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对策
高校必须从实际出发,正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采取相应工作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同时,还要引导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性格,从制度和体制上建立保障体系,保证他们身心能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
(一) 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成立心理咨询室,专门研究贫困生心理特征
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逐年加大,观念的转变和经费的提高,为高校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基础。近些年,我国高校已越来越重视对贫困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高校成立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教师对前来咨询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这种方式对于学校提早了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苗头,未雨绸缪对症下药提出解决办法,及早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治疗,保证贫困生健康成长,维护校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成立心理咨询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档案记录,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对档案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情况做出心理辅导,同时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详实的第一手材料。
2. 建立动态档案,跟踪贫困生心理变化
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之初就进行贫困大学生心理测试,并且科学分类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这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突破和创新。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档案工作止步于此,并没有定期或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跟踪心理测试和辅导,心理档案缺少后续性,在研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造成“个案”缺乏,持续性跟踪调研材料不足,给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带来困难。
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源,一是高校大学新生数量庞大,建心理档案容易,跟踪心理发展轨迹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危机意识淡薄,没有把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放在心理辅导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位,缺乏远见,对贫困大学生潜藏的不稳定因素缺少必要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变。
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是高校的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建档工作。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是研究该群体的重要资料和依据,是高校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参考要素,高校领导必须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建档工作。
二是必须保证心理档案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保持档案的动态性,即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建档的后续工作。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保持每学期进行一次跟踪测试,遇到学校或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有必要增加测试,以追踪贫困生心理变化轨迹,特殊情况下有必要开展应急心理辅导。三是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分类归档,便于重点观察和辅导。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各不相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有必要针对不同个体对症下药进行心理辅导。
3. 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开设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种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进行个别辅导。
前者是高校普遍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全体学生为辅导教育对象,着眼在防患于未然,提升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贫困大学生更能以轻松的心态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者侧重心理矫治辅导为主,是一种补救性的心理辅导方式。目的是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和矫治,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惑,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依靠课堂教学和个别辅导,还要结合社会实践、团队心理辅导等形式开展,通过组织和参与具体活动达到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自 2004 年 5 月 25 日被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以来,各高校纷纷组织开展系列活动诸如心理健康月、心理拓展训练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借助这一大型活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 精神上关怀激励
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关怀和激励,使他们摆脱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问题,帮助树立自强自立的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正确面对逆境,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积极面对,勇往直前。
加强自信心教育。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知困难,勇敢地面对现实和未来。贫困大学生只有对自己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有了清晰正确的认识,才会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才能鼓足勇气理智对待困难,才能正确把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加强关爱教育。在高校,必须树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教职员工的言行对贫困大学生产生的无形影响,会深深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班主任、辅导员要多多关心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被重视。同学之间,朋辈帮扶要互相多一份包容和理解,让贫困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体会到友爱和关心。
加强人格教育。人格是一个人做人的品格,反应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帮扶时,不要带有个人偏见,要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在生活上给予资助和关心,学习上多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扶贫先扶志”,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除了物质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重建和振作。
同时,高校心理工作者还要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隐私,以宽松舒适的方式做好贫困生心理工作,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使他们身心放松地全面发展。
和谐人际关系教育。近些年高校发生的恶性刑事案件,让更多大学生明白和谐的同学关系的重要性。同学之间退一步海阔天空,互相多一份宽容,少一分埋怨。班级和学院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织活动,邀请贫困大学生参加,让他们发挥自身优势为大家做事,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尊重,能力被肯定,从而激发他们性格中阳光健康的一面,激励他们主动参加活动,展示自己。
学会自我调试,自我疏导不良情绪。遇到挫折或不满处境时,要学会自我调试,正确分析,及时疏导、宣泄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焦虑和忧郁,保持乐观积极。每位贫困大学生还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在困境中不妄自菲薄,顺境中不妄自尊大。
5. 成立贫困生社团,朋辈模式互帮互助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作为帮助者在从事一种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帮助活动。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朋辈辅导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
由同龄人担任心理辅导员,一是可以帮助心理辅导老师接待同学们较为简单的问题,二是相近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使得朋辈心理辅导对于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朋辈心理辅导不同于一般性质的聊天,又不及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但却能产生专业心理辅导所不及的效果。
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朋辈模式被认为是最能贴近贫困生,效果最明显的辅导方式。高校可以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在每个宿舍选拔优秀者担任心理辅导员,让同龄大学生在发现贫困生不良心理苗头后,润物无声地在生活和学习中进行有益的心理暗示和心理辅导,达到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目的。
高校可以尝试成立由贫困大学生组建而成的学生社团,诸如自强社等,通过朋辈群体中优秀者发挥榜样的力量,带领和影响其他贫困生积极向上,刻苦努力,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6.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优良和谐的校园环境影响人、塑造人,有针对性地为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一是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校园文化对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影响和改变贫困生的思想及精神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关怀等隐性文化内涵,对精神熏陶和激励贫困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可以面对贫困大学生免费开放体育馆、塑胶运动场、游泳馆等设施,给他们提供锻炼场所和健身机会,让他们从物质层面感受学校的人性化关怀;学校还可以在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方面营造尚德、勤俭、节约等校风,引导大学生以辛勤劳动、勤奋学习为荣,以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为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消费观,减少个别大学生群体奢侈浪费行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的过度刺激。
二是要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助力贫困大学生成长。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差,校园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文化生活带给他们强烈的视听和心理冲击,但是部分贫困生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展示才艺获得认同感,不能由此提升自信心和综合素质能力。高校第二课堂应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贫困生提升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创造客观条件,鼓励贫困生积极追求和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潜移默化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做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时代大学生。
同时,高校还要塑造良好的学风,多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贫困生开辟见识外面世界的窗口,让他们在科研和学术活动中受到熏陶和鼓舞,为其自身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
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直接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根本原因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34]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正确有效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其根源与缺少远大理想以及缺乏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密不可分。要使他们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和学习,真正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顺利完成学业,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1)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首先,要高度重视“两课”,充分利用好“两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因此,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带领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坚韧乐观地面对现实,战胜困难,立志成才。其次,要注意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点”“面”结合。既解决大众化贫困大学生群体“面”的共性问题,又兼顾个别贫困大学生的特殊的“点”的情况。
班主任辅导员可以通过个别谈话、重点帮扶的方式,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找到症结所在。再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增强教育效果。“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团日、学院活动日、公益活动以及暑期社会实践、寒假社会调研等活动中,让他们在与社会和他人的接触中认知社会,增强理想信念。
(2)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面对贫困,树立奋斗改变命运的理念。调查显示,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贫困,不能正确看待社会贫富差距,对家庭和社会不满,怨天尤人、愤世嫉俗、情绪不稳定,甚至走极端报复社会。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贫困,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贫困现状。
一是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交通、历史、文化、地貌等因素影响,造成了各地区贫富差距。必须让贫困生认识到,这种现象是各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也是我国生产力欠发达的外在表现。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社会进步,贫困问题必然会逐步解决。
二是必须让贫困大学生理性认识贫困,明白贫困只是暂时的,经济困难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奋斗改变的。只有积极乐观、自立自强,刻苦学习,全方位发展自己,贫困大学生才会真正具备摆脱贫困的本领,进而改善自己和家庭的困境。
2. 加强励志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外界帮扶是不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备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才能具备摆脱贫困的能力。
(1)要在校内树立和宣传自强自立典型。高校的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以及自强之星贫困生先进典型,是贫困大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激励其他贫困生以此为榜样,见贤思齐,将会收到很好效果。二是通过微博、微信、百度贴吧等方式网络分享名人励志故事,有针对性地推送励志典型,让贫困大学生了解先进人物与命运抗争的经历,通过对榜样的认可和热爱,引导大学生向榜样看齐。
(2)要引导贫困大学生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贫困大学生大多生活在相对贫困的家庭中,吃苦耐劳已经作为一种优秀品格沉淀在他们骨子里。但是个别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的急剧变换对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巨大冲击,虚荣心导致他们失去了这些优秀的品质。某些贫困生拿着国家助困补助却好面子铺张浪费,或者无限度地和父母要钱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对贫困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号召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对于提高他们的自助、自救意识和能力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必须让贫困生明白艰苦奋斗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精神,不要不顾自己经济情况盲目攀比,过度消费。贫困生没有收入来源,好钢用在刀刃上,应该把有限的金钱用在该花的地方。其次,要提高贫困生自助意识和自助能力。自助者天助,只有自己具备自助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当前,高校举行的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为大学生自助、自强、自立树立了很多先进典型,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对贫困生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在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力宣传这些典型,有利于更好地激励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
(3)有意识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现实生活中,个别贫困大学生性情敏感多疑,抵抗挫折的能力较差,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其耐挫能力,促进性格由脆弱向坚强转变。
对贫困生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生常态,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不能采取恐惧或躲避的姿态面对。其次要教会贫困生如何面对挫折。通常情况下,贫困大学生面对挫折时,比较普遍的不良心态是自我否定、畏难不前或者怨天尤人,这种不成熟的状态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就要引导贫困大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分析遇到挫折的原因,反思自身的言行,从挫折中找到解决的办法,避免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再次,要通过培训、社会实践等方法和渠道,提升贫困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贫困大学生相比普通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相对较差,因此遇到挫折的几率更高,通过教育引导和帮扶,可以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遭遇挫折的机会。
3. 加强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受助主体,但是现实中他们并不都懂得感恩,部分贫困生拿着国家贫困补助吃喝玩乐,追求物质享受,盲目攀比,对资助人或国家和学校毫无感恩之念,这种现状令人心寒和担忧。
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受益者,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出现少数贫困生延迟还款或失联甚至拒不还款等现状,给国家造成资金损失的同时,严重损害了个人形象。
调查显示,部分贫困大学生缺少感恩意识,诚信意识淡漠,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一要在高校系统性强化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目前,各高校虽然普遍开展了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但是并未形成系统性机制。要提高实效,就必须将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系统化制度化。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工作中对贫困大学生灌输感恩和诚信理念。班主任辅导员可以尝试利用书信的方式,让贫困大学生与父母或资助者保持感情联络,定期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这种方式有利于敦促和提醒贫困大学生“不忘本”,懂得对父母和资助者感恩,有利于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利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贫困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契机进行诚信教育,引导他们诚实守信,毕业后及时还清贷款。
其次,一线教师要树立“大思政”理念,将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中感恩和诚信方面的题材,在教学和学术辅导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渗透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的内容。
二要注意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的方式。贫困大学生性格敏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时,要从贫困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感受,要从人性化角度带着感情对他们加以人文关怀。
(三) 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心理学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的指导。
例如,通过召开心理班会,组织心理拓展活动,举办心理知识专题教育讲座、进行典型案例教育等,指导贫困大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完善自我,磨练意志。以此达到促使贫困生面对现实,适应生活环境,提高自我心理保健和治疗的能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他们认识到贫穷只是暂时的现实,不是缺陷。只要勤奋刻苦,努力奋斗,就能改变贫穷的面貌。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集体讲座、个别面谈等心理咨询形式,对发现有心理危机和心理障碍的同学进行及时疏导治疗,必要时应与家庭配合,减轻学生压力,共同做好学生工作。
还可以组织贫困大学生互帮互助、爱心传递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发光发热、被需求的自豪感,同时明白还有更多的人有家庭经济困难,还有人比自己更困难,逐步摆脱因贫穷产生的心理阴影。
(四) 物质上给予必要的帮助
经济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真正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首先必须帮他们摆脱经济上的极端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是进一步拓宽校内勤工助学渠道。高校内部要尽可能拓宽学生勤工助学的渠道,尽量放开教室、实验室、会议室、校内媒体(广播台、电视台、校报、网络监控)、后勤集团等各项适宜学生从事的岗位,扩大学生的工作范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使他们通过和老师的接触,逐步树立起信心;通过在校内勤工助学,提升社交能力,提高专业技能,增加社会经验。
二是向社会寻求资助渠道。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学校社会实践基地等渠道,利用假期,帮助贫困大学生寻求和建立勤工助学的机会。也可与有能力的家庭、企业、社会团体合作,通过建立贫困大学生对口支援模式,使他们通过这些方式增加社会阅历,增加实习机会,缓解经济压力。
三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大病救助等制度。高校完奖学金和助学金的额度相对较高,公平、完善、成熟的奖助制度对于激励贫困大学生奋发向上、刻苦读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的大病救助制度,为贫困大学生能够在学校安心学习生活保驾护航,他们一旦遇到意外情况,可以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是资助帮扶要多向培养技能倾斜,要为就业或升学做准备。贫困大学生作为青年当中的佼佼者,因为贫困所致,通常比较敏感,且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对他们进行经济帮扶的时候,应该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心理感受。勤工助学岗位要尽量与其所学专业相匹配,做到既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又让他们因勤工助学而提升了专业技能,勤工助学不单纯是打扫卫生这样的力气活,更多的是培养综合素质,满足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技能型资助帮扶锻炼了贫困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增添了劳动技能,提升了专业技术水平,拓展了知识面,增强了自信心,这些为他们就业或升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 就业帮扶使贫困生免除后顾之忧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境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状,顺利就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兀。贫困大学生就业和其自身发展密切相关,涉及到其原生家庭的福祉,更关系到高校的声誉、良性发展及社会安定。贫困大学生是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社会资源匮乏,家庭经济困难,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欠缺,各种因素交错影响,使得贫困生群体就业困难重重。
作为高校,除了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之外,更应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投入更多精力,加强就业帮扶,相互配合,多方协调,促进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
高校要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给予必要的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学校还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资助,努力开拓就业实习机会,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培训。同时,学校还要鼓励和帮助贫困生自强自立,自主创业,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赢得未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帮扶,要与其专业挂钩,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同时,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一门技术,要实现经济帮扶、精神激励与就业成才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