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外语“磨蚀”的教育学反思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作者:倪传斌;刘治
发布于:2018-11-02 共6478字

  摘要:本文结合教育学和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 从外语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经济、评价和政策规划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当前外语教育的不足, 并得出如下结论: (1) 外语教育应补充“让外语学习者保持现有外语能力”的目的; (2) 外语教育过程应包含两个连续的阶段:外语正式培训和尔后的继续教育; (3) 外语教学方式应该同时具备好的实时教学和抗磨蚀远期效果; (4) 外语能力的终身维护应按教育经济学原则运作; (5) 外语教育评价应该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6) 防止外语能力的磨蚀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全面规划。

  关键词:外语教育; 教育经济学; 终身教育;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both pedagogy and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 the problem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were analyzed in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teaching aims, process, methods, educational economics, evaluation, and policies and planning.Furthermore, the remedies for these problems were offered in this paper: (1) The aim to maintain the competence acquired should be added; (2)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involve both formal trai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and the training that follows; (3) Qualified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good at both realtime teaching and maintaining of the competence acquired in the future; (4)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ompetence acquired should be managed on the principles of pedagogical economics; (5) The pedagogical evaluation on foreign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regularly;and (6)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ompetence acquired needs to be coordinated and planned with the help of the government.

  Keyword: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edagogical economics;lifelong education;
 

教育学

 

  1. 引言

  外语教育在教育领域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有条件的地区, 学生在校学习外语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母语学习。然而, 国家、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在外语的教和学上投入虽大, 而收效却与期望相去甚远。究其原因, 除了影响外语教育发展的常见因素外, 还有一个因素尚未引起国内教育界, 特别是外语教育界的足够重视———外语磨蚀。所谓外语磨蚀, 即外语学习的逆过程, 意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 (如国内的英语学习者) , 由于某种语言 (如英语) 使用的减少或停止, 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 (Jimenez, 2003:40) 。国际外语磨蚀研究历经了大半个世纪的发展, 现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并在指导外语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之形成鲜明对照, 国内的相关研究却显得比较冷清。除了国内学者, 如:钟书能 (2003) 、蔡寒松 (2004) 和倪传斌 (2006;2007) 简介国外的相关研究外, 尚未收集到能从教育学角度, 且基于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 探讨我国外语教育实际的相关文献。为此, 本文拟结合教育学和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 从外语教育的目的、过程、方法、教育经济、评价和政策规划等六个方面进行教育学反思, 冀为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

  2. 外语教育目的

  外语教育目的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普通层面和语言教学层面。在普通层面上, 外语教育目的可细分为情感目的和认知目的, 涵盖“发展智力”、“训练准确明了的思维能力”、“扩大文化知识”和“深入理解本族语”等内容。这些目的也可以概括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即:在不同的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 通过学生掌握外语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 将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脑、体力劳动者。在语言教学层面上, 外语教育目的亦可细分为学习过程的目的和学习结果的目的。从学习过程看, 外语语言教学的目的表现为学习活动针对的具体对象。这些对象随着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现已被分解为相互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体系, 如:语言与言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行为、语言结构与功能等。从学习的结果看, 外语语言教学目的体现为学程终了时学生应该具有的外语水平。 (张正东, 1999:111-139)

  目前, 我国外语教育领域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 分别制定了各自相应的标准, 如英语类, 在小学、中学、大学本科阶段就分别编写了不同的英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2;200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4) 。然而, 如果从外语磨蚀的角度反思外语教育目的, 就会发现其明显的不足。这是因为学生在校掌握的外语能力在外语学习结束后会随即磨蚀。为此, 外语教育目的除了目前强化的外语教育普通目的和语言教学目的外, 还应该从防止外语能力磨蚀的角度考虑进行如下补充:在外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外语能力后, 仍需让他们继续保持这一能力, 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应用自如。

  3. 外语教育过程

  在普通教育领域, 强调“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教育过程终身观”传入我国已有时日, 并为教育界广泛接受 (高志敏, 2003:79-85) 。但是, 在外语教育领域, “教育过程终身观”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却刚刚起步。究其原因, 主要是目前的外语教育重点仍局限于学校教育各个阶段的衔接, 尚无余力过多考虑学校教育的后续教育, 更谈不上建立系统完善的“外语教育过程终身观”。以英语教学为例, 目前推行的学校教育各个阶段有机衔接的理念被概括为“一条龙”改革。这一思路最早由周恩来和陈毅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现称“一条龙规划”、“一条龙服务”、“一条龙管理”和“大、中、小学外语教学一条龙管理模式” (吕中舌, 1999) 。历经近50年的“一条龙”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二: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外语教育体系;二是宏观调控了英语的教育活动。

  如果结合“教育过程的终身观”和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 分析目前推行的英语教育“一条龙”改革, 我们不难看出:它已明显不合时宜, 应被“外语终身教育观”所取代。这是因为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就是为了日后能在关键时候应用自如。如果使用外语的机会暂时没有或减少, 应该有步骤地、系统地防止其外语能力的磨蚀。外语的正式培训结束只是完成了外语终身教育的前期工作, 留给学习者保持其语言能力的后期任务将是一项更艰巨、更复杂、更浩大的工程。

  4. 外语教学方法

  目前, 外语教学方法繁多, 仅教学流派而言, 比较有名的有: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综合法、交际法、强化法、口语法、情景法、全身反应法、沉默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自然法和暗示法等。这些外语教学流派均在相应语言学流派的理论基础上形成, 是语言学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比如:语法翻译法在传统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形成, 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 认知法以转换生成语言学为理论基础, 交际法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 (王德春, 1990:597) 。从整个外语教学法研究的趋势来看, 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流派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没有一种是“十全十美”, 而且也不可能有一种教学法能适应不同的需求、不同等级的教学情况。经过几十年各教学流派间的争论、比较与权衡, 在外语教育领域, 教学法的研究出现了综合化和折衷化的倾向。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条件、对象、学生水平和教师素养等因素, 各种截然相反的教学原则逐渐去掉偏激, 相互取长补短, 找到了汇合点。一些综合了各家之所长的教学法, 如:西欧的功能法 (或称交际法) 、美国的认知法和前苏联的自觉实践法等, 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肯定。 (刘珣, 1997)

  由此看来, 在外语教学领域, 一种外语教学方式的效果考察均是从外语学习的角度实时地实施。其实,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除了对外语习得产生共时的影响外, 还会对外语能力的磨蚀产生历时的远期影响。基于这一点, 我们在确定一种好的外语教学方式时, 如果能从诸多的教学方式中挑选出实时教学效果和抗磨蚀效果均好的用于教学, 这将赋予外语教育学和外语磨蚀研究更多、更大的现实意义。

  5. 外语教育经济

  外语教育经济学属“语言与经济”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语言与经济”是一个跨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信息学、人口学、统计学和规划学等门类的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它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 兴起于70年代, 形成于80年代, 拓展于90年代 (许其潮, 1999) 。将“语言与经济”的思想运用于外语教育, 其主要的论点有三。一是外语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外语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 人们决定学习外语, 甚至让自己的子女从小就学习外语, 部分原因是考虑到学习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后的“投资预期效益”。二是外语本身既是一种人力资本, 也可作为人力资本用于补充和取代其他类型的人力资本。补充是指人们通过外语这一工具学会其他知识和技能来服务于雇主、家庭和社会;取代是指人们直接利用自己不断完善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来从事与语言有关的 (如编辑、出版和翻译等) 工作。三是外语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某一特定外语经济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该语言在各种任务、各种职业和各部门活动中的使用程度, 而其使用程度又受到对该语言的供求法则的支配。只要外语能在劳务市场上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 便会取得不同的经济效益。

  假如我们基于上述外语教育经济学的观点, 把外语学习者在学校教育中掌握的外语能力看成一种“商品”, 把学校的外语教育过程看成是“商品”的生产过程, 把外语的实际运用看成是“商品”使用, 来分析我国当前外语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 其结果并不乐观。这主要表现为国家、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在外语的教和学上投入大, 但收效甚微。

  诚然,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如仅从外语磨蚀的角度考虑, 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只考虑在外语学习上投入巨资, 却忽视了外语能力的终身“维护”。其实, 外语能力犹如“商品”, 它的“销售”和“售后保养”也需要按教育经济学原则来“运作”。相比较而言, 外语学习的过程短, 一次性投入大, 累积投入小, 短期收效明显;外语能力的保持过程长, 一次性投入少, 累积投入大, 长期收效明显。因此, 如何让投入巨资学习的外语能力, 在花费较少资金的情况下, 让学习者终身维持所需的水平, 的确是一个值得教育学领域深入研究的外语教育经济学课题。

  6. 外语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既是对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和提供评价信息的过程, 也是一种通过对各类与评价有利害关系的人的需求、关注点和问题做出应答, 并通过对话和协商, 逐步达成共识的共建过程 (刘志军, 2004) 。目前, 教育评价在外语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趋势是:从重视外语语言要素转向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书面相结合;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等。听说能力的测试采用课堂口语练习、角色扮演、配对练习、小组互动等形式;书面测验以自由表达为主。小学以口语为主;中学则口头、笔头相结合。评估方式并不完全以考试、测验成绩为依据, 更多关注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讲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冀以完善外语教育的评价体系, 使外语教育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然而, 如从外语磨蚀的角度换位思考, 现有的外语教育评价仍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为外语教育评价缺乏连续性, 评价方和被评价方均存在“一劳永逸”的思想。

  其实, 为期50年的外语磨蚀研究结果表明 (Bahrick, 1984) :外语正式培训结束后, 如果外语的使用减少或停止, 外语磨蚀随即出现。其过程呈现一种“前快—中慢—后快”的发展趋势, 即在外语培训正式结束后的前期 (前5年) 磨蚀非常严重, 中期 (其后20年) 不明显或无磨蚀;后期 (其后25年) 磨蚀又加快。基于上述研究成果, 为了防止外语能力的磨蚀, 美国“军队语言训练项目”就明确规定:一些外语语种的测试必须每两年重新考一次。其语言项目不仅强调外语的使用, 而且强调外语能力的保持。这些规定均表明美国政府在防止外语磨蚀方面已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 (Lowe, 1982:176-190) 。由此看来, 凭借一次外语教育评价结果 (如大学时代的英语四、六级成绩可用于找工作、评职称) 享用终身的观点已明显不合时宜。我们国家的外语教育评价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7.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在外语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一直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看作外语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除了明确外语教育的地位、增加外语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强化外语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外, 还在外语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中, 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功能。

  目前, 外语教育领域也倡导外语正式学习结束后, 多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使用外语的机会。但这是从外语学习角度提出来的。其实, 从防止外语磨蚀的角度看, 正式学习后靠简单地增加外语接触机会来防止磨蚀是远远不够的。防止外语能力的磨蚀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 该工程主要可从两个层面上实施。一是外语教育政策制定层面。大到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小到用人单位外语教育管理部门, 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时, 应该考虑不同因素对外语磨蚀的影响。以目前推动外语学习最有效的行政手段“职称外语考试”为例 (倪传斌, 1994:) , 对于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 其两次考试的间隔时间分别为7年 (副高) 和5年 (正高) 。13年的间隔, 其外语能力的磨蚀靠简单的职称外语考试辅导来弥补是远远不够的。二是个人层面上的外语学习规划。外语学习者个人除了在外语教育政策的调控下被动预防自己外语能力的磨蚀外, 还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 主动采取一些相应的有效措施, 如:建立类似于“欧洲语言档案” (ELP:EuropeanLanguagePortfolio) 的个人纪录。 (Little, 2002)

  8. 结语

  综上所述, 结合教育学和外语磨蚀的研究成果, 我们可从教育学角度在外语教育目的、过程、教学方法、教育经济、评价和政策规划等六个方面进行反思, 并得出如下结论: (1) 对于外语教育目的, 除了涵盖外语教育普通目的和语言教学目的外, 还应包括“让外语学习者保持已经掌握的外语能力, 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应用自如”的目的; (2) 外语教育过程应该包含两个连续的阶段:外语正式培训 (如学校外语教育) 和之后的继续教育; (3) 好的外语教学方式标准应该是:同时具备好的实时教学效果和抗磨蚀效果; (4) 基于外语教育经济学的观点, 我们除了加权外语学习上投入外, 还需按教育经济学原则来“运作”外语能力的终身“维护”; (5) 外语教育评价应该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6) 防止外语能力的磨蚀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全面的规划。

  参考文献
  [1]Bahrick, H.P.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Implications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J].MLJ, 1984, 68 (2) .
  [2]Jimenez, A.F.J.Linguistic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SecondLanguage Attrition During and After a Study Abroad Experience[D].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2003.
  [3]Little, D., The 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Structure, Origins, Implementation and Changes[J].Language Teaching, 2002, 35 (3) .
  [4]Lowe, P.Jr.The.U.S.Governments 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 andMaintenance Experience[A].in Lambert, R.D.&Freed, B.F. (eds.) The Loss of Language Skills[C].Rowley, Mass:NewburyHouse, 1982.
  [5]蔡寒松周榕.语言耗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 2004 (4) .
  [6]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3 (1) .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8]刘.试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兼谈海内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J].世界汉语教学, 1997 (1) .
  [9]刘志军.教育评价的反思和建构[J].教育研究, 2004 (2) .
  [10]吕中舌.关于“一条龙服务”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1) .
  [11]倪传斌.医学英语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4 (2) .
  [12]倪传斌.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1) .
  [13]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 2007 (1) .
  [14]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15]许其潮.语言与经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7) .
  [16]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9]钟书能.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 2003 (1) .

原文出处:倪传斌,刘治.基于外语“磨蚀”的教育学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3):38-4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