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

时间:2015-06-09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4187字
摘要

  根据教育部 2012 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已具有各类高等教育院校 2400 余所,培养各类型研究生 60 余万名,培养本科生 650 余万人,有力地发挥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层次人才保障的作用。根据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设计,到 2020 年,在高等教育加速发展的有力支持下,我国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夯实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

  相关学者针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实证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高等教育的规模。从系统论的角度,高等教育的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本研究拟在分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耦合协调关系的内涵和类型

  耦合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对象系统之间存在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现象。从对象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关系强度的角度,可以将耦合关系分为强耦合关系和弱耦合关系。协调的概念由著名协同学专家哈肯首次提出,是对对象系统耦合关系强度的定量化描述方法,具有协调关系的对象系统之间的交互影响能够实现系统之间搭配得当、资源高效率利用和高产出水平的实现,反之,则系统之间相互抑制,难以发挥协同效应。从定量刻画的角度,系统之间协调与否可以运用模糊隶属度方法、投入产出效率测算等方法进行测算。根据测算结果,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通常为投影到 0-1 之间的数值,且数值越接近 1,表征系统的协调性越强。

  从系统之间协调关系类型的角度,可以将协调关系划分为协调和非协调关系,其中协调关系又分为高层次协调和低层次协调两种类型。以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为例,当两系统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下,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非协调关系;当两系统之间的发展水平相当或差异不显著,且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均较低的情况下,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低层次协调;当两系统之间的发展水平相当或差异不显著,且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均较高的情况下,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高层次协调。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知识保障,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软件支持和硬件支持等方面。

  (一)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是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经济要素投入,特别是高层次人力资本对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既为经济的发展培养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也为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从人才数量的角度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年培养高层次人才数百万,有效夯实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技能的角度分析,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系不断通过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不断通过各种校企合作的形式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知识保障

  随着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决定性作用的日益显著,提高创新能力成为各经济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决定了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从创新活动价值链实现的角度,创新的过程通常以创新资源投入为起点,以知识成果为中间产出,以知识成果产业化带动的经济成果价值实现为最终产出。创新的知识成果产出通常包括科技论文产出、发明等类型专利的获取等,高等院校是创新活动知识成果的重要产出主体。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 年,我国高等院校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 74000 余项,发表科技论文 110 余万篇,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知识保障。

  (三)区域经济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软件支持

  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角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一定的区域经济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各种资源的承载力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和规模。首先,高度发达的区域经济体通常具有较高的外向性和国际化特征。这种高度的外向性和国际化特征能够有效引导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研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合作,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国际化资源服务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高度发达的区域经济体通常具有较高的创新型特征,既体现为大力支持创新活动的区域文化特征,也体现为对创新活动的宽容和包容。这种区域创新的文化体系建设能够有效激励高等院校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活动的实践。最后,高度发达的区域经济体通常具有较高的合作性特征。这种合作性特征也容易促成区域内高校与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高等教育基础研究的水平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四)区域经济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本和劳动资本投入作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财力资本和劳动资本投入支持的力度。首先,教育活动需要大量的教育资金投入作为支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财政资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支持力度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这一资本投入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夯实高等教育资金需求的重要基础。其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人力资本的有效性。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本。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够提供更好的待遇,对高层次教师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也更容易集聚具有更高素质和能力的师资。最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校科研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以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为例,相关统计数据,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高等院校吸收的科研资金中来源于企业的资金比例远高于甘肃、宁夏、青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三、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应形成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区域经济导向性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机制和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体系建设。
  
  (一)形成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从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应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特别应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应建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等重大项目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有效整合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和企业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领域的资源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既提高高校基础研究的水平,也通过产业化加速实现科技成果价值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其次,应积极利用财政、税收等政策性工具加强对企业实施产学研联合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通过税前扣除等形式形成联合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最后,应加速建设生产力促进中心、产权交易市场等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从而保证产学研联合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

  (二)建立区域经济导向性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机制

  为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建立区域经济导向性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机制:首先,在高等教育培养内容方面,应积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和丰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积极开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使得高等教育的内容有效匹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次,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应根据区域经济对人才需要的变化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在兼顾高层次理论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等多样化的形式提高人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师联合培养等形式推进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最后,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方面,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因素确定高等教育的最优规模。

  (三)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体系建设

  为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强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体系建设:首先,应提高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一方面通过政府支持力度的提升形成对高等教育的直接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支持的示范作用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形成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支持格局。其次,应创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强化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监督和统筹职能,强化政府在构建公平教育体系等方面的职能,弱化政府对创新的直接性行政干预。最后,政府应提高对高等教育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型研究和研究成果产业化等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效发挥政府在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调节作用。

  高等教育的水平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耦合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区位的差异、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实践中,各地区有必要结合该区域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建设,从而有效促进二者发展中协同效应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周永红,熊洋。高等教育质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2]刘六生,陈为峰。扩招背景下云南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的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3]许南。高等教育国际化: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2012,(3)。
  [4]胡寿根,殷革兰。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5]刘宇,张平。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模型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6]胡磊,经济发展路径、人才失衡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
  [7]许玲。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研究---基于2004 年和 2011 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
  [8]楼飞燕。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