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过程与教育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4 共696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传统家训教育功能探究
【第一章】中国传统家训的传承发展探析绪论 
【第二章】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过程与教育途径 
【第三章】我国传统家训的文化蕴意 
【第四章】我国传统家训的积极意义和不足表现 
【第五章】我国传统家训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与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2 我国传统家训的概述

  2.1 家训的含义

  家训,是家长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来教育子孙后代立身及处世,规范后辈子孙的行为,同时营造和谐家庭或者家族气氛,延续家族生命力的一种家庭或家族教育形式。

  “家训是指父母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诫,夫妻之间的嘱托。它属于家庭或家族内部的教育。”①我国的传统家训长期发展在封建社会的环境里,并且也随着封建社会的历史延续,其内容不断变得的丰富,价值意义不断的突显。传统家训中,有关于治家教子的思想内容、方式方法,也有关于生产生活的经验的总结和传授,它的形成和发展以社会生产实践的经验作为指导,也以时代的文化特征作为基础。家训在家庭或家族层面上,具有家庭教育的性质,在天下国家的层面上,又有齐家治国的性质,它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又一脉相承,具有内在共同的属性。

  研究我国传统家训,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即是我国古代时期关于家训的各种文献,所以在许多的家训文献中,研究传统家训的学者已经将不同时代不同内容的家训进行了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是将家训按内容进行区别,可以分为:第一,家庭教育类,家庭教育类的家训是父母长辈对子女后辈的切身指导。创作此类家训的长辈们采用的方式普遍是通过总结自己一生有关为人处世的人生经验,兼采纳自己的祖先们生存或生活的艰难经历,将所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教给后代子孙,从而希望能给予家人和子女关于人生的引导和帮助。

  不同家族采用的教育方式不尽相同,有的是直接通过事件作为教育案例,从事件中总结是非对错,引出其中的道理从而进行恰当的教育引导;有的是关于本家族内部完整的着作,比如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全书包括了教子治家、立身处世、社务从政、言辞杂艺等一系列教育内容,而且在该部着作中,综合了很多从古到今的事例来论述立身治家的道理,整部着作系统完备。总体来说,这一类家训是采用晓之以理、以物喻理的方式训导后代,以理服人,从而希望能够起到对子孙教诲和垂范的作用。

  第二,家庭礼仪类,这种家训是通过对家庭成员及家庭整体关于何为所为、何为所不为及如何为的日常生活、劳作、外交之类的礼仪做出规范,包括日常起居、结婚、丧葬、祭祀、加冠等。孔子特别重视对子孙关于礼仪方面的家训,孔子常要求子孙要多学习关于礼的家训,孔子训诫“不学礼,无以立”①,只有讲究礼仪仪表,忠诚待人,才能做好立身处世的事情。这一类型的家训相比家庭教育类的家训,没有强烈的制约性和教育性,仅仅是对礼仪的一种规范。

  第三,家规类,家规类的家训相比前两者的家训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和严格的执行性,该类家训在口头或文字上直接明确的规定出家规条例,要求子孙后辈遵守规定,而不是像家庭教育类的家训那样做以理服人的教导和劝诫。类似这样的家训文献在家训教化的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有《郑氏规范》等。

  以上是将家训在内容上的分类,通过对家训在内容的划分,得出或者达到的是不同的结果或目的,体现在表面的是强制性或约束力不尽相同。不论如何,在如此多的传统家训中,都涵盖了一条主线,即我国的传统家训大都是家长们总结和奉献自己饱经磨砺的人生经历,以最富真情的字句向子孙后代传授丰富的修身、齐家、治国的经验,寄希望于子孙后辈们能够修己正身、诚心立志、读书明理,同时也希望家人能够世代和睦、节俭持家、勿骄勿奢、为善去恶、清心寡欲、从容处世。

  2.2 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过程

  2.2.1 我国传统家训的起源

  事物的出现和产生都有必然和偶然相伴随的特性,家训的出现也是如此,探索家训的起源,我们不得不结合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对此问题的研究,虽然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有一个观点是共通的,即“家训”这个词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后汉书·文苑列传》,但是家训的真正起源却要早于汉代。笔者认为,对一个事物起源的探索,文字记载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对传统家训起源的追溯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

  参考有类似见解学者的观点,家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尧舜时期,《尚书》是一部记录了我国最早期生产生活事迹的文献,《商书》是《尚书》几个板块中的一个部分,在这里面有关于君主对自己的家眷,亲戚以及臣民们的垂训语录。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是对上古统治者对子民们训词的记录和整理,从时间上来看,是我国最早的家训文。除此之外,《尚书》中还记录了关于尧舜帝王的类似于家训意义的言辞。《诗经》中也记录了上古时期关于家庭生产及生活的内容,所以当《诗经》出现以后,就对当时的朝代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影响,人们会对其中的内容借鉴和运用。孔子经常用《诗经》的内容来教学,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很重要,有“不学诗,无以言”①的教育言论,所以,这也能说明家训的起源是很早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传统家训是起源于上古,是上古时候人们生产生活的记录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这个时期是我国传统家训的起源。

  殷商和先秦是家训发展的初期,“殷商以前家训多为口头形式,殷商以后才开始通过用文字来记录先前产生的口头家训”②,并且也是从这个时候起采用文字的方式来创作家训。先秦家训是我国传统家训较正式的开端,原创性、不成熟性是该时期的显着特点。这个时期的家训没有单独被列出,而是同其他内容混在一起,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归为家训范畴。但是通过后代人对它们的借鉴运用可以看出,它们能够充当后人治家教子的伦理准则。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张艳国教授的《简论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学意义》中,在谈及先秦家训对汉代以后的家训思想的影响时也有着同样的观点:

  “反映在《易》、《礼》、《诗》、《书》、《春秋》和《论语》、《孟子》、《孝经》、《大戴礼》等典籍中,通过儒家圣贤对话形式所反映出来的先秦家训,又成为中国传统家训中的经典,直接成为两汉及其以后人们作为治家教子的价值标准而效法、阐扬。”

  2.2.2 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初期

  汉魏六朝时期是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时期,有了先秦家训的铺垫,另外再加上这段时期已经沿用了用口头说教来训诫子孙后辈的习俗,自然而然的积累下很多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需要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并且继续沿用。特别是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家训相比官学教育而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听从。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点,便专注于家训的编写,于是这个时期产生了文献家训。“家训”一词就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家训文献中,关于此问题前文已经提到。由此可见,被后人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家训是出自于汉魏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家训文献,“两汉时期的家训着作有汉高祖刘邦撰写的《手敕太子文》,西汉刘向编写了《戒子歆书》”④,其目的是规范自己儿子的品行;东汉班昭所着《女诫》,专门对女子进行教育;东汉着名思想家郑玄写了《戒子益恩书》,希望启发其子勤学慎思;还有“东汉学者张奂着的《诫兄子书》等等。魏晋时期的家训有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南朝文学家任昉的《家诫》”等等。

  汉魏六朝时期的家训在文献数量上的突出表现,跟当时人们创作家训的自主性是分不开的。这个时期,人们认识到家训文化对教育子孙的有效作用,所以有意识的把平时教育家人的思想或是实践经验记录下来传承给后代,这种有意识的做法是前朝历代都没有的。因此,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将它作为传统家训在这个时期发展的一个表现。

  另外,这个时段的家训除了有文献数量的优点之外,在家训的类型上也有独特的地方。例如这个时期的家书内容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家训教育的文字内容,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家训的重视无处不在。

  汉魏六朝时期,我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趋向于强化和弘扬儒家的思想观念,这段时期的教育内容有关于对子女的品德修养的培养,特别是关于“孝”的文化,虽然汉魏以前的朝代也宣扬“孝”思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忠也。”②但是重视的程度却不及汉代。除了“孝”的教育,汉魏六朝时期的家训也把“慎”强调出来,“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③具体而言就是关于子孙如何做好自身的修养这件事和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择友,“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④另外,在品德的内容中还有关于勉学、睦亲等内容。

  2.2.3 我国传统家训的成熟时期

  传统家训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形式和内容都转变的更加成熟。该时期的家训不仅把汉魏六朝时期优秀家训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格式继承下来,而且还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另外,这个时期较之前面朝代还具有明显的优势,即隋唐时期的家训几乎涵盖了家训的所有形式。

  首先在家训的叙述篇幅方面,汉魏六朝的家训一般文字简短,而发展到隋唐时期的家训大多数都是长篇作品;其次在思想内容上,教育的内容也由以前的单调而发展的多样。一般观点认为,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整体被佛学思想占据着,但是在家训方面,隋唐时期家训的主要内容还是表现为儒家思想。有的是从官僚士大夫为官的角度教诫要遵循儒家的伦理思想,还有的是从读书的角度来教诫子孙要遵循儒家之道,表现出了思想更加深刻,内容涵盖更加全面,专着的结构更加完善的特点。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就是这个时期家训着作的代表。该家训专着一共分为二十篇,其训诫内容几乎涉及了我国传统家训内容的所有方面,被称为“古今家训之祖”.除了《颜氏家训》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之外,着名的还有李世民的《帝范》,其内容里也涵盖了成熟家训应有的“治人”、“治家”等内容,也被视为家训之作的代表。家训发展到隋唐的成熟时期,教育思想主要围绕的还是关于儒家思想的内容,具体来说包括关于“忠”的教育、“孝”的教育以及“睦亲”教育等。

  2.2.4 我国传统家训的鼎盛时期

  有了隋唐时期成熟的表现,家训发展到宋代以后,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具体有以下方面的表现,首先,由于传统家训展现出了很有现实意义的实用性,越来越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因此我国传统家训在前面朝代形成的各种形式,都被完好的继承下来。从隋朝自身实力的发展情况来看,当时也是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传统家训这种优秀的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次,宋代以后,家族意识不断增强,家族的治理要求有制度化的规范出现,因此,家训在这个时扮演了相应的角色。家训中蕴含有规定、规则等约束性的条例,很适合家族长者规范家族成员;第三,受家训的感染,社会已有的各种类似于家训的风俗乡俗文献早已被人们熟知,所以在这个时期很应时的被人们拿来使用,这种做法使得原有的家训在内容和意义上扩展的更宽阔了一层。

  这个时期的家训文献数量庞大,文体格式多样,内容较之以前也有了更具体、全面的发展,但主流思想还是从“治人”和“治家”两个方面来反映的。

  关于“治人”方面,主要包括修身、勉学等内容,其中特别以修身为主要方面。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文献中总结阐述了道德教育内容,特别是对修身方法的总结,不但在理论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还将这些理论探索的成果做了便于日常使用的改良,使抽象的道德理论形象化。为学也是该时期家训注重提倡子孙重视的内容,该时期的家训普遍认为读书对人的内在修养和事业仕途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家训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其次,关于“治家”思想,有关于睦亲、理事和理财等方面的内容。关于睦亲,宋代以前的家训中也有所涉及,但是相比之下,之前的思想都比较简单,而宋代以后的睦亲家训较为系统。不论从哪方面来看,宋元明清时期的家训均显露了我国古人宽大胸怀、与人为善的美好品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宝贵经验,其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2.2.5 我国传统家训的转折时期

  近代对于家训的发展来说,是个特别的阶段。受民族危机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思想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更迭,旧的思想存在残余,新的思想被强烈呼唤,因此这个时期的家训也有了不同的变化。当时的家训强调的依然是关于如何和睦家庭,维护家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教导的也是关于做人方面的如何端正人品,谦虚礼让,诚信严谨等内容;劝说教诫的是依然关于拒绝和禁止不利于个人德行和家庭团结和睦的不良行为。这些正统规范的教育思想,与封建时期的家训内容是一致的。但是在民主革命的思潮下,我国传统家训逐渐发生了转变。

  早在清代末期,我国传统家训在改革陈旧思想上就露出的端倪,当时的社会由于严重遭受到西方侵略势力的侵入,社会需要有实际性的东西来反抗这些入侵,所以这个时期有利于促进国家实务发展的经世致用扩展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潮,而且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家训中出现并且得到了广泛的盛行。封建势力的衰落,民主思潮占据主流,因此近现代家训中也有了关于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内容,家训中开始有了反封建的教育内容,以前在封建社会孕育的固守陈规的族法宗规被清理出去。等到了有集体主义的思想时期,又出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新社会意识。

  近现代的家训在思想上相比清代以前的突出的特点就是教育内容上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但是由于当时的各种革命思潮前赴后继,导致很多思想没有达到成熟的时候,就被新的思想取代。所以在近现代的家训思想里也会产生些不近科学或不太成熟的言论,比如在任何事情上都强调将政治放在第一位,所以面对这个时期的家训,我们也需要辩证的来看待。

  2.3 我国传统家训常采用的教育途径

  我国传统家训在对家人子孙进行的各种教育时,为了达到有效的效果,使家训的内容得以落实到实处,并且能够继承,作者们在对实施家训的教育方式或途径上都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思考,并且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经验和措施。虽然由于时代背景的限制,符合古代的传统家训教育方式不一定能运用到现代家庭教育中来,但是本着寻古论今的原则,我们应该做到探询历史,认识现在,更多的了解古代传统家训的教育方式,从而为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储备更多、更全面的资源。

  2.3.1 训诫仪式的举行及家庭制度的建立

  传统家训很重视对家庭成员进行教育时采用的形式,《郑氏规范》中严格规定着家训训诫仪式的制度及流程:例如每进行一项事务前都必须念诵家族的训诫词,具体做法包括全家每天早晨,都到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的庭堂按秩序坐下,首先要让未成年的子弟朗诵家族制定的代代相传的关于带有训诫意义的家训规范,其他的家庭成员要认真聆听和学习。要求每个人谨记和领悟其中的道理,并且达到日后能对自己的立身行事给予忠告和警示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规定了固定的日期,即每个月初一、十五,家族家长要带领全家年长者或年幼者念唱家族祖训,长者要随时提醒自己修身自律,以身作则为幼者做表率,幼者也要以长者为榜样。这种家族内部集体的活动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很少见到,但是在古代却反映出了当时家族中对家人及子孙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庭制度的定立从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采用,而且在我国传统家训中也有类似的规定,这种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家庭聚会的形式,对家庭的成员组织开展集体形式的教育。《庞氏家训》中关于这方面有也详细的规定:即规定了每个月要拿出固定的两天时间召开家庭会议,会议的内容是将家族成员召集在一起,总结一段时间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其目的是通过家庭聚会的形式,听取他人对自己的建议,自己也能有深刻的自我总结。

  2.3.2 诗词歌诀的熏陶和刻碑立铭的检省

  我国传统家训训诫的内容涵盖许多方面,都是对家庭成员的苦口教诲,因此意义深刻。深刻的涵义常常会产生子孙虽然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免不了有时候会忘记的情况,因此,有的家训通过诗词歌诀,口头或文字的形式来创设家训。这样一来,家训中的格言和箴言变得朗朗上口,意义也生动形象,容易牢记。因此利用诗词歌诀的形式对家人进行教育,不仅可以使家训得到潜移默化的运用和发挥,还很容易被人们熟记,例如汉代的《戒子孙诗》,陶渊明的《命子》、《责子》等。

  我国传统家训还通过刻石立铭的表现方式来开展教育。刻石立铭,家人可以随时随地的对照检省,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他的家训作品《安得长者言》中就描述了这种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如有所思所感,即将它们随手记录下来,以便自己及他人有时间的时候去阅读思考,细细品味。明朝的思想家吕坤为教育家人及其子孙如何立身处世、养德行善,专门制定了《孝睦房训辞》并将其进行纂刻,希望子孙能够时常诵读、检省和铭记。

  2.3.3 培养处世经验的实践锻炼

  《荀子·劝学》中有“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①的重实践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的圣贤之人在育人方面十分重视亲力亲为的实践作用,这种方式方法也体现在古代家训对子弟的教育内容里。例如《郑氏规范》中讲述到,为了使子孙后辈能够在成长中培养远见,增长见识和学识,明白人情世故的道理,积累更多的处世经验,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规定“凡子弟,当随掌门户者轮去周邑,练达世故,庶无懵暗不谙事机之患”①,这种教育方式是希望通过子弟们自己切身的实践锻炼,了解社会,感悟世界,增长见识,使他们能够通晓人情世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圣贤们早已经认识到了这样的道理,即在对子孙的教育时,不仅仅需要以身作则的树立榜样,更要通过让他们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到深刻的道理,掌握治家谋生的本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