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办学体制及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制,研究生教育大多是以导师及课题组为单位,主要是以学业和参与研究为主,而对于研究生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近些年来高校研究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逐渐开始被人们所关注,但相对于本科生的教育来说,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滞后的。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许多研究表明,研究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显着低于全国成人常模。研究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被社会及周围的人寄于高的希望,而研究生本身又大多面临着择偶、婚姻、家庭等人生重大的问题,再加上学业上的压力,使这一人群背负着更多的责任与期待,也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现在研究生中连续读上去的人数居多,这部分人从未走进过社会,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又必须面对一些社会、人生的重大问题,其心理年龄还不足以承受这巨大的担子,因此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研究显示,研究生与成人常模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精神病性等 3 项因子及总均分和阳性项目数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强迫、抑郁、焦虑、偏执等 4 项因子上存在着非常显着差异(P<0.01),这说明,就整体而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低于全国成人水平的。
二、研究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研究生年龄跨度大,集体凝聚力差。研究生的招生年龄范围很大,有本科刚毕业直接读研的;有毕业一二年后考取读研的;有在职或结婚生子后再读研的;有全日制的,也有非全日制的。这些不同年龄的研究生群体在人生观、价值观、经济状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人在一起很难很快融入一个集体。其次,研究生的生活背景不再像本科生那样单纯,研究生有些已婚,未婚者大多也都有了固定的男女朋友,要兼顾工作、家庭和学业,同学之间在一起交流、娱乐的时间很有限,这也是研究生班级凝聚力差的原因之一。同时,研究生都是以导师组为单位在一起学习交流,以班级形式活动的机会相对来说要少许多,这也是造成研究生班级凝聚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在校学习时间不足,科研压力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目前主要有 2 年制、2 年半制及 3 年制,在职硕士研究生是 2~4 年制,博士生则比较灵活,大约是 3~6年。由于研究生个人、家庭各方面的原因,在校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而大多研究生都承受着做科研、发表论文的压力。另外,由于近些年研究生数量不断增长,导致在许多学校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
别说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有的导师甚至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再加上有些导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不懂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即便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也不能引起重视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有些导师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论文发表和科研能力,不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一些社团或社会活动,不关心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致使有些学生一旦接触社会就会引发心理危机。
3.用人单位要求高,研究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就业难。一是当前研究生的教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研究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并不是用人单位看重的能力。二是一般用人单位用研究生的成本要高于本科生,一项工作在本科生可以完成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更愿意聘请本科生。这也出现了另一个就业难现象:研究生就业不如本专科生。就业的压力给研究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三、构建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对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要早,相对比较成熟。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借鉴部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首先,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都进入婚育年龄,面临的社会责任也更大。其次,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是导师制,学生管理人员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教育很少。最后,研究生大多重专业教育,忽视其他的文体活动,使研究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得到释放的途径更少。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湖北大学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方面做了些探索,构建了研究生心理危机四级预警机制。
1.一级---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组织研究生心理健康测评,为每一位研究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测评排查,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对象,对这些对象需要主动干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心”要有应急处理机制,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要立即干预的学生,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各学院及心理委员和学生报告的危机个案主动追踪。
2.二级---学院。各学院有心理健康专职辅导员,开展大量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一般的心理困惑,密切关注个别学生的异常行为和心理。成立了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应变在研究生群体中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
3.三级---导师。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联系,指导研究生导师如何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怎样去引导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个别化的指导模式奠定了导师的权威地位,也提高了导师监控学生心理行为的执行力度。导师会给研究生上课,每周有学术研讨例会,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即使是内向、退缩的学生,导师也能够每周与他们见面。高频率的见面沟通,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纽带。因此导师更容易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困难、心理压力状况,这是发现研究生心理危机的得天独厚之处,起到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无法起到的作用。
4.四级---班级。在研究生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负责开展班级内的心理健康活动,主要任务是能更好地关注班上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报给心理咨询中心或是学校负责心理健康的老师。从实践效果来看,心理委员发现问题更及时,学生有些问题轻微的心理困惑不愿意到心理咨询中心,而是更愿意找心理委员倾诉。
四、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研究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一要做到对每一位研究生的情况都了若指掌,有畅通的信息渠道,对危机事件能快速反应,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二是要以预防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三是要丰富研究生的日常生活,鼓励人际交往活动,让研究生的生活也能多姿多彩。
1.要搭建好研究生心理干预的平台。最重要的是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研究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研究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发生危机时能有主动求助的意识。
2.营造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开展“525”心理健康日、心理情景剧、心理主题班会等活动。活动主题可以多样,比如“关爱生命”、“学会感恩”、“勇于承担”、“团体辅导”等。也可以贴合研究生的需要开展一些主题为“恋爱与婚姻”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3.形成多方共同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格局。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导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与学校研究生处、学工处、团委、社团等多方咨询链接,比如可以在研究生进校前通过问卷或访谈,调查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习惯安排寝室,可有效减少寝室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造成的困扰。可以与就业指导中心建立关系,当研究生遇到因就业方法或就业信息不足造成的心理问题时,可以请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帮忙指导;当有学生因就业问题表现出心理问题,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也可以介绍学生到咨询中心咨询。与学校图书馆建立联系,图书馆多购买一些心理保健读物,可以在图书馆设立一个专区,学生可以去放松放松,阅读一些心理保健读物等。
4.导师要切实担负起研究生心理辅导的责任。作为研究生导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考研、论文及科研等以外,要切实承担起研究生思想工作,特别是心理辅导的任务。要经常通过面对面交流、QQ 聊天、微信联络、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困难、婚恋家庭情况、职业兴趣意向等,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指导,问题严重的要及时转介,掌控研究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确保不出安全问题。
总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共同协作,齐抓共管,重点是在大学校园构建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从学生到老师都能关注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预警心理危机事件,为研究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杜婷。286 例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2)。
[2]夏侯雪娇,宋大鹏,薛诚。研究生心理危机成因及预防干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3]周莉,文书锋。论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心理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