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手机使用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绪论

时间:2017-03-31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4152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题目:手机使用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分析
第一章:手机使用与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研究绪论
第二章 - 3.5:手机成瘾程度在不同手机使用状况的变量研究
3.6 - 3.8:手机成瘾与身体健康状况分析
第四章: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手机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逐渐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中,手机不仅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交流沟通方式(语音、视频等),也是个人的移动终端(听音乐、看视频、学习等),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并且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2016 年 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 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高达 6.20 亿,相比 2015 年 6 月增长了 2600 万,呈稳步增长状态[1].对于智能手机来说,其多样化的使用功能正在无限扩大,浏览新闻、手机购物、自我管理类软件等等,它的便携性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的发展还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人类文明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令人们不得不加快脚步,此时移动的互联网终端--手机,体现了更加符合现代特点,甚至比室内的电脑带给我们的意义更大[2].它的可移动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方便携带,更多的是加强了我们随时与社会沟通的可能。

  然而正是因为手机功能的多样性,人们对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显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公交、地铁上手机是人们渡过无聊时间的最好工具,无论是吃饭、看电视还是睡觉前都能看到身边的人拿着手机不停的翻看着,彰显着新一代"低头族"的另一种别样的生活方式,严重的手机依赖甚至也会导致社会问题。

  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也是其成为彰显个性、追求时尚的一种方式,青年以及青少年已经成为手机使用的主体用户,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然而在带来便利的同时,过度的使用也会给生活、健康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手机使用的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学者继网络成瘾的另一个研究焦点。

  1.1 手机的使用。

  1.1.1 手机使用的相关概念。

  以往有关手机使用的研究中,有的研究者从手机用户的需求出发,将手机使用行为界定为满足不同需求的使用行为[3];有的研究者从手机使用的功能出发,将手机的使用行为定义为手机常见功能的使用频率[4].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手机使用行为是指日常生活中对手机及其功能使用的情况,如每日使用时间、每月手机花费、手机功能使用倾向等。

  手机功能的多样化使手机的过度使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手机的过度使用也称为手机成瘾(Mobile Phone Addiction)、问题性手机使用(Problematic MobilePhone Use)、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y),通常是指个体由于手机使用行为失控,继而出现的各种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损耗的状态[5].而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有多个观点由不同学者提出,如熊婕[6]等人将手机成瘾定义为手机的不当使用造成的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包括强迫性、戒断性和突显性等。屠斌斌[7]等人将其定义为由于手机的重复使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的、周期性的上瘾状态,伴随着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感和成瘾感的心理和行为,其中常见的可包括手机关系成瘾、手机信息成瘾和手机娱乐成瘾三种。国外学者 Takao 借鉴行为成瘾的相关概念,认为手机的问题使用可能是源于缺乏自我控制导致的不恰当的使用行为[8].也有研究者发现手机成瘾者严重时,会出现心悸、头晕眼花、盗汗、肠胃不适等症状。

  1.1.2 手机使用的现状。

  由于逐渐下降的手机成本,手机已经由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变为一种人手一部的日常用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的使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其便捷性决定了手机的使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夏领婕[9]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手机持有率达百分之百,刘勇[10]等以哈尔滨市 6 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手机成瘾的检出率为 19.1%.黄时华[11]等对广州 8 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中,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 26.1%.根据刘传俊[12]等通过对江苏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研究发现,如果长时间收不到信息或电话,50%以上的大学生会出现幻听,把别人的铃声误听为自己的,当忘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会觉得很不舒服,37%的大学生则一定要取回。

  关于手机成瘾的研究也已在多个领域展开。Jessa[13]等人的研究发现,交通事故的发生与开车时使用手机存在显著关系,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越频繁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越大。Li, Lepp 和 Barkley[14]等人发现,在不适宜的时间使用手机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课堂上或学习时使用手机与学业成就呈负相关。也有学者发现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父母越偏爱、过度溺爱,子女越容易出现手机成瘾问题[15].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来,手机成瘾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必须受到社会的重视。

  1.2 大学生身体健康

  1.2.1 大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这一定义,不仅是指没有疾病,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的健康,是完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总和[16].身体健康是指人体所有器官组织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是文化产生的根本,是促进社会进步、劳动力发展的关键,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担负着祖国发展的重任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社会信息化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日益提升,社会压力增大,加之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健康并不够重视,缺乏健康意识,使得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变成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7],有研究显示,在近 1500 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调查中,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只有不到 34%,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超过 50%[18].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不良生活作息都使他们自身的健康存在一定的隐患。在当今社会,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所以,密切关注大学生身体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1.2.2 大学生身体健康和手机使用的相关研究。

  手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身心的损害,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学习和情绪状态[19-21].首先,有研究显示手机依赖者的身体健康情况低于非手机依赖者[22],会出现眩晕、烦闷、头疼等躯体不适症状[23].

  手机发出的辐射也可以损害人体机能,影响人体细胞的表达,从而破坏蛋白质分子以及其他各个系统的蛋白质免疫等[24],常见的效应可见于视力模糊、疲劳、记忆力减退、听力受损和睡眠质量下降等。查阅文献发现,手机使用可以扰乱使用者的身体活动行为,与较少使用手机的用户相比,高频率手机使用导致较少的身体活动和较多的久坐行为[25],长时间使用手机还会导致颈部不适、手指关节损伤等[26].其次,邹云飞[27]以安徽地区某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手机依赖不仅影响睡眠还影响人际交往焦虑,也有国外研究表明,手机的过度使用是睡眠障碍的高危因素.戴伏英[28]对医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手机可能引起神经衰弱等症状。最后,手机使用也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一些学生在上课期间仍痴迷于手机游戏、社交软件等,从而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部分同学在过马路时也会不停的看手机,从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

  1.3.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物质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承担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包括学业、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等[29],不容忽视的是大学校园里时常发生的自杀、暴力等不良生活事件,其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自身的发展,困扰当代人最突出的问题是心理健康问题[30].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了他们自身和社会的正常发展,有研究者提出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问题日益增多、表现形式也越发多样[31, 32].在当今媒体发达的时代,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设备最广泛的群体,其心理健康也同样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不同研究显示,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20%-40%,在学业压力重的同时,面临着多重压力从而导致抑郁、焦虑和强迫等心理问题[33, 34].有部分学生由于环境的改变,不能及时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失去自信,也有人由于入学前后的心理反差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的改变,不能适应人际关系的改变,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逃避群体导致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35].

  1.3.2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手机使用的相关研究。

  使用手机并出现手机成瘾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27].有学者的研究发现,自杀情绪与夜间使用手机行为有关[36].长期过度使用手机,而缺少面对面的社交互动,容易产生孤独感[37]、抑郁[38]、焦虑[39]的心态。有学者认为有一部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原因源于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指个体受到外界群体的行为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认知上表现出与大众所认为的对的行为方式相符合[26],有人看到别人在玩手机时,也会不自觉的拿起手机。科技的不断更新,使手机软件如微信、微博、QQ 等沟通方式逐渐替代了面对面交流,肢体交流逐渐减少,人际交流困难等现象成为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述情障碍最先被医学界所关注,国外有大量关于述情障碍的研究,其中有不少研究结果显示述情障碍与物质成瘾和行为成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40, 41].述情障碍又称"情感表达不能",是以无法确切反应和调节自己情绪能力为特征的一个心理疾病。在行为成瘾方面,研究相对较多的是网络成瘾与述情障碍的关系,而关于手机成瘾与述情障碍的研究则相对较少,Ha[42]指出手机成瘾倾向者的抑郁和述情障碍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组。王薇[43]的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倾向组在述情障碍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其对照组。国内董毅[44]的研究发现述情障碍的因子 F1 情感识别困难和 F2 情感描绘困难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纵观上述内容,本研究在众多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中,选取了抑郁-焦虑-压力和述情障碍作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手机的过度使用不仅会导致眩晕、头痛、疲劳等身体不适症状,也会增加孤独感、焦虑、抑郁、压力情绪和冲动性等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会危机个人的前途。手机成瘾是继网络成瘾后对大学生非常不利的又一重要名词,对手机成瘾的多方面研究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率,尽可能的减少手机的过度使用给人们带来的日常生活上的消极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查阅的方式考察了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及述情障碍特点,以期引起社会和大学生本人对手机依赖的重视,从而使大学生了解手机成瘾、手机过度使用的危害,培养大学生健康意识,为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近分类:健康心理学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