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7-04-07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5611字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选取渤海大学、辽东学院、华南师范学院三所学校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 300 份,收回有效问卷 291 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 97%.在有效调查问卷的被调查者中,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26%,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占 35%,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占 22%,其他类专业的学生占 17%;其中男性为 133 人,占被调查者的 46%;女性为 158 人,占被调查者的 54%;大一的学生占 24%,大二的学生占27%,大三的学生占 26%,大四的学生占 20%.其问卷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能够覆盖和代表渤海大学、辽东学院、华南师范学院的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的现象和问题。
  
  2.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设有 20 个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选项,其中有课程的设置、教育内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是否有帮助等多方面,基本能够反映出目前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水平和具体需求的差异。对是否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主要设置“所开展的课程是否有助于解决生活的实际需要”、“大学生喜欢心理健康教育以何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大学生现阶段存在哪些消极心理情绪”等多个选项。通过调查发现,数据显示出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满意度较低,笔者根据调查数据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中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消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是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目标,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如开设心理知识卫生课、开展心理咨询、进行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并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为主,以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疾患来展开,把大学生看成是“问题人”,以矫治为本位,因而更多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诊治。近年来,虽有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增进人的心理品质趋势,但本质上仍以矫治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因而徘徊不前。据问卷“您认为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有助于解决您现实生活中需要?”选项显示(图 3-1),仅有 19%的人认为“非常有帮助”,23%的人认为“一般有帮助”,而有 56%的大学生认为“极少有帮助”,甚至有 12%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他们生活的实际需要有所差别,对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帮助较少,没有真正做到解决其心理问题。据问卷“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您发现自身积极因素吗?”的选项中(图 3-2),仅有 13%的大学生选择“非常有帮助”,16%的大学生选择“一般有帮助”,有占 48%的大学生选择“有极少帮助”,甚至有 23%的大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帮助”.这说明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有效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这常常导致他们出现缺乏自信的表现和否定自己能力等消极心理情绪,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不能帮助他们消除这些消极情绪。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程式化倾向
  
  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绝大部分高校都基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开展这门课程并不能说明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些学校仅仅只是挂出名号,并没有具体的实施表现,出现程式化的倾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开课时间出现程式化。据调查研究发现,现高校开设课程的时间多设置于大一学年,而之后的三学年再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需求。另据调查问卷“认为是否需要在大四毕业前开设就业心理的辅导课程”选项中(图 3-3),有 43%的学生选择“非常需要”,有 31%的学生选择“一般需要”,这些数据说明多数大四学生希望通过开设就业心理方面的课程,帮助他们解决求职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而是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自己阅读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就算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了。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多个院系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统一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举行大型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这种方式并不能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去学习、理解其中的内容,反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陷入被动和程式化的局面。据调查“您喜欢哪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图 3-4)选项中,有 43%的学生选择团体心理辅导、30%的学生选择实践活动、12%的学生选择小班课题教育形式、个别心理咨询和讲座形式分别占 7%和 8%.从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可以看出,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形式不能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大学生希望能够改变当前的授课形式,开展多种教育途径。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被家庭、学校和社会寄予了较高的期望,常常被看作是高学历、高期望、高压力人群,这就需要大学生要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力。然而,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从消极的角度看待问题,授课内容只限于书本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和未来发展相结合,如理论性地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良好的人格塑造和情绪的调节等等,看似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贴近,但只侧重于理论讲授的方式,并不能运用到大学生的实际中去,实际操作性较差。另外,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根据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案例形式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做法十分盲目,不能让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有所了解,更不能提出解决和预防的办法,难以提高大学生预防和解决现实心理问题的能力。根据调查问卷“您学习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否有明显效果、收益颇多”的选项显示(图 3-5),有占 57%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不明显”,有 22%的学生选择“无任何效果和收获”.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解决大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用甚微。根据调查问卷“您是否愿意直接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选项中(图 3-6),有 58%和 13%的学生选择“不愿意”直接参与或“无所谓”,而仅有 9%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与自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欠佳
  
  面临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压力增大,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有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业压力,出现厌学心理;遭遇生活、就业、升学的种种挫折出现轻生的心理,以死来解脱。据问卷“您是否出现过以下消极心理情绪(多选项)”选项调查,大学生普遍都出现过消极情绪,有 36%的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有 22%的学生“对自己不自信”、有 20%的学生“感到身上扛有压力”、有 11%的学生“怀疑自己能力”、有5%的学生曾经“否定过自己”、选择“不喜欢与人沟通”和“有过轻生想法”的学生分别是 4%和 2%.这些数据表明,存在过消极心理情绪是大学生普遍遇到过的心理问题,这些消极情绪若不能及时有效得到解决,就会慢慢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类疾病。近年来高校频繁出现大学生杀人事件或研究生高智商杀人事件,如马加爵的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事件、北大高材生弑母等一系列恶性事件。据了解分析,这些大学生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的动机多是嫉妒同学、与他人小事不和、感情受挫等生活中琐事。这些数据说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欠佳,在调节心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做到积极干预和引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乐观豁达的看待一些身边的琐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积极的人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滞后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是注重对心理问题的矫治,而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只是帮助矫治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功能不够重视,忽视促进心理健康和开发心理潜能等方面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落后。当前,高校仍采用传统消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简单的定位成“减少自杀”,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救火工具”.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面向个别问题学生,只有当学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被发现后,或者当学生主动求助时,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被学校和学生高度重视。
  
  二是传统的社会习俗负面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不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由于传统文化的原因,往往把心理问题看成带有神秘色彩,以至于人们不好意思去谈及,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健全的人,误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类疾病。高校部分大学生受此观念的影响,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意识当中,不仅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更不去及时科学解决;或者碍于面子难以启齿,或者担心去心理咨询时候被同学看见或相遇,怕同学用有色眼光认为自己是不正常、有心理障碍的特殊人群,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向生活在身边的同学或亲密朋友寻求帮助,而不是医院的心理咨询医生或学校心理咨询老师,使得其心理问题和心理疙瘩得不到有效解决;不愿意就医,导致出现严重的疾病,甚至造成危害自身、危害社会的行为。
  
  2.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受传统教育人才观的束缚,出现了以学习成绩高低为衡量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正是这种过分的注重学习成绩的大环境,使得家长和孩子都一味的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长,根据诸多事例我们会发现,学习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时常会出现不懂得怎样与人交流,性格较为内向,不喜欢与同学分享,看待事情容易极端。如果还一味追求成绩高低,最后学生只会沦为应试教育的棋子,给社会造就的是一群高分数而有性格缺陷、心理不健全的人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依据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评价学生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手段等方面难免走程式化道路。虽然国家和社会一直强调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但一些高等教育仍然按照专业教育的模式安排一系列的课程,而缺乏专业性和相关性,其教学方式仍然采用“注入式”的课堂讲授,主要满足于获得知识,课程结束后的期末方式也采取学生通常的闭卷考试形式取得相应的学分,以此来评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收获程度。其结果就是学生只接受了一些枯燥的心理学名词和理论,并没有深入其中的理解理论和深刻体会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也没有真正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
  
  3.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匮乏
  
  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远远低于社会对于大学生心理的需求,教育效果欠佳,没有达到积极预防的作用,其中很大原因是高校缺乏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一种口头的号召而存在,其结果就是导致课程内容被禁锢于书本的知识讲授和单一的讲授方式,不能联系到学生的具体心理实际,同时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知识培训和心理问题解答,学生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情绪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对于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不足。
  
  在一些学校,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很少,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不多,不能满足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一些学校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更有学校聘用学校的校医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这就很难从专业角度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采用积极的言语和行为等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疏导。同时,由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好,也就不会全神贯注的关心老师在课堂上所涉及到的一些积极方法的讲解,平时也不愿意主动和老师进行交流,这也就导致了老师关注他们的机会变少,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及时解决。根据问卷“您认为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何?”调查数据显示,有占 47%的学生选择“只是形式化教育”没有深入其中,只是范范而谈对自己的帮助很少,有 41%的学生选择“只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认为教师的知识储备不够教师不够专业化,仅有 5%和 7%的学生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实际生活贴近”.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组建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二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通过提高老师的心理素养和专业水平,让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存在于表面的呼吁号召上,而是力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教师所能体现的专业性一致。由于兼有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教师太少,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导致对教育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不能做到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只做到了出现问题,才采取措施,或排列心理疾病的案例,一一对照,不能及时做到积极预防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积极人格。大学生不能够积极的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稳定自己的情绪。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不可能只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门课程就培养出来,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家庭教育的基础,需要社区人文环境的优化,需要大众传媒大力宣传社会正能量,引领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态。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理想效果,就需要发挥社会的合力共同完成。一项《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孩子的心理行为》的课题研究证明:家长的心理问题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因为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外部的成长环境,这个成长环境对于孩子的幼年认知问题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社区、家庭割裂开来,这必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难以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