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我国传统家训的文化蕴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4 共578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传统家训教育功能探究
【第一章】中国传统家训的传承发展探析绪论 
【第二章】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过程与教育途径 
【第三章】我国传统家训的文化蕴意 
【第四章】我国传统家训的积极意义和不足表现 
【第五章】我国传统家训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与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3 我国传统家训的蕴意

  3.1 我国传统家训的道德自律蕴意

  我国传统家训非常重视品德教育这一思想内容,以德立身,厚德载物,它同儒家所提倡的“修身”思想是一致的。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①,修身对个人而言,是需要长期不断追求和保持的行为,不仅要注重有关于学识才能的积累,更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沉淀。道德自律更是贯穿于修身的关键所在,看似关乎自己的品性,却关系到对家族成员的影响。家庭的家风是社会的一个表现,一个家庭反映出来的家风面貌,也是对社会的风尚从某一个角度和方向的展示。一个人只有先正自己的身,树自己的德,具备正直高尚的思想情操,才能处理好个人同他人、个人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或者施展自己在人格方面的魅力。

  品德教育在我国传统家训中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在我国的传统家训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哪个阶段,都蕴含着一个基本的思想,即道德对于个体生存成长发展的重要性。道德是个人修养的标尺,从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十分注重自我修养,而修养的养成则需要通过道德意识来自我约束。孔子有关于道德的自我约束的主张,强调做圣贤之人首先要做到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要做到内养和外修的结合。孟子也讲求道德在于内心的修养,君子不同于寻常人之处在于“存心”,即君子之士都存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做人要养“浩然之气”,也就是要拥有纯洁正直的内心,培养浩气凛然的气节。荀子将自我修养的重点放到了后天的养成上,荀子在以“人性本恶”的主张作为前提下,提倡人性的改变需要后天的自我修养,通过自我思考和自我行动来约束自己的德行。我国的传统家训充分认识到了道德自律对个人及对家族的重要性,将修身和道德自律贯穿于教育子孙后代的每一个方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指导和约束,进而变成他们的一种自觉地行为。

  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大国,从我国古代起,思想家们就将以德为本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内容,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需要由无数个个体组成,反过来,人的生存和生活也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因为人将德行作为最基本的做人底线,所以人高于动物,并且在道德底线的衡量下,人与人之间也可以由此区分何为君子所为。

  道德存在于人的本质中,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思想,人高于动物,更在于人将道德嵌入思想之中。固然知识、学识、智慧、才能、技艺、物质等等这些内容对于人来说也很重要,但是道德标准是一个完整的人所拥有的最基本的东西,有修养讲道德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对道德自律无意识观念的人,即便拥有了智慧或财富,但是却缺乏修身意识,最终也会误入迷途。因此,我国古代的智者早已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有“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①的观念。

  道德不仅是立人之本,同时也是立身之本。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识到了社会是如何构成,对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划分和概括,将社会构成概括并划分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关系,伦在这里就是人与人之间关于道德之间的关系,在这五种关系中,又分别规范了忠、孝、悌、忍、善,将它们作为评判自身道德的标准。

  这种概括从伦理的角度强调了社会关系所具有的道德属性,是每个人都该遵守的。一个人若想在以道德作为衡量标尺的社会关系中有好的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秩序,以修身之道约束自己,将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成为个人内在的品质,反过来也需要用内在的道德自律去融入社会,使两者融为一体,否则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道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件。而道德也离不开后天的养成,所以家庭的教育是培养一个人道德的起点,家训则就充当了这个实施教育的角色,家庭教育如果做到位方能够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德行。一个家族是否拥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家族能继续发展延续的一个必要保障。一个人拥有良好的道德思想,一个家族培养并继承好的家风,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断发展。

  3.2 我国传统家训的家庭文化蕴意

  在传统文化的文明发展史中,我国关于家庭的文化是很有分量的一部分,家庭文化是我国所有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从家庭文化特别是家庭教育能够窥视到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家庭或者家族是产生家训的基础,家庭或家族的存在和延续需要有规范系统的家训或无形中形成的家风来把关。从我国古代起,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家庭该有的正确风气,即家庭关系需要和谐稳定,家庭才能保持的很长久,家和才能万事兴,这是人们对正确经营家庭,正确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认识。我国的传统家训是家庭文化中处理家庭关系的重要手段,传统家训中蕴含的不仅是对家庭关系和谐的维护,也是对家庭文化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家庭是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一个表现结果,原始的生存需要对物质生产提出了要求,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又对精神文化提出了需求,由此家庭文化也不得不同步的发展。区别于维持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家庭文化对家庭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层面或者视角,家庭文化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包括家庭关系,家庭精神,家庭物质等,而家庭关系是整个家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从我国古代的家庭关系来看,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妻贤”①为主干,家庭之内的其他关系也是在这个主干的支撑下相处和维护的。

  首先,在父母与子女的相互关系上,强调“‘父慈子孝’是亲子关系的理想道德模式”②。“在儒家的家庭伦理当中,父慈子孝是对父子伦理的根本要求,它是家庭道规范的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在家庭道德方面做到修以孝慈,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序和睦的家庭”.

  明朝仁孝文皇后讲求,长辈慈祥对待晚辈,晚辈则更加顺服,否则,父辈不慈爱,子女就不孝顺,于己于家都不利。虽然古代有父为子纲的伦理思想,但是家训教育中也强调父亲与子女在相处时,要各自做好各自应尽到的责任。双方应该相互为对方着想,遇事时要做到互相体谅,自我反省,不能把过错责怪到对方身上,只有这样才能和睦。这对家庭中做父亲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普遍的观念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重点落在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上,家训中同时提出了关于“父慈”的要求,“父慈”不仅要求父亲能够做到表率示范,而且要高标准的要求自己的言行,因此父亲在与子女的相处过程就经常需要做到自我反思。例如对待子女要有不管子女做了什么样的错事,都要谆谆教诲,不能将自己的脾气和子女的所作所为参杂在一起。其次,对待子女持公正平等的心态,不偏不向,特别是关于财产的分配,要持公平的心态。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家长的正身率下,强调的是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同子女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父母的主导地位。因此,很多传统家训对家庭中长辈的言行及思想也有详细的规范。

  其次,在家庭子女之间关系上,传统家训所推崇的兄弟关系是“悌”“友”,指的是弟弟要尊重哥哥的兄长地位,做兄长的要对弟弟们有爱。这是古代教育子女要遵守的基本家庭关系之一,也是家庭关于兄弟关系的处理原则。在古代的家庭中,兄弟关系的重要地位居于父子关系之后,是古代家庭十分重要的一种家庭关系。《颜氏家训》“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掣,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④所蕴含的意思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是手足之情,出生在同一个家庭,并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成长,这种有血缘之亲的关系要加倍的相互信赖,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则憧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踏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①兄弟之间的和睦友爱是家族和睦的基础,手足兄弟之间若是不和睦,较远的子侄间的关系也会影。兄弟之间的矛盾起因有很多方面,例如在关于财产的争执上,传统家训教育兄弟要懂得兄弟之情更重于财富,兄弟和睦,严于律己,学会谦让才能对自己对家庭有利。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兄弟之间不能因为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相互疏远等等,家训中关于兄弟之间的嘱咐可以说是全面细致。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②在所有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和谐的夫妻关系对整个家庭和所有家庭成员都是有利的。互相尊重、相敬如宾是古代对夫妻相互对待的基本准则。“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③夫妻之间不同于以血缘作为纽带的其他关系,但是夫妻关系却是各种家庭关系中最亲密的关系,并且也只有在相互恩爱的前提下才可以将关系维持的好。由于我国古代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推崇夫为妻纲,但是标榜妻顺的同时也要求夫义,丈夫首先要做到给予妻子尊重和敬爱。在古代家训中,关于夫妻之间的如何处理相互关系的教育内容,规范的是夫妻两个人的行为,因为家庭能否和谐圆满是由夫妻双方共同决定的,并不能把所有的义务都规范到妻子的身上,丈夫也该自觉遵守履行相同的义务。在封建专制的社会形态里,离婚是男子专有的特殊权利,但是古代社会也对这种权利限制了范围,如果不是因为妻子的原因,丈夫也是无法行使他们的特权的。另外,古代也有对丈夫行为限制的规定,规定了三种状况即“三不去”,丈夫不能要求与妻子离婚。古代的关于夫妻关系的种种规定,体现了夫妻关系在整个家庭关系中地位的特殊性。对现代社会而言,夫妻矛盾是最常见的家庭矛盾,夫妻之间的关系常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中,虽然法律法规对夫妻之间因感情、财产等纠纷制定相当一部分的规定,但是处理夫妻关系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家庭规范层面入手,这对双方关系的维系能起到缓和的作用。

  3.3 我国传统家训的社会处世蕴意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族的兴旺离不开同社会的来往,任何家庭想要获得很好的发展,都需要能在社会环境中有稳定的立足,这不仅要求家庭管理者要处理好内部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家庭整体同除自身以外的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关系。

  我国传统家训在这方面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式,一些家训积累了许多关于前辈们的处世经验和心得,并把这些经验和心得总结、提炼,形成新的便于子孙理解的话语,向家人举例子、讲道理。

  传统家训在教育家人或者子孙后代关于如何处理好自己同社会的关系时,始终将拥有博爱的胸怀和仁慈的心放在第一位。中国人历来很在乎人际交往,对人和人的相处方式也很讲究原则和底线,这跟古代关于将德作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家训内容除了教育家人的爱人精神之外,还将“救难怜贫”作为处世的基本准则,认为人世间最好的事情,莫过于帮助体恤处于困难之中的人。因此有很多的家训着作中都提倡家人能够乐善好施,热衷公益事业。

  我国的传统家训也尊崇天地间万物一体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和谐一体,所以将好生爱物囊括进家训教育的内容中,并且将物人一体的思想同处世思想相结合。

  传统家训的处世教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家训中的处世教育有利于社会良好的道德规范建设。站在社会生存的角度,处世也是一种生存法则,家训的处世教育十分强调诚信,“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①传统家训将诚信看作是关系个人修身处世的关键,人从家庭孕育而生,但是最终是还要与社会相处,而且社会是复杂的,要想做好处世这件事,除了做到内化自身以外,还有学会如何择友和自我保护,“同学之友如果诚实发愤,无妄言妄动,固宜为同类。”②传统家训在处世之道的教育内容上,不仅从要求内在的方面严格规范家人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也从外在的客观情况来分析思考,这里面蕴含着家族长辈对子孙的关爱和保护的心态。

  3.4 我国传统家训的教化蕴意

  我国自古重视家庭教育,这是由于古代的学校教育并不如现代这么发达,但是作为一个与社会密不可分的人,需要通过教育手段对人进行教化,而家庭教育相应的弥补了这种缺失。关于教育,传统家训十分强调亲人的教育,认为亲子教育在效果上优与其他的教育,因为亲子之间的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和听从。除此之外,传统家训也特别重视早教的作用,早教能够让子女记的更深刻,对以后的成长有很多好处。教子是人生的重要任务,培养子女,是父母们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如果父母没有尽到这种责任,则可能影响子女的成长,从而最终将被耻笑的是为人父母。

  我国传统家训存在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因此,在传统家训的内容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育人思想。首先是立志和勉学的教化蕴意,传统家训教育子女读书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即使达不到自己的人生追求,也对可以培养人的气质修养。人生短暂,要想不虚度人生,就要为自己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要矢志不渝的去追求。我国许多的传统家训都表达了希望子孙能后立志向学的希望,例如《颜氏家训》中,有《教子》和《劝学》等,从意义和方式方法的方面教育子孙要立志高远,勤奋向学。特别是立志的重要性,只有心中存有远大的志向,才能给自己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因为确定了目标,才会有了人生的方向,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去拼搏和奋斗。尧舜牧在《药言》中说到每个人都必须要立志,如果没有或远或近的志向,人生就会虚度,立志是丰富人生内容的内在要求,是人自我价值发挥和人格实现的前提。

  除了推崇要先立志之外,勉励子孙虚心求学也是传统家训中关于教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传统家训认为,学习可以使人明德,学习可以改变愚昧,学习可以使人有自知之明而知进退。“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①人不是生来就是天才,成功就要通过后天的勤学苦练。不断的虚心求学能够了解更多的知识,勤加练习能够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使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得到完善。其次,是端正人格的教化蕴意,传统家训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而育人所要追求的境界是希望子孙后辈可以拥有端正的人格、善良的内心、正直的为人。所以教育子孙在对待工作和事业的态度上,要尽义尽责;对待他人要低调、诚信、讲义气。人的道德修养最首要的是谦卑恭敬,日常的言行举止要以慎笃为基础,人格端正的人说话要诚实,行事要恭敬笃定,不轻易许以他人钱财,不听信、不传播虚妄之话,不轻信、不苛责他人的过失。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家训中的教化思想十分丰富,这些不同时代的不同先人在对后人的要求、企盼虽然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尽相同,在内容方面也各有侧重,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拥有正直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