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热门推荐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7-12 共7353字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探讨师生关系论文范文,供给大家参考阅读。

师生关系论文范文第一篇:场域视角分析过程性评价中的师生关系

  作者:丁雪丽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摘要:传统评价以标准化考试为主,教师主导,不仅影响师生关系还阻碍教育发展。过程性评价是新课改中一项重要内容。以场域视角分析过程性评价,结果显示: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动机态度、过程与效果进行全面评价,其中师生文化资本存在结构差异,惯习变化使得师生有积极主动的行动意向,有助于形成新型友伴师生关系。过程性评价实践优势明显,有助于对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推广,为重构师生关系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场域;过程性评价;师生关系;

  作者简介:丁雪丽(1993-),女,江西上饶人,上饶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学实践、农村问题。;

  基金:上饶师范学院教改课题"过程性评价场域中重构师生关系研究"(JG-19-28);

师生关系

  一、引言

  随着教学理念、模式更新及实践发展,教学评价也在经历变革。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以考试和测验为主,局限于纸笔考试,形式单一,只注重考试、测验的最终结果。评价以教师为主导,进而影响师生关系。过程性评价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批判了传统标准化考试评价方式,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认可与实践推广[1].但是国内关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多是概念界定和中小学层面的实践运用,针对高等教育层面的较少,着眼于过程性评价优势分析的也较少。因此,以过程性评价为基础,以社会活动领域常用的场域理论作为切入口,详细分析过程性评价的实践优势,试图呈现场域中高校学生与教师的行动策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这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强调的教学评价反思与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探索。

  二、教学评价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评价方式旨在甄别、选拔,实施标准化考试,单纯以考试分数来评判学生及教师能力。这种评价方式存在较大局限性,给师生关系带来不和谐因素,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

  高校教师通过自身知识积累、教学过程中学生情况信息,在结束一段时期教学后设计标准化的测验考试,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以完成教学任务。大学生在传统教学评价中是被评价的对象,只是在接受课堂教学后自我复习以应对考试,甚至不知道试卷正确答案,关于哪一部分知识掌握了、哪一部分知识没有掌握的信息是混沌的。最终的评价结果只是一堆数字。如今大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求知欲、好奇心致使他们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睡觉比比皆是。高校教师为了把控学生评教因素应对教学考核,大学生为了维持高成绩,二者形成了一种"利益同盟关系",评教分数和学生成绩出现双重膨胀现象[2].除此之外,师生没有其他联系,教师上课来、下课即走,关系变得淡漠、疏离。

  三、场域视角下过程性评价的实践优势

  过程性评价批判了传统标准化考试评价方式导致学校教育的标准化,教育的标准化又导致学生消极悲观情绪,忽略个性发展。过程性评价考查学生的语言、逻辑数理、空间、人际交往等多方面智力,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以选拔、甄选为目的方式,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过程与效果进行全面评价[3].为了克服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过程性评价应运而生,从场域、文化资本与惯习的实践循环剖析教师和学生的行动,探索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构建新型友伴师生关系。

  (一)文化资本结构差异化,师生地位平等

  过程性评价场域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关系、力量发生变化,引起其文化资本变化,这种资本变化支配场域的同时又反作用于场域本身[4].过程性评价实施方案从学习动机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三方面设计不同教学环节,运用学习记录、评价表等工具,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进行综合评定,因而在不同考查方面的环节高校教师同大学生的文化资本结构不同。

  学习动机态度方面,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设计课程导入环节,可以采取话题讨论、主题演讲、经历分享等开放式表达形式,允许学生个性表达、多元思想共存并发挥主观创造性。这个环节教师提供平台扮演辅助角色,学生占据主导,学生因其心智、情感而占据文化资本优势。在学习过程方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策略、目标的同时也强调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这个环节主要是教师讲解专业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因其专业知识储备、人生阅历而占据文化资本优势。同传统教学评价不同的是,教师教学过程评价表和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的运用,使教师和学生都有自我观察、自我调整的机会,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接受能力使其拥有一定文化资本,并非处于绝对弱势地位。学习效果方面,注重学生创新、合作、交流综合能力,创新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此环节可设计为教学特殊活动,如无领导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赛、创业项目阐述、团队作业等,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多元的学习效果评价表。教师在活动设计、规范指导、点评反馈中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教学经验而形成文化资本;学生在活动中组织、协作、创新、阐述、成果展示,因其主观能动性而形成文化资本。学生受教师引导,教师受学生启发,双方发生思想上的碰撞、行动上的合力,共促成长。因此,过程性教学评价场域中教师同学生是一种平等但不对等的关系,平等体现在主体间的参与平等,不对等体现为文化资本的结构差异。过程性评价场域中师生文化资本结构见图1.

  图1 过程性评价场域中师生文化资本结构

  三维坐标表示不同考查方面其变量的文化资本,"+"表示文化资本优势,"-"表示文化资本劣势

  (二)惯习正向促进,师生行为重塑

  惯习构型场域,场域又重构、影响惯习甚至生成新的惯习。过程性评价对行动者惯习产生正向力量,重塑高校教师同学生的关系。过程性评价的运用是对高校教师的现实变革要求与挑战,促使教师学习新教学理念、新教学评价方式[5].过程性评价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观察记录、自我的教学评价反思以及同学生的共同学习能激发教师再认识、再学习的激情,提高责任认同感,正向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实践中学习的价值追求。因此,教师在过程性评价场域中被激发行动意向,惯习形塑。对于学生而言,过程性场域对惯习的重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该场域允许学生充分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契合其人格特征。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刚形成,对世界充满好奇,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求知欲,渴望理解世界,又易受自身群体和价值规范的影响。二是该场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追求,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创新、协作等,还强调观察其学习策略、方法并反馈,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就业要求,并提供足够动力吸引学生参与并调整行为策略,产生新的惯习。

  (三)过程性评价的优势逻辑

  过程性评价场域中,教师和学生入场则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资本不再是绝对倾斜于教师,表现为结构上的师生差异。该场域中各种力量的变化又重构师生惯习,促使他们有接纳过程性评价的行动意向并付之于实践。有利于改善传统教学评价的不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友伴师生关系。该场域实现主体间平等但不对等,相互学习、共促成长的双向传递。实践逻辑见图2.

  图2 过程性评价场域的实践逻辑

  四、结论与对策

  过程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考查学生动机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目前,教学评价师生文化资本存在倾斜状况,呈现文化资本结构差异。实施过程性评价时重塑教师与学生的惯习,激发二者推动过程性评价的行动意向,激发教师再认识、再学习的激情,发挥学生主动性并提升其综合能力,使得师生关系向着新型友伴师生关系转变,师生平等但不对等,二者相互学习、教学相长。

  为促进教学评价改革和师生关系和谐的融合,从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1.建立过程性评价制度。遵循在学习中评价、评价中学习原则,突破传统教学评价局限,探索过程性评价制度,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协力合作。

  2.建立教育场域实践理念。运用场域视角详细剖析教学评价,了解教师与学生的行动依据(惯习)、行动工具(文化资本)和实践逻辑,同时要运用好场域的重塑作用,发掘重塑中的正向因素。

  3.重构互学友伴师生关系,转变教师、学生观念,多维接触、多维互动,从教师主导到师生对话,在交往互动中不断完善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15-19.

  [2]陈红梅,李春江马晓君基于控制论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18-19.

  [3]吴维宁。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6(6):18-22.

  [4]徐祥运。吴琼,张岩论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理论框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07-816.

  [5]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02-106;113.

  文献来源:丁雪丽。场域视角分析过程性评价中的师生关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6):51-52.

师生关系论文范文第二篇:"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新发展

  作者:宦婧

  作者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且特殊的一个分枝,它与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和能否顺利开展教育工作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其对教育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学习平台及互联网交往手段的出现对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深入剖析"互联网+"时代师生关系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帮助完善师生关系基本理论,也能帮助师生双方认识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新变化,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减少师生冲突,从而推进"三全育人"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师生关系;新发展;

  作者简介:宦婧(1992-),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改项目"'互联网+'时代师生关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YB202039;

  一、引言

  "互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各行各业与互联网联系起来,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推动传统行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有学者将"互联网+"视为新时期的工业革命,认为社会传统行业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行业的新发展,实现其产业化、数据化、在线化,实现传统行业的新升级。"互联网+"主要依靠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技术发挥作用只需要有网络和电脑,这样就能非常方便地在线处理信息,其优势是信息处理成本较低,且具有透明性和平等性,而且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1].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互联网+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互联网+教育"引起的教育变革必然导致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改变。师生关系始终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师生关系显示出新的特征。

师生关系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新发展

  (一)师生关系趋于平等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更强调师生平等。在这个时代,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和教师都是独立的人,具有人的、生命的尊严。沐浴着"互联网+"带来的春风,互联网催生出的一系列教学改革也给弱化教师的绝对权威、推崇师生平等带来了新的契机。教师的绝对权威被弱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和学习新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进一步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在互联网中获得的知识比从教师身上学习的知识更加多元,虽然教师拥有自己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但是相比互联网,教师所能传授的知识仅仅是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学科,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依靠与课本相对应的教师参考用书教授知识,教师参考用书或者教材参考书是教师教授课程的依据,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学生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学生们不仅可以向教师学习,而且可以借助网络,在互联网上搜索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学生们不再被教师束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内容,自主学习大大激发了自身的学习兴趣。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催生出了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等一系列网络教学模式,这些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育使得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进行学习,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也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在互联网学习中,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不如教师,互联网上过大的信息量使得他们难以筛选信息和鉴别信息的正确性,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在遇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对互联网上的信息感到迷茫时,可以通过微信、QQ等互联网衍生物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被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影响,这体现出了互联网学习具有相互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学习,教师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提高鉴别信息的能力。在这种互联网学习中,教师能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互联网及其衍生物进行互动学习。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经常会留家庭作业让学生自主在互联网上找寻答案,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的素养,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实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三)师生信任感逐步加强

  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沟通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如果没有理解,就不能进行对话,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是面对面沟通,但是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这种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人与人沟通,还包括知识的传递、思想的交融以及精神世界的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不仅要注重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更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情感关系的维系能反作用于教学活动,良好的情感关系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与学生除了上课之外,还可以通过微信、QQ等互联网衍生物进行交流,这种交流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固定的教室中上课,在固定的办公室中办公,当学生有困难需要向老师倾诉的时候,如果在教室里找老师,班上的同学会投来关注的眼光,如果在办公室中向老师倾诉,又不能保证自己的秘密不被别人听到或传播,由于这两种情况的不便利性,主动找老师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少。而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边缘化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敏感,这些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软件向教师倾诉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用担心被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教师也会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不将学生的秘密泄露出去。教师在课堂之外充分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全方位关心学生,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依靠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对学生的判断产生偏差大多是因为没有深入理解学生,在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成年人的沟通能力提高,也锻炼了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得到对方的欣赏和认同是人性最深层次的渴望[2].

  "互联网+"时代,教师通过微信等软件了解学生,取代了传统教育中叫学生去办公室谈话的方式,顾及了学生的尊严和隐私。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但是教师的育人能力更是这个社会所渴求的,教育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师生有效沟通、感情信任的主要途径,教师扮演的角色具有多样性,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

  (四)师生交往途径更加多样

  在"互联网+教育"中,师生交往途径具有多样性,教师和学生借助互联网媒介,充分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的衍生物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网络交流方式与传统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大相径庭,互联网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避免了传统面对面交流中的一些尴尬。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中的交往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学生在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时,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站点,可以选择慕课、微课或者SPOC等互联网提供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在线向学校老师请教相关问题或者与学习伙伴利用聊天软件建立讨论组进行协作学习。在"互联网+"时代,师生都可以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传统师生交往中的教师权威、师生地位差异逐渐变得模糊,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伙伴,师生关系趋于平等。

  网络课程是学生的福音。互联网课程既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搭建了师生沟通的桥梁[3].学生通过互联网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突破了师生交往的时空,并不一定要在学校课堂上请教老师,使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虽然之前也有班班通等新媒体,但是在使用中更加便捷的却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班主任能第一时间将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家长,使家长也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长肯定教师的做法,从而建立对教师的信任感,也促进了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和依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师生关系,教师通过互联网衍生物及时将学生的在校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得到家长的信任,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互联网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打破了时空限制,且形式多样。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心理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要大力推进心理育人。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大多利用互联网平台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困惑,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这种具有信任感的师生关系又反作用于课堂建设,推动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助于课程思政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 2015(12): 39-43.

  [2]张家军,马吉宏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1): 5-7.

  [3]宦婧,张忠华论"互联网+*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2017(3) : 25-27.

  文献来源:宦婧。"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新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0):90-9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