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论文第四篇:孔子“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用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分析出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教学内容僵化死板、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启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要一视同仁,从其个性出发,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启示;
Abstract:Confucius' thought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is still of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modern education. This paper adopts Confucius' thought of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to analyze problems existing in modern education—inflexible teaching content, unclear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etc. It is advocated that educators should treat students equally, respect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1]
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意义
(一)“因材施教”思想产生的背景
“因材施教”的出现,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办学模式密切相关。第一,孔子生活时期,私学兴起。孔子希望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得到官宦贵族的大力支持,使新兴的私学更好地发展。孔子接受灵活的私学模式以及新的教育手段,是其“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产生的重要前提。第二,孔子的私学教育不受官府的限制。可以广泛招收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的教学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第三,当时的教育没有普及,既没有形成大的规模、也没有系统的教育模式,普遍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学过程都是通过师生对话完成的,这就给了教师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从而为学生寻找最优的发展方案。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基本条件。第四,孔子周游列国带来了对弟子们进行因材施教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了解弟子的特点,为“因材施教”创造空间,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
(二)“因材施教”的内涵意义
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指的是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情况采取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以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能力和性格,“所以对同一对象,孔子会针对其表现做出不同的教育方式。”[2]使受教育者都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获得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1. 因材施教是克服学校教育弊端的必然选择
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应明确学生的主体性。而当代学生主体性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使目前的学校教育偏离其育人目标,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近些年来,不少社会人士和教育学家不断呼求教育应回归本位,实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而不能仅仅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为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坚持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在把握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取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进行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3]
2. 因材施教是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的需要
孔子私学采用了个人教育的形式,其与中世纪的欧洲相似,这种小规模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充分把握学生实际教学情况和个体学习进度。尽管这种小规模教学方法具有诸多优势,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需要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以往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众多学生求学需求。目前,我国形成了大班教学的特色,每个教学班级中学生人数过多,这无疑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容纳过多学生的缺点,但不可否认大班教学会使教师无法准确地把握所有学生的特点和差异,且难以在课堂上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为此,小班化教学的出现及时纠正了现有大班教学的上述缺点,在保持课堂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又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机会,使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应对学生现状展开针对性教学。
3. 因材施教能够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尽管很多学者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但在现如今的教育模式背景下,因材施教并未真正得到落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平等对待学生。有鉴于此,要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努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现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僵化死板,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容易被忽视
教学内容僵化死板是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在上课前需要提前备课,做好下一节课的整体安排,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合理预设。但由于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有很多不可意料之处,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进行灵活应对,以致教学效果不佳。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学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有个别教师采用强制性或者惩罚性的方式进行教学,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学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二)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从属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逐渐丧失,这种教学关系也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教师是权威、不能被质疑,对教师的话语几乎盲目听从,这影响教育效果。当代,大多数的教育模式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通过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师生间的沟通过程,仅是将教师知道的知识死板地传授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观念有误,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4]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个性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是体现学生差异性的关键,也是教育应该把握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同一种教育理念贯彻到所有学生身上以达到教育目标,却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展开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教学理念最终带来的教学效果可能与教育目的是相反的。而且,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有所差别,因此不能以完全相同的方法对待所有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与时俱进,遵循各学科的规律,重视学生个性和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有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高科技产品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目标不明确,受教育者缺乏实践能力
教育过程中,有的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种盲目状态势必会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仅是单纯地输出,将教材上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死板地传授给学生,甚至将学习成绩视作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没有对学生做出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这必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受损而不愿意继续学习,甚至辍学或利用其他方式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为此,教育工作者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在充分发挥学生优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孔子“因材施教”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学生
教育者要全面透彻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孔子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观察,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因而确定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听其言,观其行”,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即通过学生的全面的言行举止来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判断。教育工作者要在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和认识,明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一般来说,学生愿意在教师面前展示好的一面,而在教师看不到的时候才会露出不好的一面。因此,须对学生进行长期观察才可能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情况。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方,且生活环境、自身个性都存在差异,所以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沟通。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此,教育者首先要对学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切实把学生放在心中,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以使学生愿意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需要切实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期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业进步。
(二)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
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可以使不同特点的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良好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但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大多教学方法都是教育者根据班级的计划,按照部门的安排,在堂课上完成预先设定的内容,而学生只需完成教学计划的教学内容。这种教育方法极为呆板,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全面进步。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在改进教学方式时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特点,以此作为改进方法的依据。在课堂上,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改变以往“教师权威”的观念,将学生摆在教学主体的位置上,采取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倾听学生对于学习各方面的看法,从多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促使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学习,让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把握学生的想法和学习进度,以此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者对于受教者要一视同仁
教育者对于受教者要一视同仁是“因材施教”基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看待问题的方式也不相同,而且对待同一个问题,学生和教师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聆听学生的声音,对待学生要有耐心,并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使师生间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更能放松自己,容易向教师吐露自己遇到的难题和困惑,让教师能够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经常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的差异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学习,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方法。教育者要让每个受教育者都受到公平对待,充分认识受教育者的人格差异。孔子的“有教无类”就充分做到了这点,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中,孔子却不在乎学生的阶级地位,不认为学生有高下之分。他对学生一视同仁,只要学生有求知的欲望,他就愿意教导他们。由此可见,教育者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都能受到有效的教育。
(四)教育者要有诲人不倦的专业认知
教育者不仅要宣讲、传授知识,更要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师者对学生的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不仅仅是技术性的,而且是生命共同体的建构。”[5]这是一个教育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现代,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自身思想认识,改变以往不平等的思想观念,树立师生平等的新思想,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而且“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6]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对学生展开相应教学,以深入开发学生的自身优势,不断取得进步。就像孔子那样,孔子师德高尚,在当时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孔子要求教师以教书为业,以教书为乐,以“诲人不倦”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教育工作者应端正自身教学态度,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因学生成绩好坏或者性格差异而对学生有喜恶之分,而要以诲人不倦的专业认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五)教育者要主动发现受教育者的困惑或难题
为使学生得到更好地进步和发展,教师应该主动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难题。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在不同阶段停留的时间会不同,因人而异”[7]。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应抛弃以往的陈旧认知,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深刻把握学生个性特点,因势利导使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根据发现的受教育者的困惑或难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需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自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而且,教育工作者在和受教育者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求知,自我解惑,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原则有着悠久的历史”[8],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它对人类教育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新时代的教育必须立足当下,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角度分析学生状况,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如平.“因材施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J]中小学管理,2020(,01):01.
[2]李艳萍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现代性建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06):155-161.
[3]黄宁.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的“反弹现象”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3):18-20.
[4]田建荣.古代书院因材施教与现代高等教育个性化[J].大学教育学, 2020(,06):94-101.
[5]刘铁芳.因材施教与个体成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12):15-22.
[6]张董.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重新审视与再行反思[J].教学与管理, 2018(,24):98-100.
[7]张希.关于研究生因材施教的一点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02):01-02.
[8]何菊玲.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正义之意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8(,02):110-11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