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曾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研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07 共2597字
论文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找工作,由于户籍政策、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原因,他们大多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早期的留守儿童如今已长大成人,部分孩子中学毕业后不再读书,他们和父母们一起进入城市工作,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另外部分成绩优秀的孩子则进入大学,成为“曾留守大学生。”自2006年起,这些曾留守大学生们开始进入研究人员视野,对曾留守大学生的相关研究是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延伸。

  童年时期有过留守经历、现已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群体,目前研究人员并未统一名称,因此有多种说法,如“留守大学生”“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等,本文中我们称之为“曾留守大学生”。

  众多留守儿童的研究都指出,留守儿童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伴随其成长,留守经历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会长时间存在吗?本次研究主要对曾留守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了解留守经历对儿童成长的长期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安徽省内三所本科院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以上课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648份,回收632份,剔除无效问卷(信息不全)后,有效问卷共604份。其中,男生241人,女生363人;曾留守大学生332人,普通大学生272人。在曾留守大学生群体内,男生152人,女生180人。

  对于“留守经历”的界定目前并不统一。例如,李凡繁在研究中采用的标准是“17周岁及以下,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时间在6个月及以上的儿童”。李晓敏等人在研究中采用的标准是“儿童期(0-16岁)有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持续时间≥1个月”。

  王玉花在研究中采用的标准则是14周岁及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次性连续半年以上。在界定留守经历时,有两个要素需要考虑:一是外出父母的数量,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目前认可的界定标准是只要父母双方有一方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即可以视作留守。

  关于儿童的年龄界定也存在争议。本次研究中,参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年龄标准,我们界定留守经历的标准是:“18周岁之前,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半年以上的经历”。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计10个因子,分别从个体的躯体症状、情绪、思维、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该量表采用1-5级评分。调查数据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知,在强迫和焦虑这两个因子上,曾留守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二)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在曾留守大学生群体内,抑郁、焦虑、恐怖、总均分及总分等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的分数。

  (三)父母外出工作类型对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曾留守大学生群体内,父母双方外出工作的学生在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三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母一方外出工作的学生。(参见表3)
  
  三、讨论
  
  本次调查中曾留守大学生占总人数的比例约为55%,可能是因为安徽本省学生较多,而安徽属于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农村青壮年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他们的子女很有可能被留在农村家中,出现大量留守儿童。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曾留守大学生在强迫和焦虑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在已有的研究中,我们也看到相似的结论。如谭斌的调查结果显示,曾留守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

  李颖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曾留守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和敌对这三个因子上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由此我们认为儿童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依然存在一定持续的影响,表现在曾留守大学生在个别因子上与普通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的关爱意义更为重要。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当他们遇到烦恼时,无处倾诉;当他们感到忧愁时,无人安慰;当他们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时,无人帮忙。长期的孤立无援加上内心的种种冲突,给留守儿童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曾留守大学生群体内,在抑郁、焦虑、恐怖、总分及总均分这几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这样的结果,可以理解为女孩子对自身的要求更加严格,天性敏感,性格相对更为脆弱,对于父母的情感依赖更深,所以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她们造成的困扰更多。

  本次研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学生在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三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谭斌采用相同量表的调查数据发现父母均外出的曾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更高。李凡繁的研究显示,父母皆外出的曾留守大学生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

  单亲监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较好。这是因为如果父母双方同时外出,留守儿童只能由祖父母、其他亲戚代为监护,有些孩子甚至是一个人生活,他们的情感需求很难满足。但是如果父母一方能够留下来陪伴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一定的慰藉,父母有着其他监护人不可替代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出务工人数会持续增多,留守儿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持续存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和青年阶段。留守经历带来的影响,不论是消极或者积极的,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张虹.曾留守大学生的留守经历研究———以湖南C大学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熊翔宇.高校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及预防对策[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4,(1):93-96.
  [3]谭杰华.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途径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2010,(6):114-119.
  [4]谢新华,张虹.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研究的述评[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2):25-29.
  [5]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5):990-995.
  [6]李凡繁.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抑郁和社交焦虑———希望和良好寝室关系的保护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3):207-208.
  [7]李晓敏,等.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6):748-750.
  [8]王玉花.儿童期留守经历、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388-390.
  [9]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40-4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