩子以坚强的心态面对挫折以及勇于接受挑战的坚强意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当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流,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他人存在友爱互助的性格。注重独生子女的全面发展,不要对独生子女的未来做过早的安排,智育和德育共同开发,尤其是德育要更加重视,社会需要德智全面发展的人才。

  4.4.2 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如何处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社会安定、人民的长治久安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缺少父母的陪伴以及正常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要想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有机统一,首先从国家方面说,国家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当多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城镇一体化的迅速开展,能够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差距,或者是留守儿童同父母一起进城接受城市教育;尽量动员社会力量,专门为留守儿童创办服务机构,创办一些"代理家庭"和"亲情家庭",开展家庭亲情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没有父母在身边,也能得到关爱,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不错的选择,能够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爱,寄宿学校的教师也应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各种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误区。在生活上遇到问题,老师要及时沟通交流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对留守儿童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他们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防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次,注重营造家庭教育的氛围。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缺陷是缺少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监护人,在对子女问题上不仅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而且还要在精神上进行关爱,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道德品质。在外打工的父母,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让子女跟随在身边,给子女一个良好的环境。即使父母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应当时常与子女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有条件的话可以常回家看望孩子,在外期间与孩子多通电话、用网络进行交流。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使子女拥有更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4.5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良好的家庭关系不仅仅是和谐的夫妻关系,还包括良性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环境的基本,直接影响家庭教育质量。

  4.5.1 建立和谐夫妻关系。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最好见证,和谐的夫妻关系能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并关系到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父母之间情感和谐对于孩子是成长最好的温床。首先,夫妻双方应重视和珍惜家庭,共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的和谐发展;第二,夫妻和谐,夫妻双方都是家庭的基本成员,是家庭的基本建设者,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要让工作中的地位和薪酬影响到家庭关系;第三,注重情感上的交流,良性的沟通能促进夫妻间的感情,夫妻之家在沟通中能够更加理解包容对方,可以将夫妻之间的沟通延伸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沟通的好习惯;最后,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真诚对待彼此,这样能够促使孩子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真诚的交流。

  4.5.2 建立良性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首先应当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一位心理健康的父母才有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品行端正的子女。拥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能够用乐观的情绪面对生活,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气馁,并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保持一致。首先,父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有调查显示,子女缺乏关爱是由于父母情绪的不稳定导致的,而缺乏关爱的孩子容易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上造成障碍。

  其次,家长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调查显示,文化水平越高的父母更能实现与子女的沟通、信任以及理解。文化水平越高的父母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因而更加能够改善亲子关系,提高教育水平。第四,对于子女教育采取适当的态度,当父母与孩子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及时沟通,能够耐心听取孩子的观点,当父母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勇于承认错误。鼓励子女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鼓励子女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不依赖家长,对自己的事情做出独立的决定。最后,父母应当具有正确价值观才能教育子女。正确的家庭观、合理的人才观支配家长的行动,同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家长应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能够积极的适应社会生活和节奏,预防未成年人走入歧途。在教育子女时,要注意调动子女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的教育观念内容和观念十分广泛,父母首先应当做到的是树立自身科学的教育观念,可以有效的避免未成年人常见的一些问题。

  4.5.3 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家庭成员的互动有利于增强家庭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的成长。第一,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家长与子女之间感情交流需要大量的时间条件和充分的空间条件,父母与孩子之间充分的感情交流可以使孩子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不要总以工作繁忙的原因,推脱与子女的感情交流,户外活动有益身心,在参与过程中能够收获更多的情感,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应当多组织参与。第二,有效的家庭沟通。有效的家庭沟通是指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了解彼此的感受,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相互勉励、相互支持。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最好能够选择倾听的方式,积极接纳子女的意思,对子女的表达要表现出感兴趣,并且不要擅自打断和加入自己的主观分析,不站在成人的角度上严厉的对待孩子。对自卑的孩子应当找出相应的原因,不断地给予鼓励,最后尽力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同时对于经常不能够和父母见面的孩子,要想办法与孩子进行沟通,沟通的方式不重要,但是要到达与孩子充分交流感情的目的,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彼此互相传达对于彼此的需要,坦诚对人对事。

  这样能够提高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有效度,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4.6 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仅仅家庭教育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各自发挥力量和优势,将三者结合在起来形成一个培育人、教育人的系统工程。

  4.6.1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合作有利于达到教育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第一,学校教育要延伸到家庭当中,孩子的行为表现应当让家长知晓。学校老师通过家访和召开家长会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第二,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与学校沟通,积极的参加家长会,主动向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家长与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应保持一致,遇到问题使及时沟通,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第三,对于学校开展的活动,家长应当积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实践性的活动会使孩子受益良多。

  4.6.2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物质条件相应提高,但是精神条件没有达到相应的状态,社会风气依然落后,造成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脱节。要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相衔接应当:第一,孩子应当对社会具有全面的了解,家长应当扮演指导教育的角色,使孩子能够接受来自社会的积极因素,能够消除社会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当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衔接在一起。第二,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社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与学校合作,开展一些活动,激发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三,积极发挥社区的作用,开展一些公益性的家庭教育活动,教育专家能够义务性的解答家长的疑惑,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当地的媒体也可以参与进来,可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第四,家庭教育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查处力度,复杂的网络和社会环境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净化社会环境使学校教育达到满意的效果。

  4.6.3 家庭社会结合,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

  做到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是势在必行的道路。第一,向社会和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理论,加强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力度。第二,社会应当给予家庭教育相关的支持,对于家长进行指导教育,一方面是家长能够进行切实的家庭教育行为,另一方面提升自身的素养。家长与子女双方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应当学会相互尊重。对子女的教育要掌握科学的办法,能够对自己的孩子有深入的了解,随着子女的细微变化,能够不断更新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并且可以理解和运用教育规律。不断地接受和吸收新知识,提升自我,当遇到实际问题时,才能够正确的解决。第三,对于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是父母应当履行的责任,同时父母应当提升自身的法制观念通过对法律制度的深入了解,对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能够促进家长履行教育职责的责任心。

  总之,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具有直面性,但同时也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发展。面对目前所存在的家教问题,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同时也要继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有益养分,能够行之有效地改进家庭教育,为整个教育事业做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