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及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王益凡,刘俊玮
发布于:2021-07-12 共609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师生关系论文(热门推荐6篇)
【第3篇】新时代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应用及完善
【第4篇】分析中西师生关系的异同及优势互补探讨
【第5篇】 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及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第6篇】影响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及对策探讨

师生关系论文范文第五篇: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及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要:师生关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并且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模式又再次成为热议话题。面对教育场域的改变,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将出现异化。针对"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关系出现的异化现象,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积极重塑教师角色,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效率;努力转变学生观,以提升教育活动的质量;拓宽师生线上交往的渠道,以保障师生交流的时间;扩展师生线上交流的内容,以增进师生之间情感的融入。

  关键词:"互联网+";新型师生关系;异化现象;关系重构;

  师生关系在学生进行人际关往的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有意义校园生活的进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2015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在文件中明确提出,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让互联网为教育插上翅膀[1].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线上教学再次获得众多关注,针对线上教学的研究迎来新的热潮。鉴于当前教育场域的改变,师生关系也出现了异化现象。因此,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迫在眉睫,力求在师生关系的研究中寻求新的突破。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本质

  一部分观点就关系的本质出发来定义师生关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联系,是一种"力",即影响力与作用力,是关系主体之间借由关系产生的相互的影响力与作用力。这种影响力或作用力外化表现为一种性质或一种状态。显而易见,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因此,师生关系可定义为教师与学生基于知识发生交往而形成的一种联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与作用力。

  此外,对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即"人际关系说""工作关系说"以及"多维结构体说".第一种"人际关系说",它主张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但师生关系与一般的人际关系也有所区别,它最大的不同在于师生关系存在着教育功能。第二种"工作关系说",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师生关系是基于教育教学活动并为了教育教学活动而结成的关系,所以在本质上是"由教与学的活动联结起来的一种工作关系".而第三种"多维结构体说",持该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师生关系不应该局限于前两种观点的一维层面,师生关系应该是多重关系叠加而成的多维结构体。他们将前两种观点进行综合,再加上"伦理关系""情感关系""心理关系""文化关系"等维度中的一个或多个,形成了"多维结构体"这种观点。但目前对于多维结构体的具体构成和具体定义,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多维结构体的研究还处于相对模糊的阶段。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我们将师生关系认定为"在教学场域内,教师与学生基于教育教学活动并为了教育教学活动,发生交往行为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影响力与作用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异化

  由于受到网络技术手段等物质条件的普遍应用,以及平等、自由、个性化等思想观念的广泛传播,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场域已经得以改变。目前,教育场域的改变最终导致师生关系呈现出异化现象。在《马克思主义词典》中,"异化"指的是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分化出了与自己相对立的客体,作为对立面的客体,虽然由主体产生,却是一种异己力量,来支配主体本身。而师生关系的异化,顾名思义,也就是在师生关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出现了一些与师生关系自身发展相矛盾的客体,虽然客体是由主体产生的,但客体的力量凌驾于主体力量之上,从而束缚主体,压制主体。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呈现出的具体的异化现象如下。

  (一)师生语言体系的差异化,导致师生交流效率不高

  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年龄、生活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体系也存在着差异。长时间以来,教师的说话方式以及风格都被认为应该是严肃正式、一丝不苟的,而大多数学生交流沟通的语言都较为轻松随意、生动活泼。同时,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处的时代不同,学生从出生便接触互联网,而大多教师是在工作阶段才开始接触网络,这也必定导致师生之间对于互联网的接受程度以及理解程度不同。另外,受到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大多学生认为与老师的地位存在着对立,学生很难将老师看作"好朋友",也就很难真正敞开心扉。这些也就造成了师生在交往过程中出现明显的障碍和隔阂,进而导致师生交流效率不高,更有甚者出现零交流的情况。

  (二)师生相处时间的碎片化,导致师生交流效果不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传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应用,有了技术的支撑,使得受众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但由于个体经济基础不同、态度意识以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出现了众多碎片化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但让众多信息内容呈现出了碎片化现象,也引起了个体需求的碎片化,整个大环境中呈现出了碎片化的氛围。将碎片化现象具体到教育领域中,我们也会发现,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师生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线上的交流、对话和互动大多集中在下课后或者假期时间,这也必然让线上的沟通交流时间点分散、不连续。这样的互动致使教师无法对学生的问题和学生成长进行深入了解,因此也无法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全面的、统筹的计划,最终很难发挥老师在服务和指导学生方面的作用和功能[3].

  (三)师生相处场景的虚拟化,导致师生情感融入缺失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入了一个虚拟空间,师生相处所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便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人-机-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在师生的实际交往中,交往场景出现过度的虚化,将导致师生情感融入缺失的问题。究其根本,不难发现,大多师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仅仅将线上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以促进、帮助学生的线下学习。在此过程中,他们忽视了线上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共享性,最终导致教学主体之间情感交流的淡化。

  (四)传统师生关系的局限化,导致"互联网+"背景下师生观念转变困难

  首先,我们一直以来都遵循着"尊敬师长"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到学校进行学习,人们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下,为了成为"人上人"而"寒窗苦读数十载".教师作为能够让人实现长期追求的梦想的"引领人",自然受到更多的尊重和膜拜。

  其次,"师云亦云"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观念也一直制约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教师大多是绝对服从的。因此,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学生不会对教师的绝对权威提出质疑,进而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持敬畏的态度,二者很难做到真正的"亦师亦友".另外,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对待教师应该就像对待父母一般,而老师也应该对学生如孩子般爱护有加。这种关系强调了一种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也为师生关系划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最后,"严师出高徒"和"教不严,师之惰"的观念同样一直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学生都有一位严厉、严格的教师。因而,在古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存在着戒尺打学生、罚抄课文、罚跪等惩罚措施。而父母迫切地祈求着子女成龙成凤,故而也会支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教师这种严苛、严厉的形象与态度,的确会使学生对教师十分顺从,但不是真正尊重教师和喜欢教师。

  这些传统师生关系的局限化因素,都会导致"互联网+"背景下师生观念转变的困难。

  三、"互联网+"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一)积极重塑教师角色,确保教学活动的效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加之线上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教师角色已经进行了重新的解构,其具体原因如下。

  1. 教师在知识上的垄断地位已经得以改变。

  信息和智能科学引发的新技术科学,彻底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知识的传播方式。学生的知识来源不限于课堂,学习方式也不仅仅是传统的被动接受型。这也使得教师由"知识的垄断者"向"知识的分享者"转换。

  2. 教师权威不断受到挑战。

  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推广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断增强,教师权威也不断被反思、被挑战。

  在新的教学场域中,师生之间应明确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关系,而且其构建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双向建构的过程。在师生关系中,不是一方控制,也不是双方相互压制,而应该是师生双方一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教学相长"[4].

  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主动积极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陪伴者。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谈和对话,师生也能够协同发展、共同进步。这种平等的关系,既为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效率提供了适当的条件,也为创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努力转变学生观,提升教育活动的质量

  从根本上说,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不仅仅以获取知识为唯一任务,更重要的是追求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解放、需求得到满足和能够追求幸福。而要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也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绝不可能不犯任何错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心里允许学生适当试错,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他们积极地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区别的最鲜明的特征。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团体性的培养,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拥有独特的人格。

  3. 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人。

  自主学习是应对当今时代迅猛变化的最重要的武器。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只能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推动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只有努力地形成新时代的学生观,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学生,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三)拓宽师生线上交往的渠道,保障师生交流的时间

  互联网时代,传统"面对面"的方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众多线上教学平台为师生之间的学习沟通提供了另一种崭新的选择,互联网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依赖于微信、QQ、手机、E-mail等工具,这些工具将学生和教师紧密地联系起来。但也是由于采取了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方式,师生交流的时间不断减少,交流方式由"人-人"逐渐向"人-机-人"转变。面对师生交流时间以及交流方式的变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拓宽师生交往的渠道,合理地保障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

  1. 加强师生网络交流。

  线上教学绝不是线下教学的照搬,也不应该仅仅是学生面对电脑的学习。线上教学也需要有互动、有交流、有沟通。目前,大多数教师通过微信群来与家长分享学生在校情况以及学业情况,以便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状态。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利用腾讯、微信等的视频、语音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聊天、促膝谈心。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网络交流,才能保障师生交流的时间,进而推动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2. 筹划学生讲坛。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集中于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生活情感等其他方面的了解比较少。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讲坛这样的活动,促进师生之间更深层次的了解。在活动中,学生可以不管讲解内容是否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关,自由、轻松地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东西向全班同学以及教师分享。教师既可以通过活动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分析学生、了解学生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打下基础。

  3. 完善校园类网站。

  每所学校可以构建起自己的校园网络系统,学生和教师可以使用个人的真实信息,在校园网络系统中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分享教学内容,也可以分享班级的日常等;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媒介分享自己的学习疑问和每日心情等。通过完善之后的校园网站,教师不仅可以掌握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学业情况,还可以获取学生的心理动向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校园系统中建立班级群,建立一定的积分制度,通过竞争的方式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四)扩展师生线上交流的内容,增进师生之间情感的融入

  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与学生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方面的内容交流多于生活、情感、经济、家庭、朋友等方面的内容交流,这也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很难深入了解,进一步影响师生情感的融入[5].

  首先,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线上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与学生交流学习之外的事情。不难发现,大多数线上教学过程中,师生仅仅将其视为线下教学补充的教学手段。因此,在大多数线上交流平台里,师生的互动交流内容十分有限,进一步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情感融入方面存在着困难。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名教师往往是面对多名学生,并且教师还附带着教学评价、作业批改、教学管理、教学科研等繁重任务。若学生不主动地询问教师,教师很难做到与所有学生保持交流沟通,导致了一些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出现问题。该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线上教学的方式使得师生相处时间碎片化,相处场景虚拟化。如果通过这种新型的方式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简单、易于理解的内容会很容易得以解决,但如若针对一些十分深奥的、复杂的或者不太容易表达的问题,这种方式便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果。

  (五)保持传统师生关系中的精华,奠定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

  要想构建一种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绝不简单地意味着抛弃或者消灭传统的师生关系。像"良师益友""教学相长""志同道合""言传身教"这样的师生观念和相处准则,在当今社会中依旧熠熠生辉。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精华,将其作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使师生关系理论体系不断扩充、不断发展。

  三、结语

  师生关系是教学实践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教育教学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教师立身基于学生,学生成长起于教师[6].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与互联网时代,线上教学使教学场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构提供了可能。但目前师生关系出现的师生交流效率不高、师生交流效果不佳、师生情感融入缺失等种种异化现象,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急需构建起一种平等、自由、信任、尊重、欣赏的新型师生关系。但是我们想要重新建构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不是简单地抛弃或者消灭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是应该去除传统师生关系的糟粕,获取传统师生关系中的精华,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只有构建起一种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推动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灵燕。浅议"互联网+"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15.(24)。

  [2]王严淞大学师生关系:概念、特性与维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05)-

  [3]夏雪芹,袁忠霞。虚拟交互场景中高校师生关系的构建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3)。

  [4]梁娜。人工智能时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20,(01)。

  [5]光霞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2015.

  [6]朱爱玲,公丽艳构建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 2017.(09)。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王益凡,刘俊玮.“互联网+”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建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1(09):70-7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